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拍賣官 李仲妮、陳歷琪專訪 執槌的藝術 條條大路通羅馬
【明報專訊】在拍賣會中,鎂光燈都聚焦在拍賣官身上。他們每一個眼神、每一句報價,都帶動着拍賣會的節奏,牽引着台下競投者的情緒,並在最後「一槌定音」。當拍賣官需要什麼獨特的氣質和性格?要走怎樣的路?其實,條條大路通羅馬。
佳士得亞太區 2名新世代拍賣官——中國瓷器及藝術品部專家李仲妮(Audrey Lee)與珠寶部專家陳歷琪(Nicola Chan),一人沉靜內斂,一人熱情進取;一人無心插柳當上拍賣官,一人早有清晰藍圖。然而,兩人共享同一核心理念,「It's not about you」——拍賣官站上拍賣台,個人不再是重點,肩負着的是專家部門的心血、客戶的期望和公司的形象。
【拍賣專家訪問系列】
盛夏的一個午後,記者走進佳士得位於中環The Henderson的亞太區總部,在拍賣場上一槌定音的木槌背後,與Audrey及Nicola聊聊她們的夢想、試煉與專業。初次見面,珠寶部專家Nicola身穿一襲火紅長裙,一來便親切地握手打招呼,言談舉止間充滿自信與活力。而中國瓷器及藝術品部專家Audrey則以亮面銀灰襯衫配長褲,緩緩遞上卡片自我介紹,氣質沉靜內斂,溫和而優雅。兩人鮮明的風格,不僅體現在衣著上,也暗示了她們迥異而精彩的職業軌迹。
無心插柳 vs. 目標明確
「我一開始的目標,其實只想成為佳士得的專家。」Audrey坦言,直到3年前都未有當拍賣官的想法。出生於美國、在台北長大的她,高中畢業時得到在台北佳士得實習的機會,從此開啟了藝術世界的大門,讓她意識到「即使不能成為藝術家,也能從事與藝術相關的事業」。
這個想法如同播下的種子,引導她在大學主修藝術史,並在暑期持續於各藝術機構實習,包括台北故宮博物院和紐約佳士得;大學畢業後獲得紐約佳士得的招募,於2012年正式加入他們的中國瓷器及藝術品部,從行政工作開始,一步步由拍賣統籌、初級專家,晉升為今日的專家。但直到3年前來港,Audrey才抱着一試心態,踏上拍賣官這條路。她憶道,「當時有同事提議,我也覺得這是行業裏很特別的角色,所以就去試了」。對她而言,當拍賣官並非預設的終點,而是在專家之路上,一次充滿挑戰的華麗轉身。
「我剛好相反,所有目標都很明確。」Nicola笑說。她生於音樂世家,母親是音樂人,Nicola卻對藝術與珠寶情有獨鍾,「我10幾歲就已經知道自己想做珠寶」。後來她入讀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修讀珠寶設計藝術學士學位;畢業後到倫敦佳士得美術學院深造,獲得歐洲藝術史文學碩士學位,主要研究古董珠寶。
「我一進去(拍賣行)的目標,就是要做珠寶專家和拍賣官。」Nicola說着眼神也閃爍着光芒。2016年,她加入倫敦一家拍賣行,隨後又進入倫敦佳士得擔任拍賣統籌,到日內瓦佳士得負責圖錄撰寫,直至2021年加入香港團隊。她笑稱自己有着「5到10年計劃」,目標感極強。雖然曾因疫情延遲了拍賣官的訓練,但回港後經上司爭取,她得以繼續學習。對Nicola來說,當珠寶專家和拍賣官是她投身這個行業的初衷與最終夢想。她從一開始就鎖定這個舞台的最高點,然後花約5年不斷吸收與學習,成為她日後站上拍賣台的養分。
首次上陣遇變動 雙手發抖
無論是「無心插柳」還是「目標明確」,要拿起拍賣槌都必須經過千錘百煉。每一名拍賣官都有他們難忘的「第一次」和那些自豪的拍賣時刻。Audrey至今仍清楚記得她第一次上台拍賣,是一場酒品拍賣,也是佳士得在舊址歷山大廈的最後一場拍賣。「因為我是第一次,大概給了我30個拍品,但上去之前又告訴我另外有10個要重拍。」新手上路就遇到挑戰,她坦言當時非常緊張,甚至雙手發抖,要緊緊抓住台子來穩定自己,「當遞紙給旁邊的clerk時就最明顯,會看到那張紙在抖」。幸好她保持專注,最終順利完成任務。結束後,台下一名委託人特地上前道謝,稱讚她拍得很好,還要求合影,讓她倍感鼓舞。
拍賣心法:It's not about you
