球黴菌症境外移入升溫,赴美返台民眾出現咳嗽、發燒快就醫
日前台大醫院報告,國內球黴菌症境外移入病例增加,雖尚無流行傳播風險,但考量到近年病例增幅上升,疾管署表示,已儲備血清抗原等檢驗試劑,建立送檢機制,也提醒前往美國西南部、墨西哥、中南美洲等流行地區的民眾,若出現發燒及呼吸道症狀時,應盡快就醫並主動告知相關旅遊接觸史。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指出,院內觀察近年球黴菌病例快速上升,2000-2021 年僅有 1 例,2022-2025 年卻已累計 13 例,皆無特殊疾病,因懷疑肺腫瘤,接受胸腔鏡手術切片或切除而確診;事後疫調發現均具美國西部、南部旅居、工作或旅遊史,6 名於 2020 年前已在當地生活或工作,另 7 名 2020 年後赴美工作。
美西南、墨國、中美洲流行,免疫低下族群須小心
台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醫師胡婉妍說明,球黴菌症的致病原為球黴菌,主要分佈於美國西南部、墨西哥、中美洲,民眾可能因於戶外吸入空氣中的球黴菌關節孢子而感染,但目前無人傳人的報告;因其主要侵犯肺部,又稱「溪谷熱」,美國每年約有 2 萬例通報病例,實際數可能更高。
40%感染者在暴露後 1-4 周內出現症狀,包括倦怠、咳嗽、呼吸困難、頭痛及肌肉酸痛,大部分患者可於數週內自行緩解,整體致死率低於 1%,僅少數免疫功能低下者、慢病患者、孕婦等高危險群可能發展成肺炎、慢性肺部病灶,或擴散至骨骼關節、軟組織或腦膜等肺外部位,須使用抗黴菌藥物治療。
症狀不典型難診斷,血清學檢測助確診
由於球黴菌症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不易在第一時間診斷,胡婉妍表示,須透過血清學檢測、痰液或組織培養、病理顯微鏡檢查,其中以血清學偵測 IgM 及 IgVG 抗體最為常用;若病理下觀察到特徵性的「球狀產孢結構」也可確診。
對於疑似個案,陳晉興表示,台大醫院外科與病理科團隊將強化跨科別診療流程,迅速提供正確診治,降低併發症風險;但其他醫院應也有面臨球黴菌感染病患,然因球黴菌屬境外感染症,缺乏經驗與血清檢驗試劑的醫院與醫師恐較難診斷,故建議應提升醫療端意識,也需國家協助引進試劑。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王振泰表示,台大醫院將持續推動醫師教育與檢測能量強化,也提醒民眾於流行地區工作時,應做好個人防護,如佩戴合適之 N95 口罩;發生沙塵暴時,待在室內並緊閉門窗,且可考慮使用空氣清淨機。若出現疑似症狀,應盡快就醫,並主動告知相關居住史及 TOCC 四大資訊(旅遊史、職業、接觸史、群聚狀況)。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回應,疾管署已建立球黴菌症送檢機制,並發布通函提醒醫療院所,如遇疑似個案需加強詢問流行地區活動史,必要時可採集臨床檢體送驗。
文/周佩怡、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