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驛通送牙醫到你家!全台第1個支援系統,讓居家牙醫不再是苦行僧
10多位診所牙醫師怎麼扛下全台五分之一居家牙醫服務?「牙驛通」在雙北和桃園成功打造支援系統,排案、接送、器材、輔助人力都包辦,牙醫師只要專注於專業服務,其他什麼都不用煩惱。
豔陽高照的6月午後,「牙驛通」共同創辦人、牙醫師羅可聘與護理師、個案管理人員等4人迎著微風,提著幾個小箱子,從台北市市郊某社區的小山坡走下來,熟練地把箱子放上車。20多分鐘後,他們又提著小箱子,走進市區一棟電梯大樓,第12次按下周先生家的門鈴。
現年82歲的周太太說,87歲的周先生有巴金森氏症,幾年前雖走路比較吃力,但還是天天去附近國小操場走10幾圈,維持體力。無奈新冠疫情導致校園封鎖,沒地方運動,身體狀況快速衰退,近幾年都臥床。
「他去醫院一趟要一整天、出動3、4個人,借儀器把他吊起來、放上輪椅,再坐復康巴士,那個好難預約…..」周太太感嘆,「我都80幾歲了,實在心力交瘁,看到他痛又不會講,好可憐。好在我兒子2021年11月申請到居家牙醫,這個牙醫很好,每3個月來一次,我們比較安心!」
居家醫療病人務求預防肺炎,牙醫洗牙、補牙有眉角
現在周先生不僅能經口進食,口腔健康也維持得不錯,羅可聘這次到訪只要稍微刮除牙結石、塗氟,30分鐘內就能搞定。周先生現在的穩定,是牙驛通3年持續照護的成果,從補牙、洗牙、教家屬和看護用牙間刷潔牙,這3件事看似簡單,但在居家執行的考量和方式,都跟在診所有些不同。
羅可聘分析,診所病人的診療目標高,還要考慮美觀,但居家醫療病人的需求重點在病痛解除、維持衛生、預防蛀牙及牙周病。此外,還要選擇能在病人床邊執行、又能減少額外風險的做法,有時需要分次處理,有時則需調整治療目標,加上考量病人身心狀況,較難一次做到百分之百。
以洗牙為例,羅可聘表示,居家醫療病人要預防吸入性肺炎,但洗牙時機器會噴水,所以必須放慢速度,謹慎小心地洗牙。又比如蛀牙,在診所有儀器可以高速鑽磨到徹底乾淨,但居家醫療無法做到,要慢慢挖。有時無法挖得很徹底,但重點是要補好,避免再次因卡食物殘渣而蛀牙。
病人放鼻胃管仍需定時刷牙,牙間刷更要會用
至於清潔,更是常被忽略、需要花很多時間做衛教指導的重點。羅可聘表示,許多居家醫療病人都有放鼻胃管、有許多缺牙,照顧者常以為這樣就不用刷牙了,結果口腔細菌長期滋生,進而導致嚴重的牙周病、舌炎、念珠菌感染等問題。
如果病人已經失去察覺或表達能力,通常都要等到照顧者發現病人表情痛苦、嘴巴味道很重、外觀腫腫的,才會想到要看牙醫。牙醫會先處理腫痛等問題,同時很可能也會發現有蛀牙、牙周病、口腔清潔等其他問題,待日後逐步解決。
根據健保《牙醫特殊需求醫療服務計劃》,居家牙醫2個月可以服務1次,每天在病人身邊的是照顧者,因此給照顧者衛教非常重要。以清潔為例,羅可聘說,放置鼻胃管,還是得每隔6~8小時清潔口腔。居家牙醫通常會幫助照顧者,挑選適合患者尺寸的牙間刷,並手把手教他用,才能確實清潔縫隙,一起為病人的口腔健康把關。
10多位牙醫師,扛下全台2成居家牙醫服務
雖然還有多人不知道可以申請居家牙醫,但隨著超高齡社會來臨,需求已經爆發。根據健保署統計,2024年已有82家診所參與居家牙醫,服務量比2020年增加6成,達到3,449人次。其中,有750人次是牙驛通支援的10多位牙醫師所服務,換算平均全台灣每5次居家牙醫服務,就有1次是牙驛通在照顧。
「讓所有不方便的人都變方便,是我們的初衷。」牙驛通執行長曾暐志表示,民眾不方便出門就醫,我們就去家裡;民眾不知道怎麼申請居家牙醫,我們一步步協助。牙醫不方便去病人家,我們會事先了解病人情況及需求,提供儀器耗材,並負責清消維護,出車派人去診所接牙醫師,載他去病人家,讓牙醫師不用花10幾、20萬元買器材,也不用煩惱交通,只要專心發揮專業。
曾暐志表示,牙驛通服務範圍包括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來自10間診所的10多位牙醫師,共同服務500多位個案。位置相近、時間配合得來的個案會排在同一天,護理師和個案管理人員則會於每天下午,從位於台北市的辦公室出發,帶著器材去接醫師,再一家一家登門服務。
在都會區從事居家醫療,最麻煩的一件事就是找停車位。牙驛通有個案管理人員負責停車、開車,醫師不需煩惱車位難尋;服務完成後,會先送醫師回診所,護理師和個案管理人員再開車回辦公室,將器材清潔、消毒。平時,護理師和個案管理人員也會透過官方LINE帳號關心個案近況,回答照顧者的問題。
有需要的人很多,盼將牙醫師帶到他們身邊
羅可聘從陽明交通大學牙醫系畢業後,曾經在宜蘭羅東博愛醫院服務。當時就觀察到,許多病人為了看牙醫,七早八早就要搭車下山,有時看完診、要回家時就沒車了。此外,還有些人年輕時遭逢車禍意外,臥床幾十年都很難出門,期間幾乎沒有給牙醫看過牙齒,口腔狀況都不太好。
有居家牙醫需求的人一直都在,但要怎麼讓牙醫更容易靠近這些人?這個問題一直在羅可聘心裡,直到在台北市開業多年後,因緣際會發現大學牙醫系學長陳國華也有相近的理念和經驗,便前往日本參訪取經,並於2020年共同成立牙驛通,是台灣第1個居家牙醫支援系統,希望大幅降低牙醫師投入居家醫療的門檻,扭轉「居家牙醫就是苦行僧」的刻板印象。
曾暐志表示,儘管剛創業就遇上新冠疫情,連牙醫診所營運都面臨壓力,但創辦人與股東都不願意放棄,想盡辦法支撐下去,才有現在的10多位牙醫、500多位個案的服務規模。
身為居家牙醫支援系統的先行者,羅可聘期許牙驛通能支持台灣牙醫發揮專業,協助民眾獲得即時、完整的口腔健康專業團隊服務,例如口腔復健、吞嚥訓練。
羅可聘說,投入醫療業的人都有某種使命感,但工作久了,有時會感覺不到這份使命,好像自己只是供需的一端,心裡非常疲憊。當牙醫師走出診間,進到人家家裡,確實地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減輕家屬的心理負擔,等於是在他們身上重新看到從事醫療的價值。這種精神上的收穫,讓在外跑居家醫療的醫生,比在診所坐整天更不容易累,反而有充電的感覺,更有動力投入醫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