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電巴拚國產/6領域傳產與電子悍將各顯神通 MIT自駕電巴驚喜亮相
在全球自駕車浪潮加速推進之際,台灣也沒有缺席。根據本刊調查,由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簡稱車輛中心)主導的Level 3自駕電動巴士(下稱自駕電巴)計畫,正穩步從測試階段朝商轉目標邁進。本刊日前直擊這輛100%由台灣團隊打造的自駕電巴,整合感知系統、決策演算與車輛控制等多項核心技術,並搭配ARTC自研的AI模擬演算平台,具備自主導航、車道維持與環境辨識等功能,象徵MIT自駕技術實力已具備實地應用的基礎,也為台灣自駕產業鏈開啟全新局面。
7月15日清晨,台中剛下過雨,一輛紫黑交錯車身、搭載多組感測器的Level 3等級自駕電巴緩緩駛來,車內駕駛雙手未握方向盤,車輛仍穩定前行,且轉彎與減速皆精準到位,展現高度自主駕駛能力。在微濕的道路上,彷彿科幻電影情節原汁原味地在台灣真實重現。一場MIT(台灣製造)智慧交通的具體演練,正悄然鋪展出台灣自駕技術邁向公共道路的新藍圖。
據本刊調查發現,這輛自駕電巴完整串聯起台灣本土的電子與車用供應鏈,展現出高度整合能力。從最小的感測器、中央控制器,到整車的車體與底盤模組,甚至涵蓋資安防護與AI軟體控制平台,幾乎所有核心技術都由國內團隊主導。
參與其中的關鍵業者包括整車製造的成運汽車、車電系統的奇美車電與歐特明電子、高速運算模組的華碩、資安管理平台的中電電信與佳駿、遠端軟體更新的科絡達、T-Box車聯網的友通資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肩負輔導國內車輛及零組件工業升級發展的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簡稱車輛中心),不僅在其中扮演測試驗證的角色,同時也提供車用電子AI雲端訓練平台服務,幫助業者能在更短的時間內,開發自駕車相關產品。這場「MIT自駕車」計畫,不僅凝聚跨界能量,更突顯台灣自駕車技術的自主性與量產潛力。
鮮為人知的是,這台MIT自駕電巴的開發過程,背後其實有一段從高點回到起點的研發故事。ARTC研究發展處副理葉重宇向本刊透露,早在數年前,ARTC即已打造出Level 4等級的自駕車原型,當時搭載高精地圖、光達與數顆感測器元件,感知能力完整,卻距離實際上路和商業化目標遙遠。
究其原因在於成本及法規等問題,葉重宇直言,光一顆高階光達模組要價就高達50~60萬元,雖說相較過去一顆上看百萬元降低不少,但若搭載多組,整車成本居高不下,難以量產;其次,各國對自駕車的規範尚未明確,就連台灣也沒有確切的管制政策。
在現實考量下,ARTC選擇打掉重練、降規重啟。在不依賴光達、高精地圖與(車外)車聯網的情況下,以能快速協助台灣業者商轉為目標,打造出這款輕量級但穩健的Level 3自駕電巴,重新整合供應鏈並優化軟體演算邏輯,讓成本與實用性達到平衡。
這一策略,不僅讓台灣業者有機會更快實現商業化,也讓「MIT自駕電巴」計畫展現出強大的自主整合與量產潛力。
在國內自駕車上路法規仍待進一步鬆綁的情況下,ARTC與業者並未停下腳步。王正健透露,該輛Level 3自駕電巴已規劃於下半年或明年啟動實路測試,相關推進也與交通部、立法機關緊密協調中。業界普遍看好,若能成功落地,不僅能為智慧交通開創新局,也將為MIT自駕系統在全球市場打開一扇門,在龐大市場商機中分得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