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處處是設計 舊枱 死結 迸發創意
【明報專訊】什麼是設計?包浩斯(Bauhaus)說的設計是簡約的、理性的、功能至上的;裝飾藝術(art deco)說的設計是幾何的、摩登的、色彩豐富的;新藝術(art nouveau)說的設計是自由的、自然的、優雅華麗的。但香港設計中心展覽「Everyday+常物」卻想說,設計是日常的、好奇的、隨處可見的。拆開的舊課室桌椅,被丟棄的膠樽鋁罐,隨手給鞋帶綁上的死結……不講究流派、不追求風格,只要多些想像力,生活處處是設計。
展覽在深水埗DX設計館舉行,從港鐵站走過去,會穿過數不清的後巷。策展人徐巧詩(Ire Tsui)拿起手邊的書說,展覽的靈感也來自於後巷——那是居港德國攝影師Michael Wolf的攝影集Informal Solutions,他用鏡頭記錄下香港大大小小的後巷街景:橫七豎八的掃帚可以充當門鎖,錯綜複雜的水喉可以化身置物架,廢棄的水桶也可以變成椅子支架。這些「山寨設計」,反映出民間智慧,徐巧詩續說,「這本書從一個很人類學、很不帶批判的角度去看待香港後巷。其實所有物件都有好多可能。有好多不同的方式相容」。
課室廢棄枱櫈變出電動車
鑽研攝影的Michael Wolf,用人類學視角記錄民間智慧;鑽研設計的徐巧詩和展覽另一策展人利志榮,則用設計的視角去拆解日常物品。走入展覽,目光首先被停在角落中的那幾輛「車」吸引。車身是倒置的課室桌子,四條腿構成的空隙正好可以容納一名「司機」;還可以將課室桌椅組合在一起,裝上車輪便是一架「三輪車」;就算只有一個舊車胎,也可以坐在其中,滑動前行。
利志榮介紹,這是藝術工作室MUDWORK的作品《那些年,我們不再錯過的枱櫈》。工作室成員去學校教木工之際,也收集學校丟棄的舊枱櫈,拼拼湊湊,再裝上輪胎與摩打,廢棄的舊物便成為廣受學生歡迎的自製電動車。至於為何是車?「因為小朋友對車最感興趣!」利志榮說,自製電動車受到學生們的一致好評。仔細看去,木頭枱面上還留有學生塗鴉的痕迹,如今變成車身紋理。工作室成員認為,在玩耍與廢棄物利用之中,或許可以啟發學生對身邊物品的想像。
「電動車」旁,是升級再造產品設計師張瑋晉(Kevin Cheung)的《廢物升級,再升級!》。眾多白色家具物品擺放在一起,旁邊還有個白色音箱。利志榮說,這個「音箱」其實是膠瓶,張瑋晉十幾年來一直從事廢棄物改造,他將收集到的膠瓶當作機身,又加入揚聲器、LED燈等裝置,使其搖身一變成為室內戶外皆宜、甚至可以連結藍牙的便攜音箱。至於「人人都飲過」的可樂鋁罐,則被他拆剪又重組,變成懸掛牆上的紅色蝴蝶。利志榮補充,在香港的都市固體廢棄物中,最多的是廚餘,第二便是膠樽,而鋁罐等金屬,也是都市廢棄物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們需要耗費能源才能被回收」。而張瑋晉的創作,或許可以為這些都市廢棄物提供一個新的方向——膠瓶可不可以是音箱?眾多膠樽組合在一起可不可以連成椅子或小舟?懸在空中可不可以當作風鈴?只要展開想像,膠樽鋁罐的用途全都由你設計。
被忽視的「人類第一件創意」
展覽的最中心,擺放着一個巨大的藍色繩結——利志榮說,那是個死結,是繩結設計師蕭俞(Zoe Siu)的作品《死結日常》。「繩結是人類的第一件創意」,利志榮解釋,結繩從編織、裝飾到記事,歷史悠久,就算到現代「童軍也會學打結」。可以說,人人都打過結。其中死結(overhand knot)是所有繩結中最特別的一個,「對於Zoe來說,其他結都需要學習,但死結不需要學習,幾乎人人都會打死結」。放大的死結,可以變成椅子;一旁還有繩索,供觀眾自己打結。蕭俞在分享時提到,「繩結無處不在,死結更是經常被人忽視……透過日常的繩結使用和互動,才能真正體會繩結的價值」。
利志榮分享,在之前一場導賞活動中,他與徐巧詩、蕭俞及參加者一同前往位於通州街的布藝市場尋找繩結。「我們問布販,有沒有日常生活中使用繩結的例子。他們全都回答『冇喎』」,徐巧詩說。利志榮笑道,但當眾人望向一旁的布,卻發現每一卷布都被一個繩結綑起來,「其實他們日日都用,但不會留意」。他續說,一個繩結背後,還可以窺見深水埗的文化特點,「如果在中環,人們通常用橡筋。其實使用什麼工具,與地區有關。深水埗布行多,他們(布販)便用布製成繩結。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用了創意,只是自己沒有留意」。這些遍佈深水埗街頭、未經設計的設計,構成了一種生活智慧。
不是一個「給設計師看的設計展」
「日常物你日日行過路過,卻都覺得與自己無關;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其實每一樣東西都不簡單」,徐巧詩說,不少導賞團參加者都發出如上感歎,而這正是展覽目的——「給觀眾開眼」。利志榮解釋,通常人們討論設計時,都會從理論開始,「的確,掌握理論後會比較容易去理解和接觸」;但在他眼中,比理論更重要的是看和思考,「你看得多了,就會去想: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這些東西掛在上面或是放在下面?思考多了,你就可以找到一個自己的方向」。在他看來,對於日常物的設計與使用「沒有對與錯」,「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想法與方向」。徐巧詩補充,這大概不是一個「給設計師看的設計展」,比起帶給觀眾設計上的其他啟發,她更希望激發觀眾的想像:「在設計中,我們常說要用100種、1000種不同的方法去看待事物……在日常生活中,你也可以多些想像。」
徐巧詩說,普通人最容易發現設計創意的地方其實並不是理論,而是生活,設計師自己也不例外。兩人笑說,展覽入口處那個懸掛展覽名的牆面,其實由多個儲物箱堆砌而成;儲物箱內,還有利志榮從家中廚房拿來的碗碟刀叉。那是利志榮最常使用的日用品,展覽結束後,他會將它們重新「拎返屋企」——就像設計,來自日常,又將回到日常。
「Everyday+常物」展覽
日期:即日至8月31日;逢周二休館
時間:上午11:00至晚上7:00
地點:深水埗通州街280號DX設計館地下前館
文:王梓萌
設計:賴雋旼
編輯:梁曉菲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