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條款才是闖「關」大魔王 吳嘉隆獻策:台灣還有籌碼可過關
美國宣布台灣暫定 20% 關稅,財經學者吳嘉隆今 (1) 日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表面上看似單純的 20% 關稅,其背後的「232 條款」才是真正足以撼動台灣經濟的「大魔王」。他揭露美國在談判的三大底線包括:擴大對美投資、對美開放市場及在對中貿易政策上與美國保持一致。因美國在晶片及半導體供應高度依賴台灣,他強調,參考日本採行「以投資換取低關稅」策略,有望可以突圍致勝。
美國 232 條款來自 1962 年《貿易擴張法》(Trade Expansion Act) 第 232 條,用來調查進口產品是否危害國家安全。這項調查由美國商務部產業與安全局負責,若產品被認定對美國構成威脅,總統可「無限上綱」的加徵關稅、限制進口量或採取其他措施保護美國。相較於過去常見的 301 條款,232 條款賦予美國政府基於國安理由,對特定進口商品無限期、無差別加徵關稅的權力,影響之深遠絕非表面 20% 稅率所能涵蓋。
根據白宮公告,台灣適用對等關稅稅率 20%,相較之下,日本與韓國為 15%、泰國與柬埔寨為 19%,與越南持平。據經濟部初步估算,這項關稅恐將直接衝擊台灣整體出口額近一成,尤其對傳統產業造成顯著影響,導致盤面上許多相關類股應聲下跌。
此次關稅的發動,不同於過去常見的貿易制裁,232 條款主要針對「國家安全」範疇,代表美國將特定進口商品視為對其國家安全的潛在威脅。吳嘉隆表示,這使得談判的層次更為複雜,不再僅是單純的貿易利益交換,更涉及深層的國家戰略佈局。台灣關稅稅率暫定為 20%,高於日本、韓國和歐盟的 15%,這不僅凸顯了台灣在貿易談判中的劣勢,也預示著未來協商的艱鉅性。
儘管部分品項暫時豁免,但隱藏的威脅卻在半導體領域蠢蠢欲動。美國商務部長 Howard Lutnick 更在日前(7 月 27 日)表示,將於兩周內公布對半導體進口產品的 232 調查結果,市場預期此舉將對台灣出口結構產生實質影響。
根據法人分析,這次公告的對等關稅調整並不適用於現行《關稅豁免清單(Annex II)》及總統備忘錄中所列商品。這份清單涵蓋了許多台灣對美出口的關鍵產品,包括半導體、伺服器、藥品原料、關鍵零組件、礦產與化工材料等均不在此次調整範圍內。
另根據海關進出口統計,自動資料處理設備的其他單元(如顯示卡、伺服器零組件)佔台灣對美出口達 47.6%、伺服器整機 25.9%、積體電路 6.8%、電腦零組件 8.2%、通訊器具 4.1%、筆電 1.2%、儲存媒體與藥品等合計約 2.4%,合計超過 9 成的出口值不受此次新稅率影響。
然而,這並不代表台灣可以高枕無憂。法人指出,目前美國對半導體與藥品等關鍵產業的 232 條款調查仍在進行中,且調查範圍廣泛,涵蓋不僅半導體產品與製造設備,也包括含有該類零組件的終端設備,如手機、伺服器、資料中心設備等。
後續一旦白宮根據調查結果採取課稅措施,將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生態帶來重大衝擊。此外,根據美國 232 條款流程,一旦調查結果出爐,總統需於 90 天內決定是否實施關稅,再經公告期後正式上路。市場研判,若川普政府於 8 月上旬公布結果並迅速拍板,最快可能於 9 月中旬至 10 月初生效,留給各國協商的時間相當有限。
儘管面臨嚴峻挑戰,台灣並非毫無籌碼。吳嘉隆表示,半導體相關供應鏈的談判尚未定案,這正是台灣可以爭取有利條件的關鍵。美國在晶片及半導體供應鏈方面對台灣高度依賴,台灣的實力在貿易談判中成為不可多得的優勢。面對美國的貿易壓力,台灣應借鑒日本的成功經驗,採行「以投資換取低關稅」的策略。他表示,日本曾透過擴大對美國的投資,成功換取關稅的下降,被川普稱之為「花錢買低關稅」。台灣可以運用多重策略,在後續談判中爭取最佳條件。
吳嘉隆表示,擴大對美國的投資,是美國在貿易談判中的三大底線之一,其他兩條是市場開放以及在對中國貿易政策上與美國保持一致。台灣應深刻理解,擴大對美國投資絕對是一個有利的條件,能幫助台灣爭取到對自身有利的條件。台積電在美國設立晶圓代工廠就是最直接的體現,據報導,美國希望晶圓廠從 6 座增至 10 座,這正是擴大對美投資的具體範例。台灣可以此為基礎,與美方協商更優惠的關稅條件。
除了半導體,台灣還可以將投資觸角延伸至其他具有競爭力的領域,例如因應美國電力供應需求的重電設備、化學材料、金屬加工、無人機、機器人、低軌衛星等相關供應鏈。透過在這些領域擴大對美投資,台灣有望交換到美國整體關稅稅率的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對美龐大投資計畫都必須經過立法院審議,這也賦予了政府在談判中更大的彈性與籌碼,能夠以更全面的視野考量國家利益。
此外,在談判中,台灣不應只在單一議題上僵持不下,而是要「擴大選項」,避免陷入「零和遊戲」。可以採取「如果你在 A 方面讓步,我能否在 B 和 C 方面也得到一些好處」的方式進行整體交易。例如,台灣可以承諾在特定產業擴大對美投資,換取美國在其他關鍵產業關稅上的讓步。
總統賴清德已強調,目前 20% 的關稅是「階段性且暫時性」的關稅,並非最終拍板的結果。這點至關重要,因為它為台灣爭取到了寶貴的緩衝期。美國公佈行政命令後有七天的緩衝期(台灣時間 8 月 8 日中午 12 點生效),這段期間仍可供雙方持續談判。行政院表示已備妥 900 多億元應對可能狀況,顯示政府正在積極準備並爭取,這也為後續談判提供了更堅實的後盾。
觀察今日的台股表現,關稅政策對產業影響呈現兩極化。吳嘉隆表示,傳統產業受到較大衝擊,許多相關類股在消息宣布後呈現下跌,但因大部分高科技出口產品目前仍列於關稅豁免清單內,AI 相關產業並未包含在此次 20% 的關稅範圍內,衝擊相對不大。對於半導體產業而言,儘管短期內可能面臨不確定性,但長期來看,其在美國供應鏈中的重要性反而成為台灣在貿易談判中的有力籌碼。
更多鉅亨報導
•ICT產業不受關稅20%影響 廣達:觀察後續232條款有無變動
•國泰世華林啟超看台20%關稅:半導體、ICT暫逃一劫 傳產恐年損80億美元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