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唯一!從診間到社區,結合12科共照,他們如何打造國家級失智照護網?
當家人失智,家屬可能茫然無措,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失智共照中心獨創「12科共照」,整合12科專業,並結合社區照顧資源,打造省時又貼心的失智照護模式,並兩度獲得國家級認證肯定。
62歲的司小姐站在神經內科診間門口遲遲不肯進去,直到一聲溫柔的呼喚:「阿姨不要害怕,我陪你進去!」她才踏出腳步。當時,她的手正被個案管理師黃怡嘉緊緊牽著。
司小姐是年輕型的「路易氏體失智症」患者,她長期受到嚴重幻覺與巴金森氏症的症狀困擾,才會僵在診間門口動彈不得,連女兒都拉不動她。
不過,在中山附醫有3名默默支撐失智家庭的靈魂人物,他們是失智共照中心的個案管理師,每人平均陪伴超過150個家庭,黃怡嘉就是其中之一。
他們的工作是從家屬的視角出發,設法找出每個家庭的困擾。除了追蹤治療進度,也協助串聯12科與社區資源,陪伴家屬一步步找回「平常生活」。「這裡的個管師很溫柔,什麼忙都幫。像我媽媽突然有緊急狀況,他們會主動幫忙聯繫醫師。他們也常提醒我,要記得照顧自己,」司小姐的女兒感動地說。
失智照護制度整合背後的推手
中山附醫失智共照中心副院長郭慈安,是這支溫柔照護團隊的幕後推手。她串聯了10項專業領域投入,包括西醫師(神經內科、身心科、家醫科)、中醫師、護理師、藥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臨床心理師、社工師與法務人員。
隨著執行時間拉長、需求漸增,近年再納入牙醫師與語言治療師2項專科。因為12科照護更加全面,失智家庭會遇到的問題,幾乎都能找得到人免費諮詢。其中個管師是病家與專業團隊之間最關鍵的橋梁,可謂整個團隊的靈魂人物。
因為大多數失智症者缺乏病識感,幾乎無法自行做出生活或醫療決策,必須仰賴照顧者協助。換句話說,失智者一旦走出醫院,等待他們的還有吃飯、穿衣、交通、居住、教育、休閒等各式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從來不是患者一個人的事,而是與家人緊緊相連。
「團隊成立的目標,是希望替失智家庭打造足夠友善的場域,幫助他們找回『平常生活』的樣貌,」郭慈安說。
醫療速度要夠快,也要夠貼心
首先,面對疑似失智的病人,在醫院裡的診療流程必須「夠便捷」。中山附醫失智共照中心在2017年成立後,就規劃讓病人只需來院2次,就能完成門診、抽血、心智評估、影像檢查等4大步驟。就診動線也精心安排,流程機乎集中在內科大樓1樓,省去家屬陪病人「跑關」的辛苦。
多科共照在推動之初,郭慈安提出帶有「儀式感」的嘗試:每2~3個月選擇一個週末下午,由個管師挑選在10科裡面至少有5科複雜需求的10個失智家庭,邀請他們來醫院與各科專業面對面。
這些家庭遇到的難題五花八門,有人因失智症偷竊或遭詐騙,有人需物理或職能治療復能,有人用藥配合度差導致情緒失控,還有的家庭本身早已陷入混亂,導致照顧者情緒幾近崩潰。由10科專業人員輪流「跑台」,每科提供10分鐘諮詢,一次回應患者與家屬的多重困難。
「我只記得那時真的好忙,我們一個下午要跑完10個房間,累到快虛脫了,」團隊成員之一、臨床藥學組組長張益通笑說。
「跑台」跑出團隊默契,內化成專業直覺
雖然實體「跑台」在疫情後畫下句點,但它意外替團隊一次又一次「練兵」,讓各科人員熟悉彼此的語言和專長,養成跨領域敏銳度,甚至成為專業直覺。
例如,藥師在執行衛生局的社區居家計劃時,能及早發現案家疑似失智卻尚未確診;心理諮商師則是在輔導家庭照顧者時,察覺對方照顧的失智患者也需要物理治療,並能即時協調資源。
這些跨科視野與行動力,正是持續「練兵」下的寶貴成果,也為團隊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感。也因此,民眾想向12科諮詢,不再受限於當年的「每科10分鐘」,在個管師的安排下,他們可以問好、問滿。
「現在團隊成員彼此知道,還能為個案多做些什麼,也有能力走進社區教導里長與民眾如何辨識失智個案、協助轉介。這讓我們可以及早接住更多沒有病識感、不願就醫的患者,是某種程度上的省力,」郭慈安說。
回家後的生活,也要被照顧到
他們更重視,病人回到家後也能好好過日子。為了延續這份「生活中的照護」,中山附醫失智共照中心積極向外延伸,陸續輔導台中市30個失智據點,安排專業人員進駐授課,像是帶領平衡訓練、認知刺激等課程。
同時,與向上社會福利基金會合作成立「清活小屋」,是繼台北「YOUNG咖啡記憶會館」之後,全台第2個以年輕型失智症為對象的專屬活動據點。
在清活小屋,失智者聽到的歌曲不會是鳳飛飛或鄧麗君,而是五月天;做的運動不是太極拳,而是皮拉提斯。更重要的是,這裡打破傳統「被照顧」的模式,鼓勵「自己來」。
有一位過去擔任品管主任的年輕失智者,能協助組裝新購桌椅。「他雖然做得很慢,但做得很好,也讓大家重新看見他的能力與尊嚴,」郭慈安說。
帶失智家庭走進博物館、美術館和歌劇院
中山附醫更將照護延伸至藝文場域。他們和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國家歌劇院、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合作,訓練導覽員與志工,設計適合失智者的活動流程,固定每2週舉辦1次「失智友善導覽」或藝術互動課程。
今年5月,更促成英國國家芭蕾舞團(ENB)來到台中國家歌劇院,邀請20個失智家庭參加《與失智共舞》共融工作坊。透過舞蹈藝術家與音樂家的引導,病人與家屬一同舞動,在旋律與身體節奏中,重新找回情感的連結。有一位失智者過去一年幾乎不曾開口說話,卻在參加活動之後,主動與家人分享過往的記憶。
中山附醫失智共照中心獨創的照護模式已有8年歷史。2019年起,更以「十科共照、雙倍守護」與「即便年輕,記憶仍然美好的三維守護」2項特色,兩度獲得SNQ國家醫療品質標章,堪稱全台131家失智共照中心中的標竿。
截至今年7月底,累計開案數已達4,864人,大台中地區的失智症患者,有約四分之一是由中山附醫在照顧,證明失智照護可以不只是「專業」,也能是生活上溫柔的陪伴。不只是病人被醫治,家屬也能一併被理解、被接住。
延伸閱讀: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