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柏林圍牆:一個分裂的世界
【明報專訊】「柏林圍牆:一個分裂的世界」(The Berlin Wall: A World Divided)展覽現正於巴黎建築與文化遺產城(Cité del' architecture et du patrimoine)展出,由西班牙策展團隊 Musealia 製作,透過大量原始物件與個人故事,回顧柏林圍牆的建構與倒塌,並思索當代社會仍存的各種「牆」。
展場入口陳列一段來自柏林的牆體遺蹟,黑牆上的標語寫着:「UNE NOUVELLE MENACE(一種新威脅)。」展覽自此展開,以歷史碎片與視覺資料串連起,表現出制度與空間之間的張力。展覽強調從具體物件與視覺敘事出發,帶領觀者步行於制度與牆體之間,透過照片、影片、文件與語音導覽,回望柏林圍牆的形成與瓦解。
舊照片構成的第一部分,描繪二戰後一陣子的柏林日常:瓦礫堆中的市場、黑市交易的網絡……市民在廢墟中生活,也在廢墟中靜候下一輪政局變動。制度尚未恢復之時,秩序從人民手中編織而成。城市的分區制度也逐漸明朗:法、英、美、蘇4國劃分了各自的佔領區,邊界雖然仍開放,但街道上已豎立起標誌,如「FIN DU SECTEUR FRANÇAIS(法國區邊界止於此)」,預告着冷戰格局將迅速固化。
進入冷戰期間的柏林,展區交錯展示兩種制度下的生活。1957年,西柏林動物園附近的圓形音樂廳內,一場爵士演出吸引大批年輕人。東、西兩區的音樂迷曾共享一座城市的爵士場景,但在冷戰氣氛中,音樂也成為意識形態的分界線。
接着是展覽的核心段落:柏林圍牆的興建。1961年8月13日,東德政府突擊封鎖邊界,以鐵絲網、壕溝,到厚牆與監控塔,逐步強化分隔。展場以連續四格構圖的照片再現了逃亡場景:一輯著名的照片記錄下東德19歲士兵康拉德‧舒曼在哨崗間隙跳過鐵絲網逃入西柏林的瞬間,他的身體在空中懸浮,成為圍牆建立初期的象徵圖像。
展覽亦呈現一場1961年8月16日在舍嫩貝格市政廳前舉行的集會,25萬名西柏林人呼籲西方盟軍採取行動,抗議圍牆的建立。然而,由於不願引發戰爭,盟軍僅表達口頭抗議。這場集會也與隨後發生於查理檢查哨(Checkpoint Charlie)的美蘇坦克對峙事件相互關聯,標誌着東西方對峙的升溫。
一張婚禮照片令人印象深刻:1961年9月8日,一對新人在西柏林結婚,新娘的母親與姨媽居住在東側的邊界建築中,無法出席婚禮。兩位新人穿著禮服站在街角向樓上的親人揮手,場景哀傷而克制。牆上另一張照片則拍攝於馬林費爾德(Marienfelde)難民中心,顯示志工正分發可可與牛奶。1950年代大量湧入的東德難民讓設施超載,生活條件艱難。
樓下的最後一區,將視野從柏林延伸至世界。海報、相片與影片記錄着其他地區的分裂經驗,例如羅馬尼亞革命、反核抗爭,也展出了1988年國際特赦組織支持人權的海報。雖未刻意營造懷舊氛圍,卻能從中看見策展人對人的關懷——牆倒了,歷史仍在流動,而分裂仍存在於世界多處角落。
展覽結束處設有留言牆,觀眾可以留下自己的想法。牆上的提問是:「Qu' est-ce qui nous divise aujourd' hui?」(今天,是什麼讓我們彼此分裂?)展覽指出,曾有超過100人因邊境政策或逃亡失敗而死亡。但這些數字並不意味着此事與我們的生活無關——它呈現的是具體的人、生死與情感。分裂可以有形,也可以無形。人們面對阻隔展現出的靈活與創造力,讓我們重新思索這些界線是如何形成,又該如何跨越。
文: 塞納河專業投訴員(一群現居巴黎,愛好法國文史哲、電影和奇聞趣事的怪人)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