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香港書展散步地圖(不完全版)
【明報專訊】Gen Z(Generation Z,Z世代)一詞可泛指出生於1997年至2012年左右的一代人。這群自帶寬頻或Wi-Fi長大的數位世界原住民,較早受到網路社交媒體、串流平台與演算法推薦影響,逐漸養成與以往世代有別的資訊接收與媒介使用習慣。或許,閱讀的形狀已悄悄改變。
順着人流擠入第35屆香港書展場館,冷氣灌進鼻腔,夾帶着新印油墨與膠裝材料釋出的微甜氣息。同樣身為「Gen Z」的記者開始留意展會中的年輕身影,挑染的髮絲、電髮的弧度、「Y2K風」穿搭,背囊上搖晃的公仔吊飾,都是解密線索。Z世代怎樣逛書展?又怎樣挑書?他們的閱讀習慣是否大有不同?這份Z世代香港書展散步地圖(非官方不完全版),或許能提供些許線索。
Frank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D-B16
作為中大政務與政策學系(前稱政治與行政學系,簡稱「政政系」)的舊生,2000年出世的Frank此行本身已有明確目的——與畢業多年的友人相約入場,為學系講師李家翹(Nelson)新作《供水香港:地緣政治、水務建設與農業發展(1940-1970年代)》購書簽書,順道傾談幾句。《供水香港》屬於社會科學類研究書籍,聚焦1940至1970年代特殊地緣政治背景下,香港供水系統的興建歷程與結構性變動。
問及逛書展的方式,他表示自己「行個圈但喺重點地方留得耐」,兩個幾鐘頭幾乎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排隊簽書上,其間觀察到將食物與書結合的展區算是有趣,「有啲互動」。整體而言,他對貿發局書展「無乜期望,都唔會太失望」。除了《供水香港》,Frank提及自己當日亦前往由多間本地獨立書店與出版單位協辦、與書展同期舉行的「無處不閱讀」獨立出版書展暨獨立書店祭,並購入一本集結拾荒者專訪與相關議題研究的新書《拾荒的人》。
Terrence ︳神州舊書文玩有限公司 1B-A26
在舊書報攤,人們仍能淘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大陸的宣傳海報、1998年出版的《明報周刊》(第1521期),1992年香港郵政署集郵組的《郵票世界》,甚至還有複製版的二戰日本投降書,價格不菲。舊報之間,竟夾着2019年香港國際電影節Cine Fan的介紹刊,短短6年彷彿也被拉扯進上個世紀的氛圍裏,時空錯置。
攤位前多為中老年人駐足翻閱,記者留意到偶有年輕面孔低頭專注翻書,見到感興趣的頁面便用電話記錄。上前訪問,2006年出生的Terrence表示,自己每年都會來書展,「逛書展就係一年一度嘅活動」。由於對歷史題材特別有興趣,除了新書區,他也總會在舊書報攤位前駐足。
舊出版物的字體編排與圖像設計早已與今日截然不同,那些視覺語言緊貼數碼時代尚未來臨的紙本邏輯,蝶變的印刷油字混合陳年紙張的酸澀,對年輕一輩而言,反有某種復古而陌生的吸引力。記者翻開27年前的《明報周刊》,其中一頁是金龍船海鮮酒家的精緻點心畫報。隨手開Google檢索詞條,該店在2003年因非典生意受挫,至Terrence出世的2006年已全線結業。時隔多年,舊報廣告與當下市道彼此映照,竟有種奇異的歷史感。
Angus ︳筆求人工作室 1B-B16
作為本地自資出版平台,筆求人工作室的攤檔除店員外,亦有多位作家於營業時間長期駐留簽書。工作室攤位所售書封色彩鮮明,風格貼近網絡文學的視覺語言,頗具年輕化氣息,展現另類出版與青年創作生態的一角。
19歲讀者Angus購入作家隨想新出版的散文集《活著,不過是無可奈何》。他表示自己一向喜歡這家出版社推出的作者群,出書主題廣泛,涵蓋神秘文化、奇案小說、都市人情與情緒療癒等題材,「多數都係年輕人寫畀年輕人」,書中文字貼近自身生活感受,好似心靈感應,讀來格外貼近當下年輕人的精神狀態。
