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開咪即展場:廣東話藝術Podcast的逆襲
【明報專訊】幾年前在台北錄音,被主持人一句「香港有什麼推薦的藝術Podcast推介?」弄得我一時語塞。放眼鄰近地區,Podcast光譜早已相當精彩:從台北當代藝術館的MoCA on Air,到熱血藝術青年自發的《藝情指揮中心》 ,乃至內地的 《藝術叨叨》,文史哲的內容生態已然成熟。相比之下,香港的廣東話藝術Podcast,當時確是一片靜默。
這個現象很弔詭。香港人生活節奏快,時間碎片化,理應是Podcast的完美受眾。但現實是,我們有海量的YouTuber,大受歡迎的哲學YouTuber頻道,有爆紅的KOL,卻沒有幾個Art-Tuber。
但風向,在最近明顯變了。一場關於「聽」的藝術革命,正在悄悄發生。
這批新聲,有舊雨亦有新知。像西九M+或南豐紗廠CHAT六廠這類大型機構,早已開始用Podcast延伸展覽的導賞或記錄藝術家訪談,製作精良,內容紮實。而真正讓整個生態圈「活起來」的,則是大量民間自發成立的頻道,有獨立運作的也有獲得資助的。
例如,新冒起的《藝術問米》,由幾位藝術從業員自發組成,她們以輕鬆、有時近乎「mean」的尖銳口脗,「問米」般解讀藝術,旨在掃除大眾對當代藝術的距離感。同樣是新頻道的《在生藝術家》,由在山工作室策劃及製作,則將焦點放在「仍在生」的本地藝術家身上,「希望同大家輕輕鬆鬆傾下藝術偈」。而獲香港電台「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資助的《藝術近距離》,則邀請不同崗位的藝術工作者,分享第一手經驗。
這場廣東話藝術Podcast的逆襲,也許說明了香港藝術討論的長期斷層。當大眾想接觸藝術時,要不就面對極端學術化的論文,要不就只有社交媒體上碎片化的打卡照與八卦。一個健康、有活力的公共討論空間長期缺席,Podcast的低門檻和高自由度,正好為有心人提供了「自己空間自己救」的完美方案。
但這也延伸出一個更值得深思的討論:香港是否總是慢人幾拍?無論是大眾娛樂,還是文化趨勢的更迭,我們似乎總在觀察、猶豫,然後才追趕。Podcast這個媒介在全球早已成熟,如今才在香港的藝術圈迎來爆發,感覺就像這是場派對,我們總是遲到的那一位。這背後,是市場太小、太過謹慎的商業計算?還是在文化創新上,確實少了一點冒險的勇氣?
更有趣的是,這股浪潮中,不乏由已居住海外的香港藝術人所建立的頻道。也許因為地理上的距離,反而少了本地圈子的人情包袱,觀察也更銳利,為本地聽眾帶來了刺激和反思。
遲到,總比缺席好。每一個新開的Podcast,都像是在城市裏開闢了一個無形的展場、一個流動的論壇。非常期待這場遲來的派對,會如何參與香港藝術的未來。
文:林欣傑(媒體藝術家,Dimension Plus藝術總監。IG@keithlyk)
設計:賴雋旼
編輯:鍾卓言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