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居十大死因前四 高血脂成無聲殺手!新型藥物擴增治療選項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分別為國人十大死因第2及第4位,而高血脂正是重要危險因子之一。台灣血脂衛教協會理事長、亞東醫院醫學研究部主任、心臟血管內科吳彥雯醫師指出,高血脂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易被忽視,也被稱為「無聲殺手」。對於控制目標較嚴格的患者,臨床上經常輔以藥物治療,除了常見的他汀類藥物外,現也有新型口服ACL抑制劑和新機轉PCSK9抑制劑可供選擇,讓治療策略更具彈性。
壞膽固醇堆積威脅心血管健康 定期健檢掌握血脂狀況
根據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發現,20歲以上國人3成患有高血脂。吳彥雯醫師指出,血脂過高會導致低密度脂蛋白(LDL-C),也就是俗稱的「壞膽固醇」堆積在動脈血管壁上,形成粥狀硬化斑塊,進而造成血管硬化或阻塞。若斑塊掉落、堵住血管,可能引發急性心肌梗塞、中風、周邊血管疾病等,對生命造成威脅。
由於高血脂主要依靠抽血檢驗發現,民眾應定期健檢以掌握血脂健康狀況,尤其有家族史、已患有高血壓或糖尿病、吸菸,以及肥胖、缺乏運動等族群,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更需要緊密監測。
生活習慣改善有限 高風險族群建議輔以藥物治療
吳彥雯醫師表示,其實身體也會自行產生壞膽固醇,只有約2成是「吃進去」的,因此透過嚴格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的改善最多只能將壞膽固醇降低約15%至20%。而近年多項研究均指出,LDL-C的控制目標為「越低越好」,特別對於高風險族群,控制目標比一般患者更嚴格。
一般患者的LDL-C控制目標為130 mg/dL,高風險族群則是應降低至100 mg/dL以下。若已有心血管疾病,或曾進行心臟繞道、支架置放等手術,LDL-C應低於70 mg/dL;合併有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者,目標更需低於55 mg/dL,這兩個族群通常需要藥物介入,才能達到治療目標。
醫說明降血脂治療策略 非他汀類藥物新選項有這些
藥物治療選項中,以他汀類藥物最常見。吳彥雯醫師說明,他汀類藥物主要透過抑制肝臟中合成膽固醇的酵素,阻止LDL-C的生成,可降低LDL-C約30%至50%以上。根據藥物種類的不同,降膽固醇的強度和副作用也略有差異,常見的是肌肉痠痛和肝指數升高。當患者對他汀類藥物耐受性不佳,或治療目標較嚴格,難以靠單一藥物達成時,醫師通常會採用非他汀類藥物進行治療,目前較新的選項包括新型口服ACL抑制劑和新機轉PCSK9抑制劑。
吳彥雯醫師指出,PCSK9抑制劑可抑制PCSK9蛋白的產生,幫助肝臟回收更多壞膽固醇,分為兩週或四週施打一次的劑型,以及類似疫苗、半年施打一次的劑型,根據臨床研究顯示,部分患者使用後LDL-C可望降低約50%至70%。新型口服ACL抑制劑則是抑制肝臟膽固醇合成路徑上游的酵素,不作用在肌肉或其他器官,對肝功能的影響也較少。單獨使用時,可降低LDL-C約40%;若與他汀類藥物併用,降幅再多增加15%至20%,大型跨國臨床研究指出,規律用藥有助於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醫分享夫妻檔案例 治療策略制定要綜合考量
吳彥雯醫師分享,一對60多歲夫妻檔參與了亞東醫院有關ACL抑制劑的臨床試驗研究。太太的LDL-C約130 mg/dL,因走路喘、胸悶等症狀進行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動脈已出現斑塊硬化。因此她立即啟動降血脂治療,目標為100 mg/dL以下,降至70 mg/dL更佳,但使用多種他汀類藥物皆出現嚴重肌肉痠痛。參與試驗後,她的LDL-C降至約80 mg/dL,且未出現肌肉方面的副作用。而先生所服用的他汀類藥物已達最大劑量,LDL-C仍在100 mg/dL左右,因曾做過心導管支架置放手術,目標值應越低越好;參與試驗一個月後,成功降至60 mg/dL左右。
吳彥雯醫師強調,根據患者個別情況不同,上述藥物的實際效果也會有所差異,且健保對各類藥物有不同的給付條件,醫師會根據患者的血脂控制目標、藥物耐受性及是否符合給付條件,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因為降血脂藥都需要長期使用,醫師也會詳細說明藥物使用,確保患者可長時間堅持治療,以免自行停藥造成血脂回升。她也提醒,不少患者會服用紅麴等保健食品,除了血脂降幅有限外,也尚無研究證明紅麴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因此不建議以此取代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