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開業吃老本、24小時開機,「不典型」急診醫生在生命的盡頭,為瀕危病人創造奇蹟

康健雜誌

更新於 19小時前 • 發布於 19小時前 • 出處/康健雜誌 文/謝佳君 圖/陳德信攝
開業吃老本、24小時開機,「不典型」急診醫生在生命的盡頭,為瀕危病人創造奇蹟

36歲急診專科醫師廖少鋒在急診打滾10年,2年前出走創業,成為國內第一位專職從事居家醫療的急診醫師,盼以一己之力減少民眾求醫不便,為惡化的醫療環境找一條出路。

2023年11月,廖少鋒參加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年會,並在前往居家醫療先驅之一,位於羅東的維揚診所見習後,第二天便下定決心創業做居家醫療。去年8月,他在新北市開了專做居家醫療的診所。

「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居家醫療,以前完全沒概念,去了之後才發現是嶄新的世界,」廖少鋒眼中閃耀光芒說,維揚診所的醫師陳英詔既是家醫科專科,又曾在急診單位服務多年,看著陳英詔在病人家中照超音波、做心電圖、打抗生素、縫合傷口、輸血、抽腹水,「平常醫院在做的事,他幾乎都曾在病人家中做過,這是我過去從來沒有想像過的。」

廖少鋒有感於急診環境惡化,決心踏入居家醫療,深入民眾家中為他們解決醫療問題,減少不得不到急診就醫的困境。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廖少鋒彷彿發現新大陸,原來成熟的居家醫療,可以大大降低病患來急診受苦的機會,而且實際體驗居家醫病現場,比光聽前輩們分享故事更打動他,因為對病人和家屬來說,居家醫療團隊幫他們省去許多不便,醫病關係的溫度遠勝冷冰冰的白色巨塔。

他毅然決定離開舒適圈,自行創業。儘管現在國內的居家醫療規模,對於緩解急診壅塞、解決醫護人力不足的困境,只能說是杯水車薪,涓滴細流救不了大火,「但對每一位病人、甚至一整個家來說,是很大的救贖,」他說。

事實上,急診專科醫師很適合做居家醫療,廖少鋒認為,一來急診科對於內外科及五官科(五官指眼、耳、鼻、咽喉和口腔)都有一定了解和接觸,加上政府推動居家急症照護,急診醫師加入再合適不過。

此外,經歷豐富的急診醫師通常接觸過夠多嚴重、需要急救、快臨終的病人,較有把握判斷是否真的需要送醫院,開業至今,廖少鋒建議送醫院的病患,超過7成住進加護病房。

從急診戰場到守護病人床邊,廖少鋒不缺席病人生命重要時刻

基隆長庚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李景行一路看著廖少鋒,從滿腹理想的急診醫師轉做居家醫療。李景行眼中的廖少鋒,思路清晰、眼光精準,能洞察未來趨勢及具潛力的產業領域,且有絕佳執行力。當年全國急診住院醫師聯合訓練活動,從募款、找場地、安排講師、課程等,便是由廖少鋒一手籌畫,展現獨當一面的能力。

「新領域的先驅者會比較辛苦,但同時也意味著充滿希望,」李景行觀察,台灣未來的醫療模式若仍以醫院為基礎,在少子化、財務及人力短缺下,必然面臨困難與挑戰,而替代方式之一就是居家醫療,以降低醫院負荷,因此他對廖少鋒寄予厚望,若有合適在的居家急症病人,也會協助轉介。

廖少鋒雖鐵了心要創業,卻深知做的不是會賺大錢的事業。做居家醫療,先決條件是存款要足,才不怕失敗。他坦言,急診雖然辛苦,但薪資收入確實不錯,而創業做居家醫療,需要撐過相當長、幾乎都在吃「老本」的一段時間,眼光甚至要放遠至5~10年,「沒有收入會不會緊張,取決於存款夠不夠,還好過去10年都有在存錢。」

