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現場:150元的選擇:關於選書這件小事
【明報專訊】給你150元,會從香港書展揀什麼書呢?要想清楚。150,並不是一個好用的數字。不尷不尬,若挑新書,只夠帶走一本,逛二手書店或許能多得兩三冊。書展期間,記者注意到一群穿著橘色活動T恤、胸前掛姓名牌、手提印有「我們一起悅讀的日子」環保袋的學生,分散在各個展位穿梭翻找。書山書海間,兩位中二學生駐足良久,認真比較幾本價格或主題相近的書,神情專注,語氣卻帶點無奈。記者隨即與她們結伴走了一圈,一起猶豫、計算、取捨,才忽然察覺——150元的預算之下,選書這件事並不容易。更精確地說,它早已不止是「選書」那麼簡單。
「我們一起悅讀的日子」
來自北區中學的Shirley與Celine,她們手裏各揑着一個透明塑膠袋,其中有一紅一綠紙幣,合共150元,另附一張白底「購書記錄表」。表上明確規定,參與者不得購買色情、漫畫、星座、補充練習、應用書、圖鑑等「無關閱讀、寫作」的書籍,並需要學生記錄購入的書名與金額。
經詢問與查閱資料得知,Shirley和Celine參與的活動名為「我們一起悅讀的日子」,自2015年起由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與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合辦,今年已是第10屆。官方章程表示,此計劃「旨在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接觸書籍、觀看書展的機會,啟發對文字、對閱讀的興趣」,而逛書展正是活動的核心。
主辦方安排小四、小五、中一及中二學生組團入場,發放150元現金購書津貼,並由隨團老師陪同。Shirley說,她與同學是透過就讀的粉嶺救恩書院報名參加的。當日上午,她們與中學組的參與者一起出席了一場講座,「教育局長都有來呢,不過具體內容也記不太清楚了」,大家的重點仍然在購書環節。講座完結,一整車學生被送往灣仔會展中心,在人潮洶湧的展場中展開大約3個半小時的自由行動時間。
自由,卻帶任務。
她們得在有限時間內選好一本書,最好價錢控制在150元內——超出部分需自費。選完書還不算結束,後續還要寫一篇文章作為活動的延伸。
何為「有用的書」?
「這是對我有用的書。」
Shirley翻開《DSE中文課16課必考文言範文精解》又迅速放下。她坦言,同學們已開始為4年後的DSE考試焦慮,這本書確實對學業有幫助,但不合規則,活動明文禁止購買補充練習與應試工具書。不過,她其實更希望尋到能解答自己內在疑惑的書。
展區穿梭時,記者問她想買怎樣的書,Shirley認真分享起心中3個「會令自己經常碰壁」的問題:「首先呢,我可能不太懂怎樣維繫友情;其次不知道怎樣擴闊社交;還有就是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像是覺得這些問題太大,不知從何解起,但也像是習慣了把這些難題收進心底,她輕輕補充了一句:「疫情後我就不太會自我表達。」學科書目分門別類,放在目錄上如書籍的四角般明確;但對於一名中二學生而言,心裏纏繞的卻是一團綿軟的困惑,沒有明確標籤,也無從歸類。日常困擾彷彿小小的、蜷縮的暗刺,說不明白,也難以查證究竟哪類書籍能夠「對症下藥」。逛書展的3個半鐘,她希望能遇上一本書,或許稍微回應到她其中一題。
一旁的Celine則表示想摸索心理學與哲學類的科普書。起初以為她是在為未來升學方向做規劃,想找些深入淺出的理論讀物,提早了解專業語言與思考方式。但隨着她逛得愈久、腳步愈慢,頻繁駐足在分類不明確的書架前,記者這才意識到她與Shirley的處境相仿,並非需要某個學科的入門導論。
書猶藥也,卻傷荷包
談到此行目的,她們都表示希望提升閱讀量,但150元資助只能購入一本新書,而她們再無更多備用金。二人最終選書是她們在經濟、購書規則與個人興趣之間反覆衡量後,勉強許可的「唯一選項」。
對於不少人,無論買書、讀書還是存書,這座城市總在無形中徵收「奢侈稅」——書價不菲,儲書空間有限,未必有位擺;潮濕天氣一到,封面捲曲書頁染黃。成年人或許可以講笑,煙一包包買,酒一杯杯飲,若有心買書總得思量,不止要值回本金,還要有足夠意義,佔據居所的一角。Shirley和Celine都認為書很貴。Shirley說得直接,她笑說自己「如果顛覆不了家庭政權,每個月就只有港元100,不會再多了」。
