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窩性組織炎隱形殺手不容輕忽 9大高風險族群要當心
【NOW健康 辰蘊如/特別報導】近日政壇傳來令人痛心的消息,前民進黨南投縣黨部執行長曾琮愷因蜂窩性組織炎不敵病魔,於8月10日晚間辞世,享年僅45歲。這位外號「小鋼砲」的政治工作者,生前以敢衝敢說的作風聞名,然而一場看似普通的細菌感染,最終卻奪走了他寶貴的生命。這起不幸事件,再次提醒我們蜂窩性組織炎這個容易被忽視的疾病威脅,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什麼是蜂窩性組織炎? 認識這個隱形殺手
根據台北榮總台東分院衛教資料,蜂窩性組織炎是指細菌經由傷口侵入真皮和皮下組織後,釋放毒素並在組織空隙內滋長,進而引起嚴重的發炎反應。
台東馬偕醫院一般外科黃奕竣醫師指出,最常見的致病菌包括鏈球菌和葡萄球菌,前者多透過細小的皮膚裂隙入侵(例如常被忽略的香港腳、甲溝炎或足部濕疹),後者則常因傷口搔抓而感染。值得注意的是,污水污染的傷口可能導致綠膿桿菌感染,而使用不潔草藥敷料也可能引起特定細菌感染。
知道蜂窩性組織炎的民眾其實不少,但卻不知道這疾病光譜可輕可重,患者初期會出現典型的「紅、腫、熱、痛」四大症狀:傷口及周圍皮膚潮紅、表面輕微隆起、溫度升高,並伴隨持續疼痛。所以只要符合四大症狀的病灶,醫生用超音波檢查都會看到組織像蜂窩般臃腫,因而得此名。
別輕忽小傷口! 蜂窩性組織炎延誤治療恐截肢
隨著病情進展,細菌可能侵入血液循環全身,導致發燒、畏寒、全身倦怠、淋巴腺腫大、頭痛等全身性症狀。最惡名昭彰的是在會陰附近如果發生蜂窩性組織炎,不盡快處理可能會容易演變成致死率高的壞死性筋膜炎,會引發敗血症,威脅患者生命安全。
在治療方面,輕微感染通常使用抗生素治療7至10天可痊癒,但若已形成膿瘍,則需要進行傷口切開引流及清創手術,若不切開給一個減壓的出口,膿瘍可能會往周圍組織蔓延,形成更大範圍、擠壓時膿瘍會如芝心起司般流出的狀況;嚴重時甚至可能需要皮膚重建、植皮或截肢等重大手術。臨床上觀察到即便到了外科診所或急診,卻未能及時切開的狀況其實比想像的多,民眾實需多一份認識及自我注意病灶變化 (變軟、變硬、或變得像水床有按壓波動)。
9大高風險族群要當心! 預防勝於治療
衛生福利部資料指出,蜂窩性組織炎的發生並非偶然,某些特定族群的感染風險明顯較高。這9大高風險族群包括:
1.口腔衛生習慣不佳者。
2.香港腳患者。
3.其他黴菌感染患者。
4.血液循環不良者。
5.皮膚有傷口者。
6.糖尿病患者。
7.靜脈曲張或水腫患者。
8.慢性疾病患者。
9.過胖者。
黃奕竣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由於血糖控制不佳會影響免疫功能和傷口癒合能力,特別容易發生嚴重感染;而肥胖者因為皮膚皺摺處容易細菌滋生,也因組織厚或水腫形成藥物到不了的死角。
預防蜂窩性組織炎的關鍵在於日常生活的細節管理。台北榮總台東分院建議,民眾應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及時治療香港腳等皮膚疾病,控制糖尿病等慢性病,並妥善處理任何皮膚傷口。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發燒,應特別注意是否有傷口出現紅、腫、熱、痛等感染症狀,及早就醫診治。此外,攝取高蛋白質飲食如魚、肉、蛋、奶等,有助於提升身體抵抗力,降低感染風險。記住,任何看似微小的皮膚問題都不容輕忽,因為它們都可能成為細菌入侵的門戶。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再生醫療雙法明年上路 TPMS首度引進FACT國際認證
▸健保永續藥師同行! 從給付制度、藥價政策到專業角色
NOW健康:FB│ IG│ Threads│ YT│ 官方LINE│ 醫級邦│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