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to Z藝術字典:E—Expressionism 表現主義
【明報專訊】大眾常認為藝術就是情感表達。影視作品中見到的藝術家,總是放浪形骸、非常隨性,創作時甚至是一邊喝酒、一邊用力將顏料濺到畫布上。今期我們便談談「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進一步探究這種情感表達的淵源。
「表現主義」是什麼?
「表現主義」是一種強調藝術家主觀情感與內在精神表達的藝術風格,涵蓋繪畫、音樂、攝影、表演、電影等多種媒介。在表現主義繪畫中,色彩往往濃烈且非自然,造型有時會誇張扭曲,筆觸自由奔放,用色厚重、質感豐富。傳統如風景畫或肖像畫等再現現實的主題,在此風格中會轉化為藝術家內在情緒與精神狀態的戲劇性表達。表現主義藝術重視創作的「內在必然性」(inner necessity)與藝術家的創造性視野,並常探討靈性(spirituality)等主題。
「內在必然性」是表現主義藝術中的核心觀念,指的是藝術家創作的內在驅動力,一種來自心靈深處、無法壓抑的創作衝動。這種必然性不依賴外在的現實或模仿自然,而是源於藝術家對自身情感、靈性或內在經驗的真誠表達。這個概念最早由表現主義代表人物之一——瓦西里‧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 -1944)在其著作《藝術中的精神性》(Concerning the Spiritual in Art,1911)中提出。他認為,真正有價值的藝術作品應該來自藝術家靈魂深處的「內在必然性」,而不是取悅觀眾或迎合市場。透過這種內在的創作動力,藝術才能具有真正的靈性力量,觸動人心。
德國表現主義
雖然「表現主義」可用來形容任何時代中具有類似特徵的藝術作品,該術語主要源自20世紀初的德國現代藝術家。這些藝術家受到後印象派畫家如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與愛德華‧孟克 (Edvard Munch,1863-1944)的啟發,致力於突破對自然的寫實再現,轉而追求更具主觀性與情感張力的表現形式。表現主義的出現,與當時社會劇烈變遷密切相關。它於20世紀初在德國興起,是一種對工業化與都市化所帶來的「非人性化」現象的反動。快速的現代化使個體在高度制度化與機械化的社會中逐漸失去人性與精神的歸屬感,藝術家遂以強烈、情緒化的方式來反抗這種時代氛圍。正如學者所言,表現主義作為一種前衛(avant-garde)運動,其重要特徵之一,正是透過對「寫實主義」(realism)及主流再現方式的拒絕,來與傳統與文化制度保持距離。更具體而言,表現主義者徹底否定寫實主義所主張的再現理念(representation)與世界觀,主張藝術不應模仿現實,而應直接表現內心的「真實」。
在這裏要提一提,當我們使用大階「E」去寫「Expressionism」時,指的是「德國表現主義」(German Expressionism),它明確指涉20世紀初在德國發展起來的藝術運動,是固定用語,常見於藝術史、學術寫作中。
「橋社」與「藍騎士」
20世紀初期,德國活躍的表現主義團體包括「橋社」(Brücke)與「藍騎士」(The Blue Rider),兩者雖風格各異,卻都推崇藝術的主觀表達與精神力量。「橋派」於1905年成立於德累斯頓,它常被拿來與大致同時期的法國「野獸派」相提並論。兩者皆對原始藝術(Primitivism)懷有濃厚興趣,並試圖以高彩度、常不具自然色彩的方式來表達強烈情感,反對模仿自然。代表藝術家包括恩斯特‧路德維希‧基希納(Ernst Ludwig Kirchner,1880-1938)、埃里希‧赫克爾 (Erich Heckel,1883-1970)、卡爾‧施密特-羅特魯夫(Karl Schmidt-Rottluff,1884-1976)等人。
「藍騎士」(德語:Der Blaue Reiter)是一個非正式的現代主義表現主義藝術家團體,於1911年在德國慕尼黑成立。由瓦西里‧康丁斯基、加布里埃爾‧明特(Gabriele Münter,1877-1962)與弗朗茲‧馬克(Franz Marc,1880-1916)等人領導,此團體旨在探索藝術的情感與精神層面,強調抽象性、象徵性與富有表現力的筆觸。「藍騎士」匯聚了來自不同國家、文化、媒介與風格的藝術家、音樂家與表演者,擁抱多元創作的理念。他們在《藍騎士年鑑》中發表的聲明、文字與圖像,主張藝術應從傳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將創造力視為達成超越性靈性體驗的媒介。
