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診所叫苦連天,卻有4家每月申報超過千萬點!「院前診所」如何賺大錢?

康健雜誌

更新於 19小時前 • 發布於 19小時前 • 出處/康健雜誌 文/邱宜君 圖/photoAC
診所叫苦連天,卻有4家每月申報超過千萬點!「院前診所」如何賺大錢?

健保署統計,國內上萬家西醫診所每月申報健保點數,8成不到150萬,卻有4家超過千萬。健保署不惜在7月祭出打折給付的殺手鐧,希望「院前診所」收斂一點。「院前診所」是什麼?為何健保署要管?

今年7月起,執業登記在醫院,卻去不同診所兼職看門診的醫師,如果1個月兼職總計向健保申報超過10萬點,超過的部分都要被打75折,例如申報20萬,只能拿到17.5萬。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這項制度是針對醫療資源豐富地區,若是醫療資源缺乏區域,或是健保分區共管會議認可需要支援的科別,申報多少就給多少,不會打折。

受到這項制度衝擊最大的是所謂的「院前診所」,這些診所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產物。

1997年衛生署推行醫藥分業時,醫院和診所為了把藥品收入留在自己口袋,紛紛在門口開了「門前藥局」,院前診所也是一樣的道理。健保署2018年開始要求醫院門診減量,以落實分級醫療和轉診制度,隔年由醫院開設的「院前診所」就如雨後春筍冒出來,直到今年都還在新增。

截至今年3月,國泰和大千等2個醫療體系的「院前診所」是最枝繁葉茂。國泰體系有3家醫院、7家診所(內湖國泰、民安、敦平、富霖、瑞成、瑞健、國泰功醫),大千體系則是4家醫院、9家診所(後龍、公館、竹南、德恩、舒康、康平皮膚科、永旭、福苗、大川、崇仁)。

院前診所遭詬病!醫院伸手挖走基層總額

院前診所有醫院派出來的專科醫師,也有醫院的儀器設備做後盾,一般診所不能做的檢驗、檢查,院前診所都可以做。開設院前診所的醫院既符合門診減量要求,輕症病人更仍留在自己手上;病人只要付診所等級的部分負擔,就能看到大醫院醫師、排檢查,不必去醫院人擠人。

聽起來對醫病雙方都有好處,健保署為什麼還要用給付打折的方式,試圖降低院前診所的申報量?石崇良坦言,是因為基層診所的點值受到衝擊,而且根據健保資料分析,支援院前診所的醫師,申報高單價檢驗檢查的比率較高。

根據健保署今年5月最新統計,全台有1萬919家西醫診所與健保特約,絕大多數是小診所,1個月向健保申報點數不到150萬的佔8成。但有106家診所,單月向健保申報的點數高達350萬以上,其中4家診所更在1,000萬以上,比半數地區醫院的門診申報量還高。

基層糖尿病學會學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院前診所」的負責人是醫院所派,眾多科別的專科醫師也是從醫院出來兼診,在同一時段開設多科門診,服務規模幾乎像是個小醫院門診部,大量申報點數灌進西醫基層總額,造成基層點值嚴重稀釋,使基層診所苦不堪言。

當某些診所衝高申報量,同區所有診所的點值都會被稀釋。舉例來說,1家基層診所認真照顧慢性病人,原本向健保申報100萬點,有時點值0.95元,可以拿到95萬元。同區開了幾家院前診所之後,點值持續下跌,同樣申報100萬點,可能只能拿到剩88、90萬元。


健保署資料顯示,院前診所申報高單價檢查比率較高,例如大腸鏡、胃鏡、心臟超音波、24小時心電圖。7月起祭出超額打折,就是希望院前診所少開這些項目,讓有需要的民眾回到醫院專科去做。因為只針對資源豐沛地區,健保署認為,總體而言,對民眾影響並不大。

石崇良強調,都會區醫療資源已經很豐沛,如果去診所支援的行為模式跟在醫院一樣,很容易會被視為「扭曲分級醫療的院前診所」。他呼籲民眾配合分級醫療,輕症或慢性病給基層醫師照顧,讓醫院醫師的時間精力多放在重症病人身上。

分級醫療做不起來,問題在民眾對基層醫療信賴不足

然而,執意想看特定醫師的病人還是會從診所流向醫院。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直言,院前診所的設立不是為了病人著想,而是為了規避門診減量,會受民眾歡迎則是因為對基層醫療信賴不足。

「我們需要思考,家醫計劃已經推20幾年了,為什麼民眾還是不信任基層醫療?該如何凸顯基層的照護優勢?」林雅惠提醒,要打造貼近需求、受人信賴的分級醫療系統,醫院與診所的垂直整合要加強,這包括連續的服務,流通的資訊、良好的溝通,這些才是全民所樂見的。

建立基層醫病互信,從強化慢性病整合照護開始

因為病患對診所的不信任,也讓慢性病照護大打折扣。賴清德總統上任後推行「健康台灣」政策,其中「三高防治888計劃」,目標是2030年將80%病友加入照護網,照護網內80%病友接受生活習慣諮詢、80%病友的病情獲得控制。但截至目前為止,糖尿病和慢性腎病的照護率分別只有45%、38%。

陳宏麟表示,要達成「健康台灣」的目標,診所必須提供慢性病患全人照護,這包括聘請營養師、衛教師,還要在對的時間用對的藥,才能保護器官、預防疾病惡化。要做到這些事,診所需要付出頗高的成本,但給付條件並不足以吸引診所投入。陳宏麟說,全國1萬1千多家診所只有約1,600家參加糖尿病照護、約1,700家參加慢性腎病照護。

