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人員承擔壓力與暴力 研究:吃安眠藥風險是一般職業2.47倍
記者邱俊吉/台北報導
台灣醫療人員相當操勞,有時還會遇到「奧客」動粗,即使是位於台北首善之區的台大醫院,上周也傳出醫師在門診遭毆打。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國內醫護與社工人員承擔的工作壓力與暴力威脅,明顯大於其他職業,而且使用安眠藥風險偏高,是一般工作者的2.47倍,職安問題相當嚴峻。
這項研究由國軍台中總醫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林明瑋與台灣大學鄭雅文教授、翁書偉助理教授共同進行,他表示,臨床不時會遇到醫護人員因失眠而求診並使用安眠藥,為進一步了解相關工作壓力及用藥狀況,故決定以研究方式探討2者之間的關聯。
林明瑋指出,研究使用2022年台灣《工作環境安全與健康認知調查》資料,納入202位醫護與社工人員,另依據性別、年齡、教育程度配對一般工作者808人作為對照,再分析工作負荷等因素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結果顯示,醫護與社工人員因長期處於高壓環境,無論是工作負荷、職場暴力、職業倦怠或安眠藥使用率,均高於一般工作者,尤其安眠藥使用風險顯著偏高,是一般員工2.47倍。
對此結果,林明瑋說,台灣醫護與社工人員常面臨夜班、情緒勞動與人力不足的考驗,研究也證實的確有不少人透過安眠藥維持睡眠與工作狀態,「例如護理師,甚至有人連續用藥10年以上」,且其他國家的相同職業雖亦屬高壓環境,但安眠藥使用比例仍低於台灣,值得各界關注。
林明瑋強調,此研究的醫護與社工人員無法細分有多少是護理人員,但根據他的觀察,護理職場確實需改善,且他認為各醫療院所雖持續推動友善職場,要求資深護理師「耐心善待」新人,但這樣的要求無異又加重資深護師的負擔,累上加累。
針對改善方法,林明瑋說,在健保大環境下,醫療相關工作的壓力要迅速減輕並不容易,但至少暴力防制可以做得更好,因為目前的流程太仰賴事後究責與刑罰,「但人打都打了,傷害已經造成」,應設法協助醫護團隊能及早撤離暴力現場。
林明瑋特別提到,丹麥在這方面的作法值得借鏡,因為當地承認醫療場域屬於「暴力高風險區」,除了法律制裁外,相當注重現場的緊急應變設計,例如急診室或社工會談室必須設有第二出口,讓人員在病患或家屬失控時能快速離開,並於事後提供心理輔導。
林明瑋呼籲,國內應參考丹麥經驗,從空間設計、安全教育與心理支持多方著手,才能在維持醫療運作的同時,實質降低醫療與社工人員的暴力威脅及藥物依賴。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