簽書時,記者留意到Angus身旁另一位年輕讀者與作家西樓月如鈎交談足足有6分鐘,青年作家有心詢問讀者當前對生活的想法與未來打算,隨即將當下所感與祝福寫成親筆寄語,這樣即時的互動與回應,令讀者感到自己不止是排龍尾來簽書,而是能被具體記住、得到回應的個體。席間讀者與創作者不受代溝隔閡,共享同一代語境下的文字與情緒。
Iris ︳樂文書店(旺角、銅鑼灣) 1A-E02 / IB-B02
樂文書店的攤位匯集來自香港、台灣等地多家出版社。記者留意到,20歲的Iris懷抱一疊厚書,已開出一長串發票,卻仍與友人停駐攤位前,邊翻閱邊討論將書帶回內地的可能性,選書仍未決斷。
她懷中的一疊書目涵蓋多部重要華文文學作品,既有張愛玲描寫土改時期的小說《赤地之戀》、《秧歌》,高行健的《靈山》,以及歷經文革的作家章詒和所著的小說《伸出蘭花指》、散文集《花自飄零鳥自呼》。由於觸及特定歷史事件,章詒和的著作在中國內地被列為「出版違規書」,禁止發行與再版。而兩本張愛玲小說同樣描寫土改時期的中國社會,至今亦未被收入內地出版的任何「張愛玲全集」。
Iris表示,此行專程從內地來港參與香港書展。她已走遍多間「嚴肅類書籍」的展會攤檔,選書則是有備而來。記者注意到她備忘錄中列有一份購書單,詢問得知,她事先通過內地圖書電影平台「豆瓣」標註書目,而該平台無法收錄詞條的「敏感書籍」則另用電話備忘錄記下,來書展購入。
大福 ︳突破出版社 1B-D16
「記得以前IG啲post好少字,資訊又冇𠵱家咁氾濫,年宵、書展、中秋,好自然就覺得係香港節日。𠵱家諗番,10年前嘅自己,其實去咗邊呢?」
Gen Z世代前段(1998年出世)的讀者大福,站在突破出版社的《Breakazine突破書誌》櫃位前,與記者分享他對書展的「前青春期」記憶。自述10年前還是初中生,特意來書展前「喺地圖嗰度mark低咗,記低晒時間,爭頭位排簽書」,記得當時是為了倪匡的簽名和天航的小說,那時的閱讀熱情還帶「開闊眼界、增廣見聞的俗套想像」。
不過,這幾年他已經少了動力來書展,感到「趁墟人潮嚇怕」,書展總是「有能力有話語權的人展現的地方」。即使仍有買書習慣,「資訊過度氾濫嘅今日,書仍然有買,但唔會再日日讀」。今日在會場逛一圈,已經找不回從前想買書的自己,熱鬧像市場,和平時在獨立書店打書釘的經驗落差很大,「符號重複出現,消費再消費」。
雖然未在書展消費,大福仍在《Breakazine》的攤位前翻閱。他說,自己會在二手書市慢慢「漂」回以前錯過的期數,慢慢讀,慢慢收藏。
被誤認為Gen Z的「95後」 ︳桌遊行者 3G-C02
書展從來不止是賣書。沿扶手電梯往上走,來到文創與桌遊區,不乏年輕人身影。記者基於既有印象,向兩位女性詢問買了些什麼書。對方笑言:「其實淨係買咗一本書,其餘嗰啲都係買boardgame,買咗5、6套咁。」
兩位從購物袋中拿出唯一一本購入的「書」——《圖恩斯之謎(互動解謎小說)》。這本看似推理小說的書籍,實則結合逃脫、解密與尋寶元素,內附「道具組」,讓讀者邊讀邊玩,即場參與實體解謎遊戲。從出版形式來看,它仍具備書籍的基本條件:有封面、有頁數、有開端與結尾,但其閱讀方式已有別傳統紙本書,更接近一種沉浸式參與,是紙本媒介與桌遊文化的跨界混種。
正當記者以為遇上Z世代的新鮮趣味,問及出世年份,二人笑說:「差少少趕上Gen Z」,原來是「95後」的讀者——不是最年輕的一代,卻對閱讀的定義與邊界,同樣提出了新的想像。
Calista ︳收藏品專區 3G-A26
書展3樓文創區一角,夾着販售郵票與首日封的小攤,面積不及其他展位的五分之一。攤檔前,身穿中學制服的女生Calista正低頭翻閱各國郵票與英國首日封,神情沉靜。
她向記者分享,自己目前對graphic design感興趣,迷戀郵票這種「細細張但精緻簡練」的設計形式。「雖然實際上冇乜用,但見到啱主題就會好想收藏。」她挑選的主題有圍繞和平紀念日、科學成就、花卉、鳥類圖鑑等,「有時都會送畀中學朋友,當係一份搵到寶嘅小禮物」。在熱鬧喧囂、處處促銷的書展現場,她的選物節奏顯得格外緩慢,為以促銷為主、熱鬧如市集的書展添上一筆側寫。
文、圖˙于惟嶼
編輯˙王翠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