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電巴拚國產1/避車廠強項轉攻「智慧座艙」 台製自駕電巴美國學生先享受
隨著Level 3等級自駕電巴技術漸趨成熟,ARTC與台灣供應鏈也正積極尋求海外合作機會,鎖定公車與校車等B2B應用場景,作為切入國際市場的第一步。
「相較Robotaxi(無人計程車)須完全無人駕駛、面對更嚴格的法規與風險控管,公車與校車具備固定路線、駕駛仍需在場等特性,成為Level 3自駕車最適合的應用場域之一。」ARTC董事長王正健向本刊直言。
王正健透露,目前台廠華德動能已攜手美國校車公司Optimal展開合作,第一步先將柴油巴士轉為電動化,然後再進一步導入Level 2與Level 3駕駛輔助與半自駕功能。
據了解,ARTC早就與Optimal共同成立新創公司「優車智能」,作為MIT自駕技術出海的前線平台。王正健透露,該公司以整合式方案進軍美國市場,導入台灣供應鏈的核心技術,包括影像辨識攝影機、人臉與指紋辨識系統、手勢控制模組等,並於美國當地組裝校車,正式銷售給加州政府。
「在美國市場排除中國車用晶片與整車進口的限制下,台灣供應鏈的技術可信度與開發速度將成為競爭優勢。」王正健信心滿滿地表示。他並補充說,許多美國與歐洲公車製造商正積極尋找新夥伴,台灣具備資通訊、汽車電子與資安等技術實力,又無車廠品牌包袱,反而更受青睞。
專家表示,自駕電巴不只著重駕駛輔助,當全球車廠紛紛投入自駕車開發之際,從「駕駛」到「乘坐」的角色轉變,也悄悄啟動了車內空間的再定義。當駕駛者逐步放手方向盤、眼神不再鎖定路面,汽車內部的智慧座艙便躍升為下一個兵家必爭的科技重地,「智慧座艙將會是另外一個很賺錢的地方。」王正健肯定地說道。
王正健指出,過去自駕技術關注的焦點,多半放在外部環境感知,例如鏡頭、雷達、光達的感測範圍與運算能力,但隨著自駕車進展到Level 3與Level 4階段,人類可將手從方向盤釋放、眼睛離開前方,轉而關注車內娛樂與互動,這時就進入智慧座艙的時代。
「到了Level 4,我們可以在車上辦公、購物、娛樂,甚至和朋友專注聊天。這是一個全新的市場,尤其在駕駛不用隨時接手的情況下,人機介面會變得非常重要。」王正健滿懷期待地說道。
王正健進一步分析,電池、馬達等動力系統仍掌握在整車廠手中,台廠切入不易;但智慧座艙屬於非安全主導領域,反而有利於台灣電子廠商發揮系統整合與人機互動設計的強項,而台廠也卯足全力積極搶攻。「這股潮流,勢必讓台灣供應鏈迎來關鍵機會。」王正健強調。
王正健舉例,在今年美國CES展中,友達、群創、和碩皆展示最新的智慧座艙,包括AR抬頭顯示器、曲面螢幕整合、語音與手勢控制等。其中,友達更斥資收購德國BHTC(Behr-Hella Thermocontrol GmbH),進一步強化語音辨識與觸控模組技術;公信電子則以商用車市場為起點,打造具備高耐用性與多工整合的智慧座艙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