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年中考核燒腦? 績效獎勵看量化結果 幾家歡樂幾家愁
公司提出的績效獎勵,有時似乎成為尷尬的源頭!老闆認為達不到提升營收的預期效果;員工則反過來抱怨,考評標準不客觀,或是發放不公平。其中一大原因,是講求績效量化、評核一致性的現在,從事業務職的人員,往往比其他職務,容易被看見。專家提醒,問題如果被擱置,無法妥善溝通,考核的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在企業執行年中考核的此時,不少上班族正面對KPI(關鍵績效指標)壓力。對於不屬業務單位、難以以數字明確衡量成果的職務而言,績效考核的「公平性」與「合理性」成了矛盾的難題。
中階主管Emily正忙著填寫上半年工作成效,她負責的自媒體影音企劃,績效除了內容產出數量,還得追蹤完聽率、觀眾回饋,甚至連模糊的議題效應都要量化,「我不是業務職,就算我訂KPI,也不一定能完整反映我的表現」,Emily坦言,KPI對她來說更像是提醒目標方向,而非爭取績效獎金的依據。
然而,企業在發放績效獎金時,往往更看重「結果」多於「過程」。例如老闆會質疑績效獎勵下去,為何營收沒明顯成長;員工則困惑付出多卻回報少。根本癥結,可能來自過度簡化的績效評定制度。
以創意、行政、設計等職務為例,工作成果主觀性強,難以直接量化。人力銀行資深經理林書伃舉例,人資工作的「離職率降低」固然可訂指標,但實際成效卻受主管管理風格、薪資結構等外部因素影響。設計類工作也不易用「美醜」評斷,而是應考量提案被接受的次數、修正效率等過程性指標。
此外,「強制分配」制度亦為一大爭議。資深人資顧問吳虹儀指出,有主管即使團隊表現整體優異,也被迫淘汰後段表現者,讓真正績優者反而無法脫穎而出。更有主管為避免得罪人,評分過於保守,導致考核失真,進而影響團隊合作氛圍。
從管理學「木桶理論」來看,一個團隊的最大效能,並非由最強者決定,而是取決於最短板。Emily以自身職務經歷提出見解,也認為「衡量公平很難,重點是努力有沒有被看見、被肯定。」
績效制度引發的爭議,往往來自對「公平」定義的落差。林書伃分析,員工期待的是「應得回報」,資方則視獎金為「激勵工具」,不會平均發放,而是針對高表現者進行獎勵。
因此,專家建議企業應考慮設立多元激勵機制,例如分散獎勵時間、增加晉升與培訓機會,讓員工感受到企業與其共同成長的誠意與投入。
最終,績效制度的核心價值,應是凝聚團隊向心力、推動整體前行,而非在獎金分配上引發不滿與對立。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