當她們好奇反問記者的閱讀量,我翻閱Goodreads和豆瓣紀錄,大概平均每月7本。二人聽完,第一反應是:「嘩,好有錢喎!」對她們而言,一本全新的書已是高於每月生活配額之外的消費,購書幾乎不屬於日常。問到是否會買二手書或上網找電子書,她們搖搖頭,說還沒找到門路——然後轉頭,繼續在書展裏翻書、比較、掂量。
無法「全都要」:小孩才須做選擇
在隨團老師的提點下,Shirley率先做出決定。她最終選擇了一本名為《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的書。書封上寫着:「唯有透過『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才能讓你在千變萬化的世界中,認清所有真相!」語氣頗為決絕。作者劉潤是一位商業顧問,簡介寫道他是「潤米諮詢」創始人。付完現金,Shirley裝有紙幣的塑膠袋已經揑得略略發皺,她感覺輕鬆不少,問記者是否認識此書作者;但對我而言,這一門類仍屬陌生,也無從判斷其所謂「底層邏輯」的究竟為何。在內容未深讀前,這句話或許更像一則行銷語言,而非經得起深究的知識架構。不過,對於尚未選定深耕方向的學生來說,或許任何陌生領域都有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另一邊的Celine仍在猶豫,從樂文逛到城邦書店,手中多次翻閱,又多次放回,始終難以落定選擇。記者不禁想到曾在大學念文學院,身邊「同溫層」常光顧校內外各類書展或書店,善用大小圖書館和網絡檢索,紙本外也有電子書可供選擇。閱讀脈絡隨時間積攢,漸漸如掌紋清晰,輕車熟路追索喜愛的作家或出版方,看書、買書甚少猶豫。相較之下,對無法「全都要」的中學生來說,閱讀選擇是一場不得不做的取捨——那句戲謔潮語彷彿顛倒了過來:小孩子才須做選擇。
記者翻閱《像隨筆作家一樣生活:松浦彌太郎的寫作與思考方式》(原題《エッセイストのように生きる》)時,Celine也湊了過來,表示對文學與寫作類書籍一直有些興趣。這本書主張從觀察日常開始,鼓勵讀者從「我想傳達什麼?」出發,用具體、有情感的語言去表達。相較於常見應試作文教材,它更重培養日常的寫作意識。Celine翻了幾頁,最終略感可惜——書標定價107港元,加上書展折扣則無法「最大化150元的額度」,將有限的配額,換成最大值的收穫。
路過文學書區時,兩人好奇地問起記者平常都看些什麼書。記者指着書架上熟悉的名字——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以及學者王德威的比較文學研究,簡單介紹了幾句。她們聽得專注,也表示有興趣,不過笑說暫時還難以消化那麼厚的書,「會頭痛啦」。其間,一行三人一邊交換着源自日常生活的小提問,一邊沿着展區慢慢行,不知不覺又繞了一整圈。氣氛像是從「任務模式」悄悄切換成了「散步模式」。
走着走着,Celine忽然冒出一句:「你覺得現在的人會更有批判思維嗎?」語氣輕輕的,像是無心一問;但說完後,她似乎也遲疑了一下,只剩記者糾結心中那個不太樂觀的答案。
考慮到微妙的價差,在3個半小時進入倒數時,Celine還是繞回最初的展區,挑了一本樺澤紫苑(Zion Kabasawa)所著的心理學科普書,《90%的煩惱,說出口就會消失》。書名聽來像某種即時安慰,而她的笑容也像是鬆了一口氣。
完成選書任務後,兩人明顯輕鬆了許多,開始探索「規定之外」的區域:星座書、血型分析、漫畫、散文集……手指翻動書頁的節奏變得隨興。臨別前,她們將樂文書店的10元書券留給記者,笑着說手上還剩幾十塊,或許可以去二手書報攤碰碰運氣,看能否找到一些意料之外的好書。
花絮:如果還有多一點預算——第二本書的遺憾與可能
(二人翻閱、糾結過的書籍(未購入)附錄)
‧《再玩一關就好:那些讓你無法停止的電玩心理學》,傑米.麥迪根
‧《非虛構寫作指南》,威廉‧金瑟
‧《她物誌:100間微妙日常物件裡不為人知的女性史》,安納貝爾‧赫希
‧《8/2法則》,理查‧柯克
‧《拐點:站在AI顛覆世界的前夜》,萬維鋼
‧《為什麼我們總是相信自己是對的?——不知不覺掉入的101種慣性思考陷阱》, 李南錫(韓)
‧《你的心怎麼想?1分鐘解析人格疾患的心理學入門課》,保羅•克萊曼
‧《像隨筆作家一樣生活:松浦彌太郎的寫作與思考方式》,松浦彌太郎
文、圖˙于惟嶼
編輯˙王翠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