過去,急診每個月輪值15~20天,下班後就是屬於自己的時間,但現在自己當起老闆,「做了居家醫療,你就是病人的醫生,就像傳統大醫生,照顧病人就要照顧一輩子,他信賴你,你怎麼能不回應,」如今的廖少鋒1天24小時都心繫病人。

廖少鋒自認是不太典型的急診醫師,喜歡和病人多點互動談話,也更願意花時間深入了解、陪伴病人。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曾有一位慢性肺阻塞病人半夜急扣,呼吸又喘又急促,廖少鋒先在電話中教看護替病患緊急處置,但改善有限,於是當機立斷建議送急診,檢查完是發生大片氣胸,再晚1、2個小時有可能送命;而當時是凌晨4、5點,廖少鋒驅車到急診陪同,「病人在性命關頭,他選擇先聯絡你,你能不回應這份期待嗎?」

廖少鋒自認是不太典型的急診醫師。一般人印象中,急診醫師性子急、喜愛挑戰刺激,熱衷能將人從鬼門關拉回的過程,也因為治療分秒必爭,比較沒時間聽病人或家屬好好說話。但他在情況允許下,選擇留給病人或家屬多點相處時間。

如果判斷為呼吸衰竭的病人,稍微延後插管對病況影響不大,有時他寧可晚5分鐘再插管,用這時間好好解釋和引導家人與病人互動,因為病人插管後便陷入意識不清,若後續沒好轉,可能再也醒不過來。這看似不長的幾分鐘,卻可能是病人和親友最後相處的珍貴時刻,「所以我對自己現在也投入居家安寧,並不感到意外,」他說。

年輕醫師有著老靈魂,從居家醫療裡找到最無憾的告別

或許是非典型的急診醫師性格,讓廖少鋒進入居家醫療領域找回醫療初心。由於居家醫療的案家很大一部分是失智或安寧病人,病人經常憶起年少風光、回味再三的人生故事,這對Y世代的廖少鋒來說,能一窺數十年前前人打拚的光景,無形的收穫是他意想不到。

廖少鋒也力求每一個病人送急診,他都能到場,而每個陪到最後一程的案家,愛寧團隊也都會徵詢家屬同意,出席告別式。

對病患和家屬來說,愛寧團隊早已跳脫醫病關係,而是最溫暖值得信賴的家人和後盾。有一回,案家希望簡單辦理,所以只有1位牧師和數名家屬在火化場跟個案道別,廖少鋒也帶著1位護理師,和大家一同禱告、唱詩歌,直到最後一刻,「案家很謝謝我們,但他們願意讓我們參加整個過程,我們其實更榮幸、也很感恩。」

廖少鋒(左)和護理師郭凡瑄(右)離開醫院急診,更用心專注照顧每一個病人,是病家們最堅實可靠的後盾。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或許是在急診閱盡生離死別,廖少鋒年輕的外表下,有個老靈魂,對於扮演「送行者」的角色,相較於早年病人在急診室可能等不到一張病床,甚至就在走廊嚥下最後一口氣,「在接觸居家醫療後,看著病人在最熟悉的環境走完最後一哩路,對病人、對我,都更自在而無憾。」

或許冥冥中自有安排,從急診轉進居家醫療,對年輕的廖少鋒而言,卻是最契合他理想中的醫療烏托邦。

查看原始文章

救急診大絕招!8月起9種病人住院日縮短,近20萬人提早釋出病床

康健雜誌

居家醫療需求暴增近10倍!我該如何找到適合的照護團隊?

康健雜誌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康健雜誌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最新內容

抗過敏藥成分有望成為抗癌藥 中正大學研究登國際期刊

NOW健康(TW)

阿茲海默最新研究:穩定運動也能清除Tau蛋白與類澱粉、恢復空間記憶

Heho 健康(台灣)

觸電只靠CPR還不夠! 醫曝關鍵:先找AED除心室顫動

中天新聞網

便秘藥物要留意 5大種類各有限制

am730

高血壓仍是致病主因 國健署推「安心血壓站」助全民自主量測

台灣健康醫療網

牙驛通送牙醫到你家!全台第1個支援系統,讓居家牙醫不再是苦行僧

康健雜誌

愈努力放鬆愈難睡?研究:錯誤放鬆加重失眠!如何用「正念」助眠?

