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不會理財,而是大腦在偷偷妨礙你?辨識投資中的「心理陷阱」
心理學家聲稱,人類會系統性地犯下可預測的判斷錯誤,尤其是在像股票市場這樣複雜、模糊的環境中,那裡的問題不像賭場一樣結構清晰,答案也被隨機性所籠罩。
投資迫使你在數據不足的情況下得出結論,難怪我們會根據眼前的資訊進行選擇,而忽略看不到的證據,或抓住一個講述得很好的故事,而非深入研究其背後的複雜性。故事往往說的是單一獨特事件,而非統計群體,因此我們要麼不計算報酬率,要麼就是使用錯的參考值、錯誤地計算報酬率。
而「心理偏見」如何誤導人們的投資決策,以及我們如何因某些情緒、行為而必須向股市交學費,並因另一些情緒和行為而得以從中獲利。
事情並非不可避免
「後見之明偏誤」(譯註:hindsight bias,指人們得知某一事件結果後,誇大原先對這一事件的猜測的傾向,也就是俗話說的「事後諸葛」),修正主義歷史(revisionist history)傾向認為某個結果是不可避免的、早就可預見的;但實際上,所需的資訊在做出決斷的當下往往並不可得。
就我個人而言,我透過保存公司文件、間歇性記錄自己交易的原因,來避免這種事後偏見。有些人會撰寫投資日記,其內容可能包括「事前驗屍」(premortem)技巧── 也就是在做決策之前,先想像這筆投資最後失敗了,然後推敲可能導致失敗的原因。
我常回頭翻筆記,會發現當初買進某檔股票的原始理由早已被新的理由取代,這個新理由有時更具說服力,有時卻可能反而是賣出訊號。例如,我一開始對怪物飲料感興趣,是因為它的天然果汁飲品;但推升股價的實際主因,卻是其能量飲料的爆炸性成長。
錯誤錨定:決策中的隱形偏誤
因為故事很吸引人,所以我們經常以錯誤的(統計)參考點進行估值,這被稱為「錯誤錨定」(misplaced anchoring)。
人們有時很容易受到暗示,在接收到一個不相關的數字時,選擇錨定它。
舉例來說,投資人通常不會以「低於買進價」的價格出售股票,而會希望能夠損益兩平(但事實上,他們應該根據當下股票的內在價值來做出決定)。對於那些曾經被荒謬地低估、後來價格大幅上漲的股票,富達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區建議, 投資人要對自己「錯過的漲幅」進行心理上的清除(mental whiteout),才能專注於眼前是否還有上漲空間的投資機會。
尋求反面證據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的意思是,當你認為某件事是真的時,會尋求證據來證實它,並傾向於忽略反面事實。
蜥蜴腦可以對處於緊急狀況中的身體下命令;但進行投資時,我們需要一個獨立、準確的答案,而不是一個快速的答案。隨著數位媒體、社群網站的發展,我們越來越難跳出同溫層,社交網路和其他媒體明目張膽地向用戶提供他們喜歡、可能贊同的內容。投資管理一直是個俱樂部式的職業──資產管理者有著相似的背景、共同的思考習慣。當我買進一支股票後價格上漲、同事們祝賀我的成功時,我很難不將此視為對自己判斷的肯定。 但其實我應該反過來思考:問問自己是否犯了錯誤,但幸運地遇到股價被高估的狀況。
請主動去尋找能反駁你看法的證據,或是唱衰的版本。反過來想並思考一下:相反的說法是否也有道理?
牛市的幻象:樂觀偏誤與現實否認
藉由排除反向證據,我們很容易過度樂觀地認為,自己所選的股票將會蓬勃上漲。華爾街鼓勵這種趨勢,因為任何人都可以購買股票,但只有股票所有者才能出售,因此人們往往建議你購買,遠多於建議你出售。 然而現實世界中,對於公司一年以後的獲利預測,甚至長期成長率的估算,實際表現幾乎都會低於預期。
有些人無法面對事實,並否認事實,當損失出現時,不成功的投資人會試圖推卸責任。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這樣:賺錢的時候說是自己厲害,虧錢的時候怪運氣不好。
但你必須承認──這是你自己的責任,所以要釐清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不要因為對同事或機構的忠誠,而讓你偏離尋找真相的方向。唯有正確認知並診斷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尋求安慰」與「恐慌」是最昂貴的花費
我們會因某些情緒和行為而必須向股市交學費,最昂貴的情緒是「尋求安慰」和「恐慌」,這兩種情緒會使人做出計畫外的買進和賣出。「喔,天啊!我怎麼可能在一支保守的股票上損失一半的資金?末日論者是對的,我現在必須趕快脫手。」接下來又忍不住想:「我感到恐慌是對的,這一切回不去了。」投資「名人股」(譯註:celebrity stocks,意為股價容易被名人影響的股票)是種很有趣的經驗,如果這些股票持續表現良好的話。
反過來說,價值投資人常常懷疑市場是對的,擔心本來以為只是陰天,其實是天黑了。但如果我們的研究證實了原本的想法,那麼當個書呆子也是可以得到報酬的。
持有無聊的股票,更容易保持耐心;當我因忍受無聊而獲得報酬時,這類股票往往是我最愛的。 從歷史上看,穩定、低波動性股票的表現,比理論預測的要好;而令人興奮的高風險股票,表現則比較糟。
最後請記住:做出有意識、有反思的投資決策,目的是確保重要的事物不會被瑣碎的干擾所操控。透過拓寬視野和自我反思,你可以避免主動失誤(unforced errors)後陷入艱難的選擇。也請記得不以人廢言,讓彼此的想法相互辯證,但不要針對人。
(本文摘自《大利從小》,今周刊)
延伸閱讀
為何巴菲特說「分散投資」是無知的行為?2 大誤區害你愈分散,報酬愈差
EPS、ROA、ROE、本益比是什麼?股票投資新手必懂9大指標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