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與LINE Pay分手倒數180天,一卡通總經理:iPASS MONEY要解放雙手、穿自己的鞋
iPASS MONEY(一卡通電子支付)將於2026年1月1日終止合作,結束自2018年9月以來8年的戀情。
一卡通和LINE Pay這段關係的結局,有人說「分家」,也有人說「分手」。對一卡通總經理鄭鎧尹而言,不存在這麽多的定義,這只是終究會到來的一天。
曾經兩家公司是天作之合,僅能作為第三方支付的LINE Pay(連加網路商業股份有限公司),藉由入股一卡通,補足電子支付業務;一卡通也藉著幫LINE Pay做起錢包服務,借助LINE Pay背後的社群力打入市場,成為使用者人數最多的電子支付商。
然而,2021年11月,LINE Pay將手上逾3成的一卡通股份全數釋出、由聯邦銀行接手。從這個時候開始,即使檯面上的合作存續,雙方都知道分手是必然的。
也就是說,一卡通iPASS MONEY從LINE Pay的大撤退,至今已經布局了至少3年半。鄭鎧尹在2022年7月接下總經理職位時,就被明確告知這將未來的一大挑戰。他的首要任務,就是向用戶好好說明: iPASS MONEY到底是誰 。
重串資訊流、從零自建App,最快速度拉攏用戶
為什麼這是最重要的事情?
銘傳大學金融科技應用學系主任林盟翔表示,一卡通iPASS MONEY仰賴LINE社群拓展客戶通路,長期以來大眾認識的是LINE或LINE Pay,「對於消費者來說,會搞不太懂iPASS MONEY是什麼。」
換言之,趕在與LINE Pay脫鉤之前,一卡通必須和大眾溝通:目前提供LINE Pay錢包服務的是iPASS MONEY,未來請轉移陣地、繼續使用這些服務。
一切並不容易。原先一卡通iPASS MONEY有許多功能,大幅度地疊加在LINE Pay的介面上。加上一卡通並沒有任何規劃App的經驗,「可以說當時App的資訊架構是零。」鄭鎧尹說。
最困難的是,這是一場資訊不透明的賽跑。角力的是LINE Pay申請電支執照、不再需要一卡通的速度,以及鄭鎧尹自建平台系統、打造一卡通iPASS MONEY App的速度。
這反應在一卡通於研發的投入,從2022年度新台幣51.1萬元成長到2024年度超過2,100萬元,3年間增長超過40倍,但整體仍控制在營收占比2.5%以內。
鄭鎧尹說,因為找到對的專業技術人才、有好的協作方式穩扎穩打,一卡通建立起數據中台和App,總共只用了4.5個研發人力。當然相對於鄭鎧尹待過的新創環境,一卡通的開發速度說不上快,但金融產業是需要大量法遵的領域,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
建立獨立的App之後,一卡通還有另一個繁雜的下水道工程要做。過去一卡通和LINE Pay一起打通路,由一卡通負責和客戶簽署電子支付合約,但背後串接的都是LINE Pay的系統。現在要讓消費者能夠直接拿著一卡通iPASS MONEY App到商店付款,一卡通需要重新開發API,串接與店家之間的資訊流。
鄭鎧尹表示,以單月貢獻一卡通iPASS MONEY約15億元代收付交易金額的超商為首,一卡通在過去一年間,已經開發完包含線下POS(銷售時點情報系統)和電子商務大部分規格的API。
延伸閱讀:大全聯8月起掰了LINE PAY、街口!全支付3%回饋也喊停,會員權益異動一次看
解除左手封印!亮5,200萬張儲值卡好牌,單飛比較紅?
