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扎比】窺探阿拉伯藝術文獻世界
【明報專訊】中東的夏天是文化活動的淡季,阿聯酋很多居民都會選擇外遊避暑,令原來已不太繁囂的都市更為清靜,我也有更多的空間做研究。在思考藝術博物館的功用時,除了看館內的藝術藏品,有些博物館亦會運用文獻(archive)輔助策展論述。從藝術家或創作者工作室中借取一些記錄其創作過程、思考點滴,甚至是日常生活的物品,開拓觀者想像藝術家的精神世界。單從藝術品如畫作、雕塑等,要令不太理解藝術語境的觀眾領略當中含意及藝術家的巧思,可能會過於片面。因此各種文獻在此時就能發揮其功用,在記錄歷史及揭示真實外,亦有助藝術史學者重新建構某些已失落的故事及藝術家的精神面貌。
為了更了解文獻的效用,最近在看一本名為Dissonant Archives - Contemporary Visual Culture and Contested Narratives in the Middle East的書,由專注在中東及全球南方研究的英國學者Anthony Downey編輯。中東地區地緣政治情勢複雜,政局不穩令許多藝術家及文化文獻失落。書中針對此點着墨,研究了多個於中東及北非的文獻庫計劃,收錄30多位相關研究者的文章,打破對於一般文獻作為史料的旣有觀念,將文獻定位成流動、開放式的敘事手法,以及作為對未來想像的場所。移民、人口流散等議題是中東現代及當代文化經常思考的議題。文獻收集不單限於機構及研究者,書中提及多位藝術家亦以文獻作為創作的主軸,比如前幾期筆者介紹過的Zineb Sedira。另外,英籍約旦藝術家Lawrence Abu Hamdan的The Aural Contract Audio Archive,是一個持續項目,研究各式的聆聽及錄音行為,探討聲音之於法律、語言、地緣政治的關係。藝術家收集不同聲帶,從公開的審訊過程,到難民的訪問等,為自己建立了一個長期的檔案庫,應用於聲音裝置作品。
民間機構方面,不可不提Arab Image Foundation(AIF)的工作。於1997年藝術家及文獻研究者Akram Zaatari、攝影師Fouad Elkoury及Samer Mohdad有見於黎巴嫩及中東地區欠缺攝影檔案庫而成立。機構主要收集記錄阿拉伯社會及文化生活的攝影紀錄,包括家庭照片、與阿拉伯流散族群相關的影像等。透過照片刻劃出阿拉伯世界的民間生活,思考阿位伯世界與世界人口流散的關係。
在阿聯酋本土,隸屬紐約大學阿布扎比分校的al Mawrid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Art,由Salwa Mikdadi教授主理,近年成立,專注在收藏、研究阿拉伯藝術家的文獻檔案。短短數年便整理了多份文獻檔案,如藝術家收藏的展覽紀錄、手稿及照片等一手資料。好幾位阿拉伯重要的現代藝術家如敘利亞藝術家Mahmoud Hammad,埃及藝術家Salah Taher、Hamed Abdalla的文獻物料的目錄,都可以在其網站參閱。
收藏及整理文獻檔案是一個很龐大的工程,特別在知識產權的法律框架下,想將這些檔案上載供學者及觀眾參閱需要很多人力物力。阿拉伯的藝術文獻實踐及研究都較為缺乏關注,因此亦比較少資源分配在此。香港很幸運地有亞洲藝術文獻庫從2000年起已着手研究及收藏華語地區及東南亞的文化藝術文獻。機構如M+亦成立了研究中心,供學者及大眾查閱館藏內的藝術家及建築師文獻資料。文獻看似微不足道,但其引發的討論及連結觀眾的效用是不容小覷。
文:鄧芷茵(游走阿布扎比與香港兩地的策展人,專注當代藝術及文化研究)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