對Nicola而言,第一次上台同樣非常緊張;但談到最印象深刻的一場,則是她在佳士得新總部The Henderson的第一場拍賣,因為那次也是她第一次為自己所屬的珠寶部門主理拍賣。她形容是一種「無限光榮」,因為珠寶界名人、佳士得珠寶部國際主管Rahul Kadakia選擇她來開場,「那個感覺很深刻,我開場那一下,整個人毛管戙」。她也全程參與該場拍賣的籌備工作,直言上台前做足準備,背下了所有拍品的資料,可見她重視的程度。她將每一場珠寶拍賣視為「自己的嬰兒」,親手籌備的拍品在自己槌下成交,那種自豪感與滿足感絕對無法衡量。
對於拍賣官而言,為拍品拍出高價固然是成就,但更深層次的驕傲往往來自於對拍品的投入和對客戶負責。兩人異口同聲地表示,站上拍賣台,個人不再是重點,「It's not about you」。Nicola猶記得第一次上台,上司雙手搭上她的肩膊說,「無論上台發生任何事,你自己不要緊,最重要的是你的貨和客」,然後就推她上台了。Audrey也表示,「 其實我每次上台前都在想『我要是沒有做好怎麼辦』、『我要是沒有達到他們的期望怎麼辦』,但大家說沒關係,只要上台就好了,一切早已準備好了」。因為真正的銷售早在拍賣前就由專家團隊完成了,而拍賣官是「幫賣家執行整件事的人」,Nicola形容拍賣官是最後步驟的「執行者」,盡力營造氣氛,幫助銷售做得更好,為一件藝術品的價值之旅,落下最關鍵、也最華麗的一槌。
Audrey也同意,認為拍賣官要為專家部門、公司和客戶負責,將拍品賣到最好的價錢,將這些準備成果最大化。其次,作為佳士得的代表,她希望任何走進拍賣廳的客人,無論最終是否買到拍品,都能感受到這是一場「很精彩的拍賣」,體驗到拍賣帶來的專業與魅力。
非常規出價 考臨場應變
然而,每場拍賣都是一場無法綵排的現場直播,潛藏無數突發狀况。談及最刺激的經歷,Audrey的思緒立刻飛回數月前的春拍現場。她當時負責「精緻名錶特別呈獻:『時光印記:卓越腕錶珍藏』」的拍賣,其中一枚Rolex中古腕表出現了奇怪的競價階梯。「當時沒有想會拍那麼久,我大概在上面站了10多分鐘吧,電話、網絡、現場的競投此起彼落,然後就出現了非常規的split bid,有客人想加60萬元」。她解釋,通常每一場拍賣有一個固定的競價階梯,大多是比前一口多大約10%,當時金額已達850萬元的高價位,正常下一口會加50萬至900萬元,但買家卻叫價910萬元。她需要臨場決定是否接受,以及之後的競價金額應該如何調整,絕對是臨場判斷與應變力的考驗。最終,這枚腕表以950萬港元落槌(連佣金:11,870,000元)。「我下來之後才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事情,因為當時只是很認真想要把它拍好」,她說。
另一個讓她深感自豪的,是拍賣帕默(Palmer)家族珍藏的經歷。這是佳士得第二次舉行帕默家族專場拍賣,也是她第一次在The Henderson主持拍賣。Audrey從收貨、點貨、製作圖錄、拍照、報告,到尋找買家、與客戶溝通都全程參與。她形容這就像是「自己的心血」,因為這個家族在歐洲的中國藝術品收藏界地位舉足輕重,包括清代瓷器、明代青花瓷器、御製玉雕、琺瑯器等,傳承了三代,所有紀錄都需要仔細查閱,十分耗時。拍賣當天,家族成員也坐在觀眾席觀看,讓她感到肩負重任。最終她完成了整個拍賣專場,這段經歷成為她拍賣生涯與專家生涯結合的美好回憶。
拍賣場下的收藏哲學
拍賣場上,兩名拍賣官在壓力與挑戰面前,保持專注與專業的心態。而脫下戰袍,兩人的生活與收藏哲學似乎又與自身形象截然不同。作為珠寶專家,Nicola卻很少購買品牌珠寶,反而鍾情手工製品,例如以精緻手藝見稱的德國品牌Steiff泰迪熊,每年都會買給自己,「就連Steiff在日本出了一隻限量兔子,我也特意飛過去買」。她解釋道,自己以前也熱愛親手製作珠寶,很欣賞花心機去做一件事。她也喜歡收藏歐洲的陶瓷杯,尤其是在歐洲的小型拍賣行尋寶,尋找那些有故事的茶杯。
相比之下,Audrey的收藏哲學則可以用「簡約」來形容。「我自己也沒有辦法收藏瓷器」,她坦言「因為我們自己做這行的時候,看過許多很好的東西,但我又買不起」。所以她傾向去博物館欣賞,或在工作中接觸;自己則愛收藏一些帶有歷史感的中古珠寶,特別是1920年代的Art Deco風格珠寶,以及一些小幅畫作來點綴生活,怡情悅性。
文:陳真紀
設計:賴雋旼
編輯:鍾卓言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