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繞道登台 加速重整對中規範!不只汽車、風電也有疑慮,防線與法規同步升級
作者:財訊雙週刊/陳雅潔
就在1個月前,比亞迪7月8日於泰國羅勇廠舉行「泰國第9萬輛新能源汽車交付暨泰國工廠投產1周年儀式」。這座工廠是比亞迪第1座海外全資車廠,投資金額4.9億美元,年產能達到15萬輛。
布局入台 東南亞設廠成跳板策略
但在更早之前,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比亞迪向泰國政府承諾的總投資規畫,其實是14.4億美元;這顯示扣除已投產的組裝廠、電池廠外,這座電動車生產基地還有2期擴展的計畫。整個計畫中,比亞迪在泰國的總產能為25萬輛,因此可以換取泰國政府平均每輛電動車高達15萬泰銖,約合新台幣14.8萬元的補貼。
此外,比亞迪在印尼年產能15萬輛的新廠,也將於今年底投產,合計東南亞總產能將達40萬輛。「這些產能規畫,從一開始就把台灣市場納入了,」一位歐系車廠亞太區主管憂心地說。他的依據是2022年比亞迪宣布泰國建廠計畫,2023年時,比亞迪就開始在台灣申請多項汽車商標註冊,至今已陸續註冊包含多達數十項旗下品牌及新車型的商標,包括近來市場盛傳,將作為其登台首發的豪華MPV騰勢D9。
自《財訊》率先揭露比亞迪將繞道泰國進軍台灣的消息後,輿論逐漸發酵,行政院、經濟部、交通部高層,雖然都曾表態「一定會擋」,但比亞迪台灣總代理太古汽車與眾達法律事務所組成的遊說團體,仍持續在立法院運作,尤其在國內大罷免全數未過關後,動作愈發積極;直到被媒體拍到三方餐敘的畫面,經濟部終於明確表示,將於年底前公告相關管制措施。
但業界都很好奇,比亞迪布局多年,企圖心強大且戰略目的明確,「總代理明知政府態度,卻還從立法部門下手,甚至和行政部門對著幹,這顯然是有備而來。政府到底要怎麼擋?」
事實上,《財訊》披露,不只是汽車產業,離岸風電產業也面臨同樣的情況。因為根據現行的《航業法》、《船舶法》,中國製船舶在轉為台灣籍後,經過國安審查者,已經開始在台灣海域的風場上作業,也可依規定停泊本國港灣口岸。但船運業者指出,「中國製的風電工作船在我們內海一待就是好幾個月,船上只要有一個聯網裝置是中國製,那就是國安破口啊!」
更多財訊雙週刊文章
台中精機董座黃明和:這是40多年來最慘的一次!三重困境壓頂 活下去只能靠企業自己轉型
看懂稅收真相!超徵和你想的不一樣 罔顧財政紀律將造成債留子孫
顯示全部
留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