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消防協會攜手施耐德電機公開居家用電五大迷思|配電設備使用壽命約為 20 至 25 年
中華消防協會攜手施耐德電機發起全台「居家用電安全認知調查」,活動由中華消防協會專業講師、施耐德電機代表與具實務經驗的電機技師共同參與,針對調查中揭示的認知落差,從家庭用電習慣、常見誤區到安全觀念缺口,提出具體建議,呼籲全民正視潛藏風險。
本次問卷以實務現場常見風險為基礎,針對 30 歲以上民眾探討其對家庭用電的觀念與實際行為,調查共回收 500 份有效樣本,依據標準統計誤差計算,在 95% 的信心水準下,結果誤差範圍約為 ±4.38%。
調查發現,多數民眾對跳電保護機制、配電設備使用年限,以及配電盤的位置與功能等,普遍缺乏基本認識。協會建議,居家安全的起點應從事前預防做起,強化民眾對配電設備的理解。同時也呼籲政府應更重視相關議題,唯有由上到下帶動全民用電意識提升,才能真正將風險防範於未然。
一般配電設備的使用壽命約為 20 至 25 年,在台灣高溫潮濕的氣候及用電電器日益增加下,實際壽命可能更短。全台已有逾半數住宅屋齡超過 30 年,因此建議民眾在裝潢時,除了關注建材與防水等工程,也應優先規劃用電安全。入住後,更應定期請專業水電師傅檢查電力系統,並適時汰換老舊設備,以預防線路或配電設備元件老化導致的潛在風險,真正守護居家的用電安全。
調查還揭示五項最常見的用電迷思:
【迷思一】「先插再說」成常態,卻忽略總電流負荷
雖有 78.2% 民眾表示會在使用新電器前閱讀說明書,但高達 73.4% 不清楚家中配電總量,77% 民眾在多電器同時使用時未確認是否超載,僅 23% 會主動留意電流負荷。顯示多數人雖具備操作習慣,卻對整體用電結構與風險認知不足,「先插再說」的行為恐埋下過載與跳電風險。
【迷思二】沒跳電不代表安全,錯誤應對藏隱憂
儘管超過六成民眾了解跳電可能是「過載或短路」所致、或是一種「保護機制」,但仍有 55.8% 誤以為「從未跳電就代表用電安全」,未察覺這可能反而掩蓋了潛在風險。若配電設備長期處於過載狀態卻未跳電,電線可能持續高溫、絕緣老化,進而成為火災的隱形導火線。值得注意的是,當實際發生跳電時,高達 51.8% 的民眾會等待一段時間後再重新啟動電源,顯示多數人對跳電的正確應對方式認知不足,反而可能進一步升高用電風險。
【迷思三】忽視家中配電設備,實則與用電安全緊密相關
調查中顯示,僅 10.2% 民眾了解家中電線與配電盤規格、12.6% 對配電盤功能有所了解、14% 清楚斷路器作用,顯示配電設備相關知識普遍不足,不僅讓潛在風險更難察覺,也削弱了挑選合規設備與應對異常的能力,恐使防護機制形同虛設。
【迷思四】配電設備長期未檢未換,老屋潛藏用電風險
有 58.4% 民眾從未更換或保養家中配電設備,亦發現36.6% 民眾家中的配電設備已使用逾 20 年、其中更有高達 67.8% 從未檢修或更新,顯示「設備老化」與「缺乏保養維護」的雙重風險並存,亟需提高民眾對配電設備老化問題的警覺與主動檢視的意識。
【迷思五】居家電力工程須謹慎規劃,以打造安全環境
民眾配電相關資訊來源以水電師傅(40.6%)、網路搜尋(36.6%)與親友傳聞(22.4%)為主;在裝潢或更新配電設備時,更有 71.4% 民眾優先尋求水電行協助。然而,居家電力工程攸關長期使用的安全與穩定,在電力規劃上更需審慎。建議民眾在施工前主動向專業的水電師傅詢問,深入了解配電設計、用電負載與設備選擇等關鍵知識,才能真正打造安全、永續的用電環境。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