納粹德國的墮落藝術展
表現主義迅速在歐洲各地擴展。在法國,表現主義亦影響了多位現代藝術家。然而,隨着德國納粹黨於1933年上台,表現主義及其他現代藝術形式被視為「墮落的藝術」(Entartete Kunst),藝術家遭受政治迫害與文化審查。納粹政權認為現代藝術違背德國的民族理想與純粹性,因此下令從國立博物館中移除多達兩萬件現代藝術作品,並於1937年在慕尼黑舉辦名為「墮落藝術」的展覽(德語:Entartete Kunst,英譯Degenerate Art),展出650件被視為不合德國意識形態的現代藝術作品。這些作品被貶斥為病態、猥褻、反社會,並配上嘲諷性的標語,試圖羞辱創作者與其理念。許多表現主義藝術家因此被迫流亡其他歐洲地區或前往美國尋求創作與生存空間。
應運而生的美國表現主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巴黎一直是西方藝術的重鎮。然而,隨着戰火蔓延,許多歐洲藝術家為了躲避戰爭與納粹迫害,紛紛遷移至紐約。其中包括不少受表現主義訓練的畫家與藝術理論家。他們將全新的美學觀念與創作方式帶入美國,對當時正值成長階段的年輕藝術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與啟發。1947年,美國藝術家諾里斯‧恩布里(Norris Embry,1921-1981)前往歐洲,師從奧地利表現主義大師奧斯卡‧柯克西卡(Oskar Kokoschka)。回國後,恩布里延續其對情緒、夢境與潛意識的關注,創作出大量具強烈個人風格的作品。他被譽為「第一位美國的德國表現主義者」。隨後,美國藝術家開始將表現主義與當地文化背景結合,並逐漸發展出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具象表現主義(Figurative Expressionism)等分支,將表現主義的影響力延伸至當代藝術領域。
抽象表現主義
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在美國興起的抽象表現主義,促使美國首次在國際現代藝術舞台上取代巴黎,成為世界藝術的重心。抽象表現主義深受歐洲現代藝術的影響,同時也融合榮格與佛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以及存在主義哲學對人類內在經驗的關注。這一運動強調藝術創作作為一種自我表達與情感釋放的過程,注重潛意識的展現與精神層面的探索。藝術家普遍摒棄傳統構圖與寫實手法,採用大尺幅畫布、自由奔放的筆觸與非具象形式,讓作品成為創作者內心狀態的直接反映。
抽象表現主義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型:一是強調創作動作與即興性的「行動繪畫」(Action Painting),另一是透過大片色彩與空間關係營造冥想氛圍的「色域繪畫」(Color Field Painting)。代表性的藝術家包括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他以獨特的「滴畫法」著稱,在不固定的畫布上滴灑與甩灑顏料,營造出節奏與動作的流動感,作品如〈編號1A〉(Number 1A,1948)即為典範。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1903-1970)則以重疊的色塊構成畫面,使用柔和邊緣與靜謐色調,如〈無題〉(Untitled,1950)等作品常引導觀者進入深沉的情感狀態,並產生如宗教般的冥想感受。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1904-1997)則擅長結合抽象與具象的方式呈現女性形象與情緒衝突,其筆觸激烈、層次豐富,作品如〈女人I〉(Woman I,1950-52)體現其對人性與身體的探索。抽象表現主義不僅深刻影響美國戰後藝術的走向,更為當代藝術的多元發展奠定了基礎,是20世紀最具革命與影響力的藝術運動之一。
文˙ 葉曉燕
{ 圖 } 網上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