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牙驛通送牙醫到你家!全台第1個支援系統,讓居家牙醫不再是苦行僧

康健雜誌

更新於 9小時前 • 發布於 9小時前 • 出處/康健雜誌 文/邱宜君 圖/陳德信攝
牙驛通送牙醫到你家!全台第1個支援系統,讓居家牙醫不再是苦行僧

10多位診所牙醫師怎麼扛下全台五分之一居家牙醫服務?「牙驛通」在雙北和桃園成功打造支援系統,排案、接送、器材、輔助人力都包辦,牙醫師只要專注於專業服務,其他什麼都不用煩惱。

豔陽高照的6月午後,「牙驛通」共同創辦人、牙醫師羅可聘與護理師、個案管理人員等4人迎著微風,提著幾個小箱子,從台北市市郊某社區的小山坡走下來,熟練地把箱子放上車。20多分鐘後,他們又提著小箱子,走進市區一棟電梯大樓,第12次按下周先生家的門鈴。

現年82歲的周太太說,87歲的周先生有巴金森氏症,幾年前雖走路比較吃力,但還是天天去附近國小操場走10幾圈,維持體力。無奈新冠疫情導致校園封鎖,沒地方運動,身體狀況快速衰退,近幾年都臥床。

「他去醫院一趟要一整天、出動3、4個人,借儀器把他吊起來、放上輪椅,再坐復康巴士,那個好難預約…..」周太太感嘆,「我都80幾歲了,實在心力交瘁,看到他痛又不會講,好可憐。好在我兒子2021年11月申請到居家牙醫,這個牙醫很好,每3個月來一次,我們比較安心!」

豔陽高照的6月午後,「牙驛通」共同創辦人、牙醫師羅可聘與護理師、個案管理人員等4人迎著微風,前往個案家。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居家醫療病人務求預防肺炎,牙醫洗牙、補牙有眉角

現在周先生不僅能經口進食,口腔健康也維持得不錯,羅可聘這次到訪只要稍微刮除牙結石、塗氟,30分鐘內就能搞定。周先生現在的穩定,是牙驛通3年持續照護的成果,從補牙、洗牙、教家屬和看護用牙間刷潔牙,這3件事看似簡單,但在居家執行的考量和方式,都跟在診所有些不同。

羅可聘分析,診所病人的診療目標高,還要考慮美觀,但居家醫療病人的需求重點在病痛解除、維持衛生、預防蛀牙及牙周病。此外,還要選擇能在病人床邊執行、又能減少額外風險的做法,有時需要分次處理,有時則需調整治療目標,加上考量病人身心狀況,較難一次做到百分之百。

以洗牙為例,羅可聘表示,居家醫療病人要預防吸入性肺炎,但洗牙時機器會噴水,所以必須放慢速度,謹慎小心地洗牙。又比如蛀牙,在診所有儀器可以高速鑽磨到徹底乾淨,但居家醫療無法做到,要慢慢挖。有時無法挖得很徹底,但重點是要補好,避免再次因卡食物殘渣而蛀牙。

「牙驛通」共同創辦人、牙醫師羅可聘定期到府,為周先生刮除牙結石、塗氟。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病人放鼻胃管仍需定時刷牙,牙間刷更要會用

至於清潔,更是常被忽略、需要花很多時間做衛教指導的重點。羅可聘表示,許多居家醫療病人都有放鼻胃管、有許多缺牙,照顧者常以為這樣就不用刷牙了,結果口腔細菌長期滋生,進而導致嚴重的牙周病、舌炎、念珠菌感染等問題。

如果病人已經失去察覺或表達能力,通常都要等到照顧者發現病人表情痛苦、嘴巴味道很重、外觀腫腫的,才會想到要看牙醫。牙醫會先處理腫痛等問題,同時很可能也會發現有蛀牙、牙周病、口腔清潔等其他問題,待日後逐步解決。

根據健保《牙醫特殊需求醫療服務計劃》,居家牙醫2個月可以服務1次,每天在病人身邊的是照顧者,因此給照顧者衛教非常重要。以清潔為例,羅可聘說,放置鼻胃管,還是得每隔6~8小時清潔口腔。居家牙醫通常會幫助照顧者,挑選適合患者尺寸的牙間刷,並手把手教他用,才能確實清潔縫隙,一起為病人的口腔健康把關。

