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新聞報道達人}葉清霖 名校生異鄉辦網媒 科學報道就是探討人性
【明報專訊】也許不需要牛津路透研究所最新調查告訴你,新聞媒體面臨各方壓力已廣為人知。7年前中學畢業,如上周文憑試放榜的驕子般考獲幾粒「星」的葉清霖(Alex),旋即成立科學報道媒體The Xylom,以亞特蘭大為基地,報道影響環境的大小事。讀完碩士,媒體仍持續營運,並贏得信譽——《紐約時報》和尼曼新聞實驗室引述和付費訂閱支持。現居美國的葉清霖,說報道弱勢「要人」,自省和重整策略亦很重要。平日常寫英文的他感嘆,環境差時更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
報道科學 報道社群
越洋連線訪問Alex時,正值美東時間夜晚9時半,與香港相差12個鐘。前幾天,他剛與香港的合作伙伴為申請補助計劃,撰寫計劃書奮鬥至凌晨3時。他的睡眼比我更惺忪。有別中學同學當醫生、律師和會計師,他靠Xylom訂閱者支持和不同基金會補助,以平實薪酬生活。一名中學師兄描述他有「一腔熱血」,但薪水低得驚人。
Xylom的發音與中文名是「世林」。創辦以來,他的願景是如植物的木質部(xylem)從根部輸送營養,支持樹幹和枝葉般,傳播科學資訊。只流傳學界、難以觸及大眾的科學新知,讓他感到可惜。
報道科學,也是報道社群。「我們在做的事情有關human interest,即是科學怎麼影響人,或者人如何影響科學。」Alex解釋,Xylom向讀者提出3個問題,也嘗試解答這些問題:「科學可以如何更貼合大眾?」「科學家如何被實驗室以外的世界影響?」「人們如何以科學回應變幻中的世界?」科學報道的意義,在於連結做科學和需要科學的人。
報道獲國家科學院獎
他們沒有視行內其他媒體為競爭對手,反而珍惜合作的機會。上月,Alex與3間獨立媒體Drilled、Floodlight和Deceleration News,聯合發布有關美國得州英格爾賽德原油出口影響當地環境與居民健康,包括污染海洋、造成噪音和化學品泄漏的調查報道。Alex說,從微觀如植物及昆蟲,到宏觀的城市規劃與氣候變化示威,生活中大小都是科學新聞的潛在選題,不愁沒有靈感。
2023年,Xylom透過特約記者報道氣候變化威脅哥斯達黎加的咖啡種植。編採團隊不止報道問題,也採訪專家提供解決方案,包括以間種、堆肥等農法應對。2021年,Xylom特約記者指出,南加州的海帶因水溫上升等原因,數量正在下降;同時說明有義工以移除紫海膽的方式,嘗試復育生態(海帶是紫海膽的食物來源)。報道分別獲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引用,以及美國國家科學院獎項肯定。至今,他們是唯一一間由亞裔美國人、Gen Z帶領的媒體。
特朗普上台 報道更謹慎
論目前營運最大的挑戰,Alex說狂人總統特朗普上台後,美國大小媒體都面臨資源縮減。「新總統不是很支持做任何氣候變化和環境相關的科學研究。但大家都會明白,你不去討論一件事,不代表它不存在,就好似你堅稱地心吸力是假的,不代表從高處跳下,不會跌落地下。」原來不論美國還是香港,政經壓力有其相似。
「我覺得仍要繼續報道,因為讀者需要知道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事,要有值得信賴的媒體,幫助自己由淺入深理解議題,將抽象的東西講得具體。」如果資訊真空,Alex認為假消息便容易乘虛而入。特朗普上台後,Xylom報道更謹慎。Alex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表示,他們傾向在發布重大報道前,先諮詢法律意見(prepublication review),以減低訴訟風險。
牢記中學師囑:認識世界要見樹見林
這名年輕的Xylom總編輯家住亞特蘭大——「李麗珊(1996年奧運會)滑浪風帆奪金牌的地方!」比起房屋可能被暴雨冲走的其他州份,亞特蘭大氣候尚算宜人。移居半個地球之外,Alex說是要脫離香港教育制度。不過,移居美國多年,他仍然牢記就讀文憑試課程時,老師教導認識世界,要「見樹又見森林」。「報道環境和氣候,不會只是個體和地方層面的事,會跟其他地方互相影響。要理解世界各地不同地方,才能互相學習,解決在地的議題。」
