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業吃老本、24小時開機,「不典型」急診醫生在生命的盡頭,為瀕危病人創造奇蹟
36歲急診專科醫師廖少鋒在急診打滾10年,2年前出走創業,成為國內第一位專職從事居家醫療的急診醫師,盼以一己之力減少民眾求醫不便,為惡化的醫療環境找一條出路。
2023年11月,廖少鋒參加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年會,並在前往居家醫療先驅之一,位於羅東的維揚診所見習後,第二天便下定決心創業做居家醫療。去年8月,他在新北市開了專做居家醫療的診所。
「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居家醫療,以前完全沒概念,去了之後才發現是嶄新的世界,」廖少鋒眼中閃耀光芒說,維揚診所的醫師陳英詔既是家醫科專科,又曾在急診單位服務多年,看著陳英詔在病人家中照超音波、做心電圖、打抗生素、縫合傷口、輸血、抽腹水,「平常醫院在做的事,他幾乎都曾在病人家中做過,這是我過去從來沒有想像過的。」
廖少鋒彷彿發現新大陸,原來成熟的居家醫療,可以大大降低病患來急診受苦的機會,而且實際體驗居家醫病現場,比光聽前輩們分享故事更打動他,因為對病人和家屬來說,居家醫療團隊幫他們省去許多不便,醫病關係的溫度遠勝冷冰冰的白色巨塔。
他毅然決定離開舒適圈,自行創業。儘管現在國內的居家醫療規模,對於緩解急診壅塞、解決醫護人力不足的困境,只能說是杯水車薪,涓滴細流救不了大火,「但對每一位病人、甚至一整個家來說,是很大的救贖,」他說。
事實上,急診專科醫師很適合做居家醫療,廖少鋒認為,一來急診科對於內外科及五官科(五官指眼、耳、鼻、咽喉和口腔)都有一定了解和接觸,加上政府推動居家急症照護,急診醫師加入再合適不過。
此外,經歷豐富的急診醫師通常接觸過夠多嚴重、需要急救、快臨終的病人,較有把握判斷是否真的需要送醫院,開業至今,廖少鋒建議送醫院的病患,超過7成住進加護病房。
從急診戰場到守護病人床邊,廖少鋒不缺席病人生命重要時刻
基隆長庚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李景行一路看著廖少鋒,從滿腹理想的急診醫師轉做居家醫療。李景行眼中的廖少鋒,思路清晰、眼光精準,能洞察未來趨勢及具潛力的產業領域,且有絕佳執行力。當年全國急診住院醫師聯合訓練活動,從募款、找場地、安排講師、課程等,便是由廖少鋒一手籌畫,展現獨當一面的能力。
「新領域的先驅者會比較辛苦,但同時也意味著充滿希望,」李景行觀察,台灣未來的醫療模式若仍以醫院為基礎,在少子化、財務及人力短缺下,必然面臨困難與挑戰,而替代方式之一就是居家醫療,以降低醫院負荷,因此他對廖少鋒寄予厚望,若有合適在的居家急症病人,也會協助轉介。
廖少鋒雖鐵了心要創業,卻深知做的不是會賺大錢的事業。做居家醫療,先決條件是存款要足,才不怕失敗。他坦言,急診雖然辛苦,但薪資收入確實不錯,而創業做居家醫療,需要撐過相當長、幾乎都在吃「老本」的一段時間,眼光甚至要放遠至5~10年,「沒有收入會不會緊張,取決於存款夠不夠,還好過去10年都有在存錢。」
過去,急診每個月輪值15~20天,下班後就是屬於自己的時間,但現在自己當起老闆,「做了居家醫療,你就是病人的醫生,就像傳統大醫生,照顧病人就要照顧一輩子,他信賴你,你怎麼能不回應,」如今的廖少鋒1天24小時都心繫病人。
曾有一位慢性肺阻塞病人半夜急扣,呼吸又喘又急促,廖少鋒先在電話中教看護替病患緊急處置,但改善有限,於是當機立斷建議送急診,檢查完是發生大片氣胸,再晚1、2個小時有可能送命;而當時是凌晨4、5點,廖少鋒驅車到急診陪同,「病人在性命關頭,他選擇先聯絡你,你能不回應這份期待嗎?」
廖少鋒自認是不太典型的急診醫師。一般人印象中,急診醫師性子急、喜愛挑戰刺激,熱衷能將人從鬼門關拉回的過程,也因為治療分秒必爭,比較沒時間聽病人或家屬好好說話。但他在情況允許下,選擇留給病人或家屬多點相處時間。
如果判斷為呼吸衰竭的病人,稍微延後插管對病況影響不大,有時他寧可晚5分鐘再插管,用這時間好好解釋和引導家人與病人互動,因為病人插管後便陷入意識不清,若後續沒好轉,可能再也醒不過來。這看似不長的幾分鐘,卻可能是病人和親友最後相處的珍貴時刻,「所以我對自己現在也投入居家安寧,並不感到意外,」他說。
年輕醫師有著老靈魂,從居家醫療裡找到最無憾的告別
或許是非典型的急診醫師性格,讓廖少鋒進入居家醫療領域找回醫療初心。由於居家醫療的案家很大一部分是失智或安寧病人,病人經常憶起年少風光、回味再三的人生故事,這對Y世代的廖少鋒來說,能一窺數十年前前人打拚的光景,無形的收穫是他意想不到。
廖少鋒也力求每一個病人送急診,他都能到場,而每個陪到最後一程的案家,愛寧團隊也都會徵詢家屬同意,出席告別式。
對病患和家屬來說,愛寧團隊早已跳脫醫病關係,而是最溫暖值得信賴的家人和後盾。有一回,案家希望簡單辦理,所以只有1位牧師和數名家屬在火化場跟個案道別,廖少鋒也帶著1位護理師,和大家一同禱告、唱詩歌,直到最後一刻,「案家很謝謝我們,但他們願意讓我們參加整個過程,我們其實更榮幸、也很感恩。」
或許是在急診閱盡生離死別,廖少鋒年輕的外表下,有個老靈魂,對於扮演「送行者」的角色,相較於早年病人在急診室可能等不到一張病床,甚至就在走廊嚥下最後一口氣,「在接觸居家醫療後,看著病人在最熟悉的環境走完最後一哩路,對病人、對我,都更自在而無憾。」
或許冥冥中自有安排,從急診轉進居家醫療,對年輕的廖少鋒而言,卻是最契合他理想中的醫療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