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良醫,不做名醫!台大醫返鄉當小鎮醫師40年、67歲學治療失智,盼做到生命的最後一天
在社區擔任兒科醫師40餘年的「小鎮醫師」陳錦煌,67歲時拜師鑽研失智症,並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社會處方箋為目標實踐。雖然曾罹患攝護腺癌,也是糖尿病患,但他堅持「做良醫,不做名醫」,要做到生命最後一天。
談到社區醫療與社會處方箋,很難不提到陳錦煌的名字。
一頭向右梳齊的銀色短髮,搭配金色扁橢圓框眼鏡,陳錦煌說起話來有些靦腆,但乍聽平緩的語氣卻十分堅定。今年73歲的他,是土生土長的嘉義新港人,1977年自台大醫學院畢業後,便聽從父親建議選擇了兒科,後來更從台北搬回新港執業。小鎮醫師這一當就是40多年。
志在神經內科的兒科醫師,兼顧患者身心靈
「我從學生時期就一直想當醫生,」陳錦煌說。高中時他的祖母開始出現失智症症狀,當時不只白天黑夜分不清楚,晚上也不睡覺一直走動喊叫。看著祖母變得愈來愈陌生,更加深了陳錦煌想當醫生的想法,也因祖母失智,讓他對神經內科有了濃厚的興趣,當時甚至一度還拜解剖學大佬鄭聰明為師。
不過,因當時神經科學才逐漸起步,多數人尤其鄉下人對神經科學仍不大了解,對失智症的認識也淺。陳錦煌雖然想走神經內科,卻遭父親反對,認為兒科更有前途,他也因此與神經內科擦身而過。
「那時候曾和爸爸爭執,但還是選了兒科,」陳錦煌苦笑,因想鑽研神經科學的心一直都在,他兜兜轉轉了半輩子,近幾年又重返神經內科懷抱。隨著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社區失智症患者愈來愈多,陳錦煌自2019年起,每週都到大林慈濟醫院報到,坐在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的診間學習,希望靠著腦科學的「證據」,為失智症長輩找到更好的治療及延緩方法。
雖然神經內科乍看與兒科關聯性低,但在陳錦煌眼中,卻有驚人相似之處。「老人跟小孩其實很像,失智症的長輩更是如此,」他說,因失智症長輩的認知功能逐漸退化,變得愈來愈像小孩,過往在兒科陪伴幼兒患者及診斷方法,一樣能派上用場。
擁有兒科及神經內科專業,再加上在新港當地開診所多年,陳錦煌更像是個兼顧患者身心靈及社會的「全科醫師」。行醫不只是看病開藥,還重視維持每個患者的社會功能及心理狀態。而由他打造、每天平均有40~50人參加的扶緣素園長照站(下簡稱素園),正是他發揮全科醫師功能的最佳體現。
「我不願看到病人只能吃藥,且吃藥後還沒改善」
身兼醫師、推廣社會處方箋及演講等工作,陳錦煌每天的行程大抵規律。早上約4點30分起床做早課照照太陽,8點30分開始看診,中午前如果有空,就會騎著腳踏車朝素園前進,為的就是要看長輩參加活動,和大家聊上幾句。
陳錦煌的住家、診所和素園形成3點1線,有任何事都可在數分鐘內趕到。中午他通常將素園當天的菜色打包回家或診所吃,下午3~4點空檔到素園和大家聊聊天後,再返回診所繼續看診。無論晴天,還是颳風下雨,週間每天都會到素園至少1次。從素園的長輩、有身心障礙的「寶貝」、志工等人和他熱情打招呼,就能看出陳錦煌在素園的高人氣。
「我很不願意看到病人只能吃藥,而且吃藥之後還沒改善,」陳錦煌說完皺了皺眉,像有患者因頭痛求診,一開始吃止痛藥有效,但隔沒多久又來。「如果不仔細了解,根本不會知道,患者其實是心理影響生理,不單純只是頭痛而已,」 他說。
除體認「醫病也醫心」,陳錦煌更堅持對患者負責到底。這也是為什麼素園內有許多長輩都是他的患者,不少人更是在素園待到生命的最後一天。
陳錦煌之所以如此堅持,與求學時老師魏火曜所說「做良醫,不做名醫」有關。他認為,做良醫可以把患者看得更深,除了看病,也能看到他們背後的家庭和社區可能的缺口,治療上更能對症下藥,而不會流於治標不治本。
像素園前陣子有個爺爺突然不怎麼參與活動,表情也很苦悶,一問之下發現是在家裡摔倒導致手腕骨折。但爺爺怕麻煩家人,仍忍痛上課,直到陳錦煌察覺不對勁,才緊急送醫並告知家屬。
和家人分隔兩地40餘年,仍盼走老本行「做到不能動為止」
事實上,支撐陳錦煌持續經營素園和推動社會處方箋,是他的太太、台大藥理所教授陳青周。「他(陳錦煌)比較感性、比較溫和,但我講話比較直接,比較理性,」她說。分別念醫學系及藥學系的兩人,在大學軟網隊認識後擦出火花,陳青周一路從碩班進攻博班,陳錦煌卻在受完兒科住院醫師訓練後回新港開業,夫妻倆陸續生了3個小孩,但就此新港、台北分隔兩地。
兩人的一慢一快,剛好對應新港及台北兩地不同步調。40多年間,多半是陳青周在週四到週六時赴新港,週日返回台北,又或是陳錦煌到台北。「沒見面的時間都是專注在自己的事情上,平常他晚上看完診,我們都會講一下電話,」陳青周說,雖然她平時行事風格俐落、講求制度與速度,但最近幾年隨著年紀漸長,也開始體會陳錦煌的「慢」,其實也很好。
雖然兩人生活步調逐漸放緩,但說到退休,陳錦煌和陳青周卻不約而同搖了搖頭。「不會啦,他說他要做到最後一刻,除非沒辦法動了,」陳青周苦笑,和丈夫各自在專業領域深耕多年,不可能因為年紀大就放下本行。
只是光有意志力和理想,沒有好的身體,路也走不遠。「不只素園長輩,我也是個領有重大傷病卡的人,」陳錦煌自嘲,他除了家族遺傳的糖尿病,在2014年也確診罹患攝護腺癌。
歷經放療及開刀,陳錦煌體力雖然衰減不少,但希望診治和陪伴患者的心不減,推展社會處方箋的想法也愈發強烈。他因此養成每天起床做完早課,就運動2小時的習慣,希望藉運動、規律作息、修養心性維持健康。「跟他說過要把身體顧好,他也真的很認真,」注重效率及自律的陳青周由衷佩服,笑說最近也跟上了丈夫早睡早起的腳步。
「我希望能跟這些長輩一起,在素園待到生命最後一天,」陳錦煌點了點頭,像是透過這句話,重新審視初衷。對他來說,生活其實很單純,看到身邊的人們都過得好、常探望的長輩能互相幫助,自己也能持續為社區奉獻,就是活著最美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