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做足防護措施仍中招,患者全身長滿紅疹、關節痛:痛到行唔到!1類人需特別注意後遺症
基孔肯雅熱|近日在佛山大爆發的基孔肯雅熱疫情仍未受控,現時當地已錄得超過6000宗病例,日前本港更首次出現輸入個案。有佛山病人表示雖屬輕症,但患病後的症狀仍令人非常難受,包括嚴重關節痛、紅疹等。編輯:YK@Medical Inspire │ 圖片來源:佛山三水區政府、shutterstock
基孔肯雅熱|做足防護措施仍中招,患者全身長滿紅疹、關節痛:痛到行唔到!1類人需特別注意後遺症
佛山三水區政府近日在網上發文,公開多張基孔肯雅熱患者的照片。他們身上同樣長滿紅疹,四肢滿佈一粒粒紅點,部分甚至蔓延到頸部及臉部!佛山政府近日已展開「愛國衛生運動」,採取措施大範圍滅蚊,「面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我們唯有團結一心、迅速行動,才能阻斷病毒傳播,守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嚴陣以待仍失守,患者全身現紅疹
疫情爆發後,佛人當地人人都嚴陣以待,然而防不勝防,有不少市民即使做足防護措拖,仍不幸染病。13歲的小丁表示,幾日前身上突然長出密密麻麻但不痕癢的紅疹,起初以為只是食物過敏,但很快便開始發燒,送院後確診患上基孔肯雅熱。他提到,家裏已做好了多項防蚊措施,包括關好紗窗、在陰暗處噴殺蟲劑、清理積水等,但最終也染上基孔肯雅熱。「懷疑是晚飯後去公園散步被蚊咬的,連續發了兩天低燒。」另一名患者洪小姐表示,一開始她感覺到關節痛,第二天就疼痛到無法行走。「當天夜晚就發燒了,抽血檢查結果顯示是基孔肯雅熱。」
患者難忍關節痛:痛得像被打了一頓
梁先生近日因基孔肯雅熱而需留院接受治療,現已逐漸康復。「那天晚上就是下樓到公園散步,忘記塗點驅蚊水,結果就被蚊子咬了,兩天之後就開始不舒服。」梁先生憶述,發病初期曾發燒至39.6度,之後更出現皮疹、關節痛、食欲不振等病徵。「手腳腫脹,皮疹消退後皮膚也有些變色,全身關節痛得就像被打了一頓似的,特別難受。」經治療後,梁先生的情況已好轉,待核酸檢測轉陰後便可出院。
關節痛可持續多時,1類人需多留意
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感染科主治醫生彭揚惠指,醫院接收的基孔肯雅熱患者多為輕症,不過亦有少數患者康復後仍有輕微關節疼痛問題。她表示,基孔肯雅熱導致的關節痛多出現於腳踝、手指、手腕等位置,痛楚更會因運動而加劇,建議患者發病期間減少活動,盡量臥床休息。部分人康復後1-3個月仍會持續有關節痛問題,嚴重甚至可持續18個月。彭揚惠補充指,本身患有關節炎或其他舊患的病人,就需特別小心基孔肯雅熱的後遺症。「尤其是高齡患者可能會出現乏力、關節腫痛,後續可能會需要拄拐行走,要注意防跌倒。」
與登革熱、寨卡病毒相似
基孔肯雅熱是一種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的病毒性疾病,主要經由帶病毒的蚊子,如白紋伊蚊及埃及伊蚊叮咬後傳播給人類。該病在1952年於非洲坦桑尼亞首次被發現,而「基孔肯雅」一名正是源自當地語言,意指「彎曲的身體」,形容病人染病後因併發關節炎而蜷曲身體。基孔肯雅熱至今已曾影響全球逾110個國家,包括歐、亞、美、非洲多國。病毒與登革熱及寨卡病毒一樣,同樣經由蚊傳播,症狀亦頗為相近。基孔肯雅熱今年曾在法屬留尼旺及部分亞洲國家爆發,並蔓延至廣東地區。患者染病後,通常會突然發高燒並出現關節痛,特別是手腕、腳踝、手指等部位。除此之外,病毒亦可能導致肌肉痛、頭痛、噁心、疲倦、紅疹等問題。大多數症狀會在數日內消退,但部分患者仍會長期受關節痛困擾。
死亡率低,惟身體較弱人士可現併發症
袁國勇早前接受訪問指,基孔肯雅熱的死亡率低,「甚至低過季節性流感」。不過,他認為市民不應因而輕視病毒,因港人從未接觸過此疾病,身體未必有抗體,若染病就會出現發燒、皮疹、關節腫痛等症狀,而身體較弱的長期病患者、長者、小童,甚至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例如視網膜發炎、視網膜脫落、中風、心臟病等。患者染病後雖不會致命,但仍有多達4成身體壯健者在染病後出現關節炎。袁國勇指,關節腫痛可維持3個月以上,甚至幾年,令關節提早退化至「無辦法伸得直」,叮囑市民不要輕視,「大家唔好當呢樣唔係一回事」。
佛山政府提7招防基孔肯雅熱
基孔肯雅熱疫情最嚴重的佛山,當地政府近日在社交平台上提醒市民,可記住7個方法防止基孔肯雅熱,分別是:
- 點蚊香、使用電蚊拍或電蚊液
- 睡覺時掛蚊帳,並需檢查蚊帳有沒有破洞
- 安裝紗窗
- 定時清理積水
- 清理垃圾及雜物
- 出門使用蚊怕水
- 外出盡量穿淺色長袖衫褲,避免在白紋伊蚊活躍的時段(清晨及傍晚)外出,避免在樹蔭、草叢等地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