為了保護個案,牙驛通進個案家之前,會先穿好鞋套、髮帽、隔離衣。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10多位牙醫師,扛下全台2成居家牙醫服務

雖然還有多人不知道可以申請居家牙醫,但隨著超高齡社會來臨,需求已經爆發。根據健保署統計,2024年已有82家診所參與居家牙醫,服務量比2020年增加6成,達到3,449人次。其中,有750人次是牙驛通支援的10多位牙醫師所服務,換算平均全台灣每5次居家牙醫服務,就有1次是牙驛通在照顧。

「讓所有不方便的人都變方便,是我們的初衷。」牙驛通執行長曾暐志表示,民眾不方便出門就醫,我們就去家裡;民眾不知道怎麼申請居家牙醫,我們一步步協助。牙醫不方便去病人家,我們會事先了解病人情況及需求,提供儀器耗材,並負責清消維護,出車派人去診所接牙醫師,載他去病人家,讓牙醫師不用花10幾、20萬元買器材,也不用煩惱交通,只要專心發揮專業。

曾暐志表示,牙驛通服務範圍包括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來自10間診所的10多位牙醫師,共同服務500多位個案。位置相近、時間配合得來的個案會排在同一天,護理師和個案管理人員則會於每天下午,從位於台北市的辦公室出發,帶著器材去接醫師,再一家一家登門服務。

在都會區從事居家醫療,最麻煩的一件事就是找停車位。牙驛通有個案管理人員負責停車、開車,醫師不需煩惱車位難尋;服務完成後,會先送醫師回診所,護理師和個案管理人員再開車回辦公室,將器材清潔、消毒。平時,護理師和個案管理人員也會透過官方LINE帳號關心個案近況,回答照顧者的問題。

牙驛通個管人員會負責停車,醫師不需煩惱車位難尋;服務結束後也會先送醫師回診所,護理師和個管人員再回辦公室清潔消毒器材。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有需要的人很多,盼將牙醫師帶到他們身邊

羅可聘從陽明交通大學牙醫系畢業後,曾經在宜蘭羅東博愛醫院服務。當時就觀察到,許多病人為了看牙醫,七早八早就要搭車下山,有時看完診、要回家時就沒車了。此外,還有些人年輕時遭逢車禍意外,臥床幾十年都很難出門,期間幾乎沒有給牙醫看過牙齒,口腔狀況都不太好。

有居家牙醫需求的人一直都在,但要怎麼讓牙醫更容易靠近這些人?這個問題一直在羅可聘心裡,直到在台北市開業多年後,因緣際會發現大學牙醫系學長陳國華也有相近的理念和經驗,便前往日本參訪取經,並於2020年共同成立牙驛通,是台灣第1個居家牙醫支援系統,希望大幅降低牙醫師投入居家醫療的門檻,扭轉「居家牙醫就是苦行僧」的刻板印象。

有居家牙醫需求的人一直都在,但要怎麼讓牙醫更容易靠近這些人?這個問題一直在羅可聘心裡。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曾暐志表示,儘管剛創業就遇上新冠疫情,連牙醫診所營運都面臨壓力,但創辦人與股東都不願意放棄,想盡辦法支撐下去,才有現在的10多位牙醫、500多位個案的服務規模。

身為居家牙醫支援系統的先行者,羅可聘期許牙驛通能支持台灣牙醫發揮專業,協助民眾獲得即時、完整的口腔健康專業團隊服務,例如口腔復健、吞嚥訓練。

羅可聘說,投入醫療業的人都有某種使命感,但工作久了,有時會感覺不到這份使命,好像自己只是供需的一端,心裡非常疲憊。當牙醫師走出診間,進到人家家裡,確實地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減輕家屬的心理負擔,等於是在他們身上重新看到從事醫療的價值。這種精神上的收穫,讓在外跑居家醫療的醫生,比在診所坐整天更不容易累,反而有充電的感覺,更有動力投入醫療工作。

查看原始文章

香港腳症狀能根治?7招防傳染,治療香港腳藥膏一次看

康健雜誌

退休只想遊山玩水?她們選擇擺攤創業,用雙手開創第三人生

康健雜誌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康健雜誌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最新內容

心悸、喘不過氣卻查不出病?你可能患上恐慌症 自測13種症狀中了幾項?