只是另一頭,昔日隊友LINE Pay於7月14日取得金管會核准設立專營電子支付的子公司「連加電子支付」。
林盟翔預期連加電子支付距離正式上線,大約還要半年準備期,但LINE Pay一路發展都離不開LINE日常生態圈的優勢,「在LINE Taxi、貼圖或者其它LINE的服務上,大家會有自然的黏著度,那已經是一種習慣。」他表示,一卡通要強化品牌識別度, 應該側重自己獨有、而LINE Pay目前沒有的營業項目,像是一卡通交通票卡、乘車碼、TWQR和數位券等功能 。
鄭鎧尹也坦言,原先大規模用戶在LINE社群介面上使用一卡通iPASS MONEY,脫鉤之後的最大衝擊「一定是在最後一刻,才會整個爆發出來」。不過,他認為包含龐大的儲值卡用戶數、搶搭中央政策第一波紅利,都是一卡通能借力緩衝的資源。
像是建立App之後,一卡通終於能整合具有可觀競爭利基的儲值卡用戶。鄭鎧尹表示,一卡通累積發行約5,200萬張交通儲值卡,其中不重複記名用戶約有1,156萬名。然而,過去與LINE Pay合作,雙方只衝刺電支業務,不包含任何提供儲值卡的功能,「對一卡通來講,就像是有2隻手,但把一隻手(儲值卡功能)放在背後、不出手。」
新上線的App中,一卡通儲值卡擁有獨立專區,包含卡片記名、儲值、掛失或者綁定TPASS行政院通勤月票,都能一站管理。鄭鎧尹認為儲值卡是新藍海,每當這些儲值卡用戶因為交通需求下載App,都有機會多使用其它電子錢包服務。
此外,一卡通也積極跟進政府推動的支付趨勢,像是iPASS MONEY付款碼從原生就與政府統一的TWQR規格結合;並且在TWQR架構上,一卡通也整合客家幣、數位券等功能,目標是讓出於各種需求的使用者,都可以聚集到一卡通的平台。
電支和儲值卡——雙手都能靈活運用之後,談起未來的藍圖,鄭鎧尹相當肯定「絕對不會衝刺代收付金額很高的燒錢模式」。他解釋,一卡通除了對應消費者端的服務,也擁有B2B和B2G兩大塊業務,整體獲利結構與同業本就不盡相同。
放眼各家電支公司為了競逐代收付金額,往往用行銷補貼的方式,鼓勵店家與消費者選用自家的支付服務,造成交易做得愈多、虧損愈大。一卡通雖然擁有市占率最高的電支用戶數,單月代收付交易金額卻和前2名的街口支付、全支付有落差。
「一卡通看自己的商業模式,絕對不能從LINE Pay的角度來看。」鄭鎧尹表示,外界容易等同視之,認為LINE Pay做什麼、一卡通就應該比照辦理,「Why?一卡通是一卡通啊!為什麼我要去穿人家鞋子?」
延伸閱讀:重返20歲要讀什麼?黃仁勳秒答「這科系」:下一波實體AI,要懂摩擦力、慣性⋯還有因果
最後一圈賽道,成功與否看App「500萬」下載指標
鄭鎧尹認為,驗收成果的關鍵指標,就是「一卡通iPASS MONEY」App的下載量。
「一卡通iPASS MONEY」App自2023年11月上線以來,在沒有投放廣告的情況下,平均每週有2~3萬自然下載量,目前總下載量超過200萬次。
7月2日公布移轉LINE Pay錢包中的iPASS MONEY服務之後,一卡通鎖定民眾最有感的「LINE好友轉帳功能」,祭出首次下載App、並完成第一筆LINE好友轉帳,能獲得100點「一卡通綠點」的活動,讓一卡通iPASS MONEY幾度佔據應用程式商店的熱門排行榜。
鄭鎧尹預期,今年年底之前,至少可以突破400萬下載量,高標則設定在衝刺500萬下載量。
「要繼續在錢包儲值,按理說就應該要下載我們App,因為帳戶在一卡通這邊,不是在LINE Pay那邊。」鄭鎧尹表示,一卡通iPASS MONEY目前擁有約704萬名用戶,其中每月不重複的活躍用戶數有逾300萬名;在電支帳戶有持續儲值者,則有將近500萬名。
鄭鎧尹認為數百萬電支用戶,不會一夕之間就消失不見,「所以大家如果期待這件事情發生,我覺得也是太小看一卡通。」
然而,在自家的App上線之前,絕大多數iPASS MONEY用戶,無論註冊或使用服務都鎖定在LINE Pay錢包介面。對於一卡通來說,能在與LINE Pay正式脫鉤之前,成功網羅到自家地盤的用戶數才是真的。
因此,長達4年的撤退作戰進入倒數計時,在明年1月1日的決戰終局以前,大概也只有一卡通自己心裡有底,帳面上看見的700多萬電支用戶,有多少能真正被一卡通吸收。
延伸閱讀:Perplexity創辦人揭密:沒人脈、靠自學闖進AI世界,他是怎麼打造出「Google眼中釘」的?
AI一出,新聞白忙!盤點AI摘要4大衝擊:點擊率腰斬,只有兩種網頁賺到流量
本文不開放轉載
延伸閱讀
LINE Pay參戰電子支付!以後還能用LINE Pay轉帳嗎?一次解析「一卡通」衝擊效應
LINE Pay將申請電支執照,跟一卡通說掰!20億門檻推動下一步:循「全支付模式」進軍海外?
「加入《數位時代》LINE好友,科技新聞不漏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