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健康吹冷氣! 不讓「冷氣病」與「冷中暑」找上你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隨著全球暖化加劇,台灣夏季氣溫屢創新高,中央氣象署統計顯示,近年來35度以上高溫日數持續增加。在這樣的酷熱環境下,冷氣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避暑工具。然而,長時間依賴冷氣降溫,卻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健康問題。頻繁進出冷氣房或長時間待在低溫環境中,容易引發「冷氣病」甚至「冷中暑」,這些看似矛盾的症狀正悄悄影響著許多上班族的健康。
人體最適宜的環境溫度是幾度? 約莫22至26度間
冷氣病又稱「冷氣機症候群」,是指人體因長時間處於冷氣環境,或頻繁經歷室內外劇烈溫差變化而產生的綜合性症狀。常見表現包括全身酸軟無力、頭痛、鼻過敏、哮喘、胸悶、手腳冰冷、下肢無力及精神不濟等症狀。
這種現象的成因主要來自:首先是空氣乾燥問題,冷氣運作時會降低室內濕度,容易造成呼吸道黏膜乾燥;其次是空氣不流通導致病菌與過敏原累積;再者是人體長時間處於低溫環境,影響正常生理機能;最後還有身體溫度正常調節能力受到干擾,無法適應快速的溫差變化。值得注意的是,人體最適宜的環境溫度約在22至26度之間,當室內外溫差超過7度時就容易對人體造成負擔。
環境溫差超過10度且頻繁轉換 影響體溫調節功能
除了傳統的冷氣病,近年來「冷中暑」現象日益普遍。這種症狀主要發生在頻繁進出冷熱環境的上班通勤族、外送員等族群,當人體從高溫環境突然進入低溫空間時,毛細孔和微血管會急速收縮,導致原本應透過汗水排出的熱氣無法正常散去,長期累積下來就會出現疲倦、頭暈、食慾不振等症狀。而冷中暑的發生機制與傳統熱中暑不同,它是因為身體散熱機制受阻而非體溫過高。
人體正常體溫調節依賴汗腺分泌與血管擴張來散熱,但在溫差劇烈的環境中容易失調。研究顯示,當環境溫差超過10度且頻繁轉換時,人體自律神經系統會承受額外壓力,進而影響體溫調節功能。
如何避免吹冷氣的健康問題? 專家提供涼夏攻略
為避免冷氣相關健康問題,建議室內空調溫度應設定在26度左右,既能達到舒適效果又符合環保原則,從戶外進入室內時,不要立即開啟冷氣,應讓身體先適應環境溫度變化並擦乾汗水、添加薄外套以保護肩須部位。
還有定期清潔冷氣濾網,避免細菌與過敏原累積,使用冷氣前先開窗通風,運轉期間可在室內放置水盆或使用加濕設備,維持適當濕度;避免冷氣直吹身體,調整出風口方向,必要時可使用擋風板,同時注意眼部保濕,適時讓眼睛休息。此外,每小時起身伸展肩頸與四肢以促進血液循環,保持規律運動習慣,適度流汗幫助身體散熱和增強體溫調節能力。
對於需要頻繁進出不同溫度環境的工作者,建議隨身攜帶薄外套,並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溫差暴露。透過這些預防措施的落實,不僅能避免冷氣病與冷中暑的困擾,更能在炎炎夏日中維持身體健康與工作效率。
文字編輯:辰蘊如
# 首圖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