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患者營養補充須謹慎 醫示警硒鋅缺乏恐增洗腎風險
【NOW健康 楊芷晴/基隆報導】腎臟就像是人體的淨水廠需要負責代謝廢物、淨化血液並調節電解質與水分,對維持身體正常運作至關重要,若產生病灶為慢性腎臟病則可能面臨洗腎。醫學建議,面對不可逆的慢性腎臟病或洗腎後的營養流失,可透過適當補充活性硒或鋅微量元素,以達到均衡營養攝取,有助腎臟疾病的控制。
台灣腎臟病患者以慢性腎臟病占9成 醫師歸納致病4大成因
腎臟科醫師陳俊宇指出,腎臟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2大類,在台灣有90%以上患者以慢性腎臟病為主,根據統計,台灣有200多萬名慢性腎臟病患者,絕大部分都是漸進發生,腎臟病在早期幾乎沒有症狀,很多患者都是在健檢時,抽血或是驗尿,才意外發現自己原來有慢性腎臟病。
陳俊宇醫師歸納慢性腎臟病4大成因:(1)三高患者長期未穩定控制,腎臟因此逐漸受損,功能愈來愈惡化,此為大宗族群。(2)免疫疾病障礙如罹患紅斑性狼瘡,引發慢性腎絲球腎炎或腎臟本身疾病造成腎臟發炎。(3)因亂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成藥而傷腎。(4)最後是環境污染,來自工廠工人接觸染料、重金屬或飲用未經消毒處理的地下水,或接觸環境荷爾蒙如塑化劑,以及抽菸,菸裡含有鎘和砷等重金屬。
上述原因皆會造成腎臟損傷、慢性發炎,進而致使腎絲球硬化,腎臟內的腎間質出現纖維化,最後恐致腎功能衰退。
腎臟病定義、症狀1次看 符合這些條件須血液透析洗腎
慢性腎臟病分為5期,初期腎臟發炎症狀不明顯,通常出現症狀,檢查後多半是3B期,腎絲球過濾率降到45以下,表現症狀如血壓偏高、出現泡泡尿,甚至是血尿情況;另外,嘔吐、食慾不振,疲勞、貧血等,只要出現1項以上,建議盡快就醫檢查。
陳俊宇醫師解釋,臨床針對慢性腎臟病的定義,是當腎絲球過濾率(eGFR)低於60mL/min/1.73m²或尿液出現白蛋白尿排出量大於30mg/g以上,只要符合2項條件其中之一,表現持續3個月以上,即可診斷為「慢性腎臟病」。
通常慢性腎臟病進展到第5期會評估是否須接受洗腎治療,嚴格生活飲食控制、穩定控制三高是最基本的,且幾年許多新的藥物問世,如排糖藥SGLT2、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RA,非類固醇的鹽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Finerenone、降血壓藥物ACEI/ARB或腸道內藥毒素的吸附劑kremezin,皆有助於延緩末期腎臟病惡化,曾有病人的最佳紀錄是曾有第五期的病人再撐了10年才開始洗腎。
陳俊宇醫師表示,評估符合血液透析洗腎的條件,會根據患者是否出現全身水腫、肺水腫,喘不過氣等症狀;再者,因嚴重代謝性酸中毒,引發腸胃大出血、骨質疏鬆、呼吸急促等;或是電解質嚴重不平衡,即使症狀不明顯,但鉀離子已經高達6或7以上,恐產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以上這些,都已構成必須洗腎的指標性要件。
若能延後進入長期洗腎的時程,對生活品質無疑會更好。根據長庚紀念醫院基隆院區社區醫學研究中心執行長達7年的世代醫學的研究發現,如果體內血液濃度硒和鋅含量較低的民眾,不僅腎臟病風險增加、且更容易進展到末期腎臟衰竭而需接受透析治療。
此外,許多國外的研究也發現,腎病患者的血清硒濃度通常比健康人低,且在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中,這種降低會更為顯著,同時合併更高的死亡及住院的風險。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抗氧化、抗發炎和免疫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維持適當的血清硒水平,能促使營養均衡,降低氧化壓力,讓患者的貧血和體力獲得改善,提高生活品質,對於腎臟病的穩定控制、減少發炎反應也可能會有所助益。
慢性腎臟及洗腎患者需注意充足的熱量 避免硒、鋅等微量元素的缺乏
陳俊宇醫師說明,腎臟病患者在營養攝取方面,必須攝取充足熱量、不過須採行「低蛋白質飲食」,以保護腎臟減少發炎反應,相對需減少肉類、內臟、海鮮等攝取,加上若食慾不振胃口差,更難攝取多元營養素,然而硒元素主要富含於肉類、內臟部位,因此,腎病患者普遍都有血清硒濃度偏低的情況。
硒存在於多種蛋白質中,其最強大的功能是作為抗氧化酶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的組成部分,具有抗發炎、調節身體免疫機能,清除體內自由基,減輕氧化對腎臟造成的危害。
對腎病患者來說,同時兼顧低蛋白飲食和足夠的硒攝取確實是一項挑戰,因為許多富含硒的食物,如肉類、海鮮、內臟等,同時也是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物。不過,這並非不可能。選擇「低蛋白高硒」的食物,如糙米和燕麥、雞蛋、菇類等,但需同時考量磷和鉀的含量。並選擇高生理價值蛋白質,如魚肉、瘦肉(少量),同時避免高溫烹調,儘量選擇蒸、煮、燉等溫和的烹調方式來避免硒流失。
上述這些食物雖含有蛋白質,但提供的是優質蛋白質,可以減少身體負擔。也可與您的腎臟科醫師及營養師共同制定詳細的飲食計畫,根據腎臟功能、體重和生活習慣,精算出每日所需的蛋白質、熱量以及各類礦物質的攝取量。
陳俊宇醫師建議,如果腎病患者經檢測出有血清硒濃度不足,且透過飲食難以攝取足夠的硒,醫生或營養師可能會考慮建議使用硒補充劑,適量補充口服活性(高生物利用率)硒每日200微克,是個安全的劑量。血液透析病患則可採取硒營養點滴補充,增進營養均衡,並預防洗腎時恐產生低血壓風險,減少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然而在調整飲食或考慮補充劑時,定期監測血清硒濃度非常重要,以確保硒水平在安全且有效的範圍內。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並定期健康檢查 3期以上腎臟病患者飲食要忌口
陳俊宇醫師提醒,一般民眾要預防腎病及確保硒、鋅等微量元素的足量攝取,日常應均衡攝取奶蛋魚肉蔬果等各類營養素,養成良好運動習慣,充足的水分攝取及充足睡眠。更應定期健康檢查、量測血壓、血脂,穩定控制三高數值,早點發現異常,及早介入治療。
另外,切勿服用來路不明的成藥和止痛藥,少菸酒,就能減少對腎臟病的危害。若已是3期以上的腎臟病患者,飲食應避免醃漬食品、香腸、熱狗和罐頭食品等加工食品,值得注意的是,水果楊桃則是絕對禁忌,楊桃為含高鉀的水果,與其它含鉀水果一樣,具有維持身體機能之功效,惟腎功能不佳之患者應節制食用,避免過量引起神經及腎臟之毒害。
# 首圖來源/陳俊宇醫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