因慢性腎病的收案費、追蹤管理費,各約200點,10幾年未曾調整。許多糖尿病病患必須自行注射胰島素,衛教更花時間,但追蹤管理費與不需注射胰島素的糖尿病患一樣是200點。陳宏麟認為,如果給付能適度反應物價上漲、給予胰島素注射的衛教更高給付,診所參與度會更高,病人收案率也會提升。

對診所的意見,健保署給予善意回應。石崇良指出,針對慢病相關照護計劃的給付,會尊重專業意見、繼續討論,希望持續提升給付誘因,改善診所參與度及收案率。

健保署今年8月起,更將透過「健保快易通App」的健康存摺,主動告知民眾更多切身資訊,例如「你已經是哪間診所整合照護計劃的會員?附近哪些診所可以參與家醫計劃」,希望有助提升民眾對基層醫療的認識及信賴。

查看原始文章

救急診大絕招!8月起9種病人住院日縮短,近20萬人提早釋出病床

康健雜誌

居家醫療需求暴增近10倍!我該如何找到適合的照護團隊?

康健雜誌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康健雜誌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最新內容

抗過敏藥成分有望成為抗癌藥 中正大學研究登國際期刊

NOW健康(TW)

阿茲海默最新研究:穩定運動也能清除Tau蛋白與類澱粉、恢復空間記憶

Heho 健康(台灣)

觸電只靠CPR還不夠! 醫曝關鍵:先找AED除心室顫動

中天新聞網

便秘藥物要留意 5大種類各有限制

am730

高血壓仍是致病主因 國健署推「安心血壓站」助全民自主量測

台灣健康醫療網

牙驛通送牙醫到你家!全台第1個支援系統,讓居家牙醫不再是苦行僧

康健雜誌

愈努力放鬆愈難睡?研究:錯誤放鬆加重失眠!如何用「正念」助眠?

康健雜誌

夏季蛇出沒!被蛇咬該怎麼辦?醫揭5件事千萬別做

康健雜誌

高纖飲食對便秘有效嗎?醫:不見得 有時少吃才有效

am730

冷氣病|一凍一熱易感冒 如何應對室內外溫差?

am730

出國玩最怕腸胃作怪!醫師籲做好「3件事」防腹瀉掃興

台灣健康醫療網

免疫⼒拉警報?「免疫維他命」LPS脂多醣成新⼀代健康守護神!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Omega-3抗發炎!營養師:吃對這些食物,癌症、憂鬱症、失智症一網打盡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日盯螢幕8小時,當心「科技眼」上身!眼睛酸澀該「熱敷或冰敷」?重配眼鏡就夠嗎?4步驟解疲勞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除斑怕反黑?AI雷射結合影像輔助 治療更精準、膚況更穩定

台灣健康醫療網

【子女升學】時代變遷令成長不再輕鬆? 一文教你如何為子女準備最好!

高燒 Gofever

青光眼恐悄悄偷走視力? 「眼壓檢測」追蹤助穩定治療

NOW健康(TW)

心血管疾病居十大死因前四 高血脂成無聲殺手!新型藥物擴增治療選項

台灣健康醫療網

羽衣甘藍可降血壓、穩血糖 配橄欖油、酪梨更有效

中天新聞網

韭菜是天然壯陽菜?醫親解營養功效與潛在風險

台灣健康醫療網

壓力大可致肚痛?研究揭九成人靠1種飲食改善 忌吃4種食物

am730

耳朵竟然也有關節炎!咀嚼大笑都會痛 小心「顳顎關節炎」4警訊

台灣健康醫療網

今年首例中國境外移入登革熱個案出現!廣東旅遊警示升級

Heho 健康(台灣)

加工肉品吃得少就可放心?美研究:每天一根熱狗 糖尿病、大腸癌風險增

am730

開業吃老本、24小時開機,「不典型」急診醫生在生命的盡頭,為瀕危病人創造奇蹟

康健雜誌

中暑如何刮痧自救?中醫教「出痧手法」助快速退熱

中天新聞網

以 AI 科技助攻健康台灣!工研院攜手四大醫療體系,打造 MedBobi 2.0 智慧決策醫護系統

Heho 健康(台灣)

不只忘東忘西! 醫揭「失智症新興風險因子」:別忽略聽力與視力問題

台灣健康醫療網

大暑來了!喝冰水反而易中暑,想解熱止渴試試3種天然飲品

康健雜誌

今天大暑到!中暑、失眠、食慾不振 吃「豆粥」清熱解毒

中天新聞網

解密肝臟自癒能力! 陽明交大聯手哈佛大發現關鍵基因

NOW健康(TW)

肺炎為原住民第4大死因!8月起55-64歲原住民可公費接種13價肺鏈疫苗

Heho 健康(台灣)

為什麼會「尿酸」過高?告訴你尿酸過高的6個症狀以及飲食禁忌!這8種人特別注意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類鼻疽今年病例創歷年同期新高,疾管署提醒「這類人」小心感染、重症

Heho 健康(台灣)

30歲女乳房摸到腫塊竟是罕見葉狀瘤!醫:有惡性潛能

中天新聞網

55歲以上原住民福利再加碼!8月起享公費肺鏈疫苗補助

中天新聞網

別以為少跑廁所是好事!40後排尿超過21秒、次數少,小心膀胱「肌肉斷裂」:慢性腎病正找上門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首款「第一型糖尿病」芭比娃娃問世!盼增進包容和同理心 讓更多患者被看見

台灣健康醫療網

愛妻來台相聚卻驟逝,中職洋將淚喊「天堂的女王,永遠愛妳」…醫示警「經濟艙症候群」:致死率極高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