他坦言,最初創辦媒體,是因為升讀大學時,要證明自己有將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美國高校也尤其看重領袖才能。他未獲最想入讀的大學錄取,後來在喬治亞理工學院主修環境工程,再在麻省理工學院修畢科學寫作碩士,同樣快樂。「中學時很多同學熱心搞非牟利項目,但都有好多一畢業去大學,或者另謀高就,就無以為繼,好可惜……我覺得無理由自己發起一件事只是為了入大學,之後就半途而廢,所以就繼續搞,搞搞吓已經幾年了。」
Xylom目前大部分編輯與記者為兼職,國籍包括中國、美國和印度;有的更身處非洲,報道當地中國籍礦工開採稀有金屬的工作見聞、大國爭奪資源下的小人物故事。其香港特約記者目前正就香港太陽能發展撰文探究。「香港是比較熱的城市,日曬雨淋,陽光好勁,但為何比起世界和中國各地城市,太陽能的發展落後?」為何香港天台普遍未有安裝太陽能板,減少依賴化石燃料?團隊將解答這條問題。
為什麼不進大型新聞機構工作?Alex解釋,美國新聞業正邁進寒冬,近年從業員數目持續減少。而傳統媒體專責報道環境和科學的記者職位,本來就不多。他亦珍視小型媒體的靈活身位,比較起大媒體需要報道政治和經濟等所謂大事,前者能夠專精某個範疇,即使讀者人數不比後者,也能靠忠實訂閱者捐款營運。
同行被捕 接手後續報道
小媒體人力不多,眾志成城,聯合同道,也可促成機動報道。日前,薩爾瓦多籍記者Mario Guevara被美國政府遞解出境;原本Guevara主要報道亞特蘭大能源發展,他被捕後,Xylom與另一間小媒體一日內便決定接手並直播,4日後發布當地電力公司政策或讓居民電費負擔更重的報道。「大家資源不夠,反而會思考怎麼合作、團結,好過鬥餐死。」
Alex指居住美國數年後,發現從前在香港時想像的美國,跟親身體會的美國落差頗大,不止有繁華的紐約、三藩市和華盛頓,也有經濟較遜的南部,如得州。「美國好大,很多事情都需要被報道,那我人已經在這裏,可以盡自己的一分力,沒理由見到需要報道的東西,又拍拍屁股走人。」他心繫香港,表示仍在探索在異地努力的方法,譬如連結離散異國的不同港人。
情感角度出發 不止着重學術
「好多時候我的報道,不是着重於最新的研究,而是揣摩人的心態和價值觀。無論報道什麼議題,只要認真去做的話,到最後都是探討人性的故事。」Alex形容,做記者跟做自己的本科工程着眼點相距甚遠。「不是只是看一些事情符不符合建築條例,實驗結果是怎樣,而是要抽絲剝繭,變成一個人性的故事,從情感的角度接觸讀者,效果會很不同。因為如果科學報道做得不好,其實讀者沒有興趣。」
以最近「藥倍安心」爭議為例,有中學生聲稱自行開發的醫療人工智慧平台,涉及學術誠信與數據私隱疑雲。Alex指這是很好的科學報道題材,可探討學術倫理、私隱、大數據準確度、罕見病解方、醫療監管、吹哨者行為等方面,與港人生活息息相關,甚為精彩,「是人性的問題」。惟Alex為該名中學生的校友,涉利益衝突,未能着手報道。
文首提及有關英格爾賽德原油出口影響當地環境與居民健康的報道,內容包括數據分析、追蹤訪談,亦涵蓋社群合力申訴的努力,在Xylom和3間合作媒體發布後,有過萬人閱讀。「都驚訝原來我們的文章是能給很多人看到、影響人生活的,不是孤芳自賞。」
只是,無論是傳統還是新媒體,從事新聞者,均難掙到合理收入。對此,Alex說就如媒體之間風雨同舟,維持良好關係,媒體與讀者之間的關係也很關鍵。他接下來希望學習同行的做法,定期召集有代表性的讀者群,討論Xylom報道的優劣、讀者期望跟進的議題,以及最基本的:究竟有讀或沒有讀,明白或不明白。「媒體始終是服務市民的,聆聽讀者能令媒體做得更好。」
不似已為傳統專業人士的舊日同學,Alex的事業發展和生活日程均沒有既定規律,需要靈活應變。每天於新聞現場、網絡世界及團隊會議中跟進環境變化及科學發展,他經常如馬般不停蹄。他去年碩士畢業後,發現自己有「專注力不足(又稱過度活躍症,ADHD)」。比一般人更活躍的他,認為自己追求科學的心不變,不要什麼都不做,也避免過度操勞,是他要學習應對的新挑戰。
文˙ 梁景鴻
{ 圖 } 受訪者提供
{ 編輯 } 王翠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