台灣健康醫療網

新冠快測呈陰性也易累易氣喘?營養師教吃4類食物加速復原

am730

65歲以上每7人就1人骨鬆 AI輔助診斷+跨科照護遠離骨折危機

台灣健康醫療網

前列腺癌|藝人泰山自曝患前列腺癌四期,癌細胞一度擴散至骨骼!逐一睇清症狀、預防方法、高危族群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低鈉飲食不等於腎臟保健?腎病患者需留意「減鹽陷阱」

am730

颱風後類鼻疽個案增6例!高風險族群如有症狀須速就醫

台灣健康醫療網

還在靠吞安眠藥對抗失眠? 食慾素新機轉提供不同選擇

NOW健康(TW)

小心誤踩地雷! 「5種常見植物零食」藏健康陷阱

中天新聞網

乳房良性葉狀瘤勿輕忽 內視鏡微創完整切除重建保健康

NOW健康(TW)

【兒童健康】兒童涼鞋塑化劑超標 恐致孩子性早熟、影響身高 從源頭切斷接觸

MamiDaily

微波爐會致癌?醫:使用方式不對才影響健康 容器用錯、加熱不均更危險

台灣健康醫療網

不是吃藥!她戒2食物、堅持3習慣,半年膽固醇大降64%,「連體內塑化劑都排乾淨了」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消暑方法|冰水不離口有好處有壞處 但3類人最好少飲

am730

夏日炎炎雙腳易出汗 落雨濕濕易噏出腳臭! 醫生教5招告別腳臭

am730

天天喝酒喝壞肝!紅血球變大顆 酒精性肝病悄悄找上門

NOW健康(TW)

高農藥殘留蔬果別打成汁!專家:恐把農藥「濃縮入口」

中天新聞網

雞肉到底該不該洗?菜販:「3部位」買回家就要洗

中天新聞網

燃脂效率最佳! 跳繩12週提升心肺功能助延壽

中天新聞網

夏季出遊蚊蟲叮咬恐引發蕁麻疹! 醫:做1事當心惡化

NOW健康(TW)

手術不用拆釘! 腰椎再手術「新選擇」助患者三日出院

台灣健康醫療網

消暑食物|為何韓國人夏天要食人蔘雞湯? 以熱治熱有甚麼好處?

am730

頸椎間盤突出怕開刀?「這1微創手術」保留活動度、不僵硬

am730

抗過敏藥成分有望成為抗癌藥 中正大學研究登國際期刊

NOW健康(TW)

阿茲海默最新研究:穩定運動也能清除Tau蛋白與類澱粉、恢復空間記憶

Heho 健康(台灣)

觸電只靠CPR還不夠! 醫曝關鍵:先找AED除心室顫動

中天新聞網

便秘藥物要留意 5大種類各有限制

am730

高血壓仍是致病主因 國健署推「安心血壓站」助全民自主量測

台灣健康醫療網

愈努力放鬆愈難睡?研究:錯誤放鬆加重失眠!如何用「正念」助眠?

康健雜誌

夏季蛇出沒!被蛇咬該怎麼辦?醫揭5件事千萬別做

康健雜誌

高纖飲食對便秘有效嗎?醫:不見得 有時少吃才有效

am730

冷氣病|一凍一熱易感冒 如何應對室內外溫差?

am730

出國玩最怕腸胃作怪!醫師籲做好「3件事」防腹瀉掃興

台灣健康醫療網

免疫⼒拉警報?「免疫維他命」LPS脂多醣成新⼀代健康守護神!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Omega-3抗發炎!營養師:吃對這些食物,癌症、憂鬱症、失智症一網打盡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日盯螢幕8小時,當心「科技眼」上身!眼睛酸澀該「熱敷或冰敷」?重配眼鏡就夠嗎?4步驟解疲勞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除斑怕反黑?AI雷射結合影像輔助 治療更精準、膚況更穩定

台灣健康醫療網

【子女升學】時代變遷令成長不再輕鬆? 一文教你如何為子女準備最好!

高燒 Gofever

青光眼恐悄悄偷走視力? 「眼壓檢測」追蹤助穩定治療

NOW健康(TW)

心血管疾病居十大死因前四 高血脂成無聲殺手!新型藥物擴增治療選項

台灣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