康健雜誌

夏季蛇出沒!被蛇咬該怎麼辦?醫揭5件事千萬別做

康健雜誌

高纖飲食對便秘有效嗎?醫:不見得 有時少吃才有效

am730

冷氣病|一凍一熱易感冒 如何應對室內外溫差?

am730

出國玩最怕腸胃作怪!醫師籲做好「3件事」防腹瀉掃興

台灣健康醫療網

免疫⼒拉警報?「免疫維他命」LPS脂多醣成新⼀代健康守護神!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Omega-3抗發炎!營養師:吃對這些食物,癌症、憂鬱症、失智症一網打盡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日盯螢幕8小時,當心「科技眼」上身!眼睛酸澀該「熱敷或冰敷」?重配眼鏡就夠嗎?4步驟解疲勞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除斑怕反黑?AI雷射結合影像輔助 治療更精準、膚況更穩定

台灣健康醫療網

【子女升學】時代變遷令成長不再輕鬆? 一文教你如何為子女準備最好!

高燒 Gofever

青光眼恐悄悄偷走視力? 「眼壓檢測」追蹤助穩定治療

NOW健康(TW)

心血管疾病居十大死因前四 高血脂成無聲殺手!新型藥物擴增治療選項

台灣健康醫療網

羽衣甘藍可降血壓、穩血糖 配橄欖油、酪梨更有效

中天新聞網

韭菜是天然壯陽菜?醫親解營養功效與潛在風險

台灣健康醫療網

壓力大可致肚痛?研究揭九成人靠1種飲食改善 忌吃4種食物

am730

耳朵竟然也有關節炎!咀嚼大笑都會痛 小心「顳顎關節炎」4警訊

台灣健康醫療網

今年首例中國境外移入登革熱個案出現!廣東旅遊警示升級

Heho 健康(台灣)

加工肉品吃得少就可放心?美研究:每天一根熱狗 糖尿病、大腸癌風險增

am730

中暑如何刮痧自救?中醫教「出痧手法」助快速退熱

中天新聞網

以 AI 科技助攻健康台灣!工研院攜手四大醫療體系,打造 MedBobi 2.0 智慧決策醫護系統

Heho 健康(台灣)

診所叫苦連天,卻有4家每月申報超過千萬點!「院前診所」如何賺大錢?

康健雜誌

不只忘東忘西! 醫揭「失智症新興風險因子」:別忽略聽力與視力問題

台灣健康醫療網

大暑來了!喝冰水反而易中暑,想解熱止渴試試3種天然飲品

康健雜誌

今天大暑到!中暑、失眠、食慾不振 吃「豆粥」清熱解毒

中天新聞網

解密肝臟自癒能力! 陽明交大聯手哈佛大發現關鍵基因

NOW健康(TW)

肺炎為原住民第4大死因!8月起55-64歲原住民可公費接種13價肺鏈疫苗

Heho 健康(台灣)

為什麼會「尿酸」過高?告訴你尿酸過高的6個症狀以及飲食禁忌!這8種人特別注意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類鼻疽今年病例創歷年同期新高,疾管署提醒「這類人」小心感染、重症

Heho 健康(台灣)

30歲女乳房摸到腫塊竟是罕見葉狀瘤!醫:有惡性潛能

中天新聞網

55歲以上原住民福利再加碼!8月起享公費肺鏈疫苗補助

中天新聞網

別以為少跑廁所是好事!40後排尿超過21秒、次數少,小心膀胱「肌肉斷裂」:慢性腎病正找上門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首款「第一型糖尿病」芭比娃娃問世!盼增進包容和同理心 讓更多患者被看見

台灣健康醫療網

愛妻來台相聚卻驟逝,中職洋將淚喊「天堂的女王,永遠愛妳」…醫示警「經濟艙症候群」:致死率極高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