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莉塔的2歲女兒一走路就跌倒,醫一看竟是「這問題」,父母最常忽略,需要臨床觸診才能發現
嬰兒學走路,是父母眼中最期待也最可愛的時刻之一,但你知道嗎?這個看似天真無害的階段,卻藏著一個常被忽略的健康警訊—關節脫位。
特別是髖關節,這個支撐下半身活動的樞紐,在嬰幼兒時期仍屬於發育中的狀態,穩定性不足、結構鬆軟,一不小心就可能因為跌倒、跳躍或不當用力造成「半脫位」,甚至完全脫臼。
跌倒不是問題,跌不停才是警訊!
孩子在學步期摔倒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如果「一直跌、一直說痛」,那就不正常了。
蘿莉塔14日就在社群網站上傳一段影片透露,2歲女兒前天起床後,不但一走路就跌倒,還一直說左腿痛,直到帶孩子就醫「才知道原來幼兒髖關節還沒長好,很容易脫位」!
事情是這樣的,當她前天一發現女兒突然站不穩後,便立刻帶小朋友就醫照X光。檢查結果醫生雖說一切正常,也開了止痛藥,但她回家後還是很擔心。
當下,蘿莉塔突然想到若是肌肉受傷的話,運動按摩師或許能摸得出來,於是她立刻帶女兒去找熟識的運動按摩師,「結果肌肉沒問題,是寶包髖關節半脫位。」
第一時間,還是要尋求專業醫師
神奇的是,蘿莉塔女兒原本一直說腿痛,甚至一走路就跌倒,但經過運動按摩師調整後,馬上就能正常走路了。不過事後蘿莉塔也強調,孩子身體不舒服的話,還是要第一時間尋求醫生的專業協助與諮詢才是。
雖然女兒狀況已好轉,但她接下來仍然會照常帶孩子回診。
髖關節半脫位,常見於活潑好動的孩子
事後蘿莉塔也推測,女兒可能太愛跳跟狂奔的關係,才導致脫位,「以後要制止她玩太瘋了,這次真的是差點被嚇死。」
其實這類型的髖關節半脫位,常見於活潑好動、愛跳愛跑的小朋友,因為在遊戲或日常活動中關節受到反覆衝擊,很容易讓尚未發育完全的髖關節從正常位置滑出。
有些半脫位的情況在X光下「看不出來」,也就是說,即便你已經跑了一趟醫院,醫生說沒問題,也不能完全安心。這時候母的觀察和直覺就格外重要,孩子不正常的走路方式、不願下地走路、甚至半夜突然哭鬧,都可能是關節受傷的表現。
正常的脫臼治療程序,是什麼?
特別是髖關節,這個支撐下半身活動的樞紐,在嬰幼兒時期仍屬於發育中的狀態,穩定性不足、結構鬆軟,一不小心就可能因為跌倒、跳躍或不當用力造成「半脫位」,甚至完全脫臼。如果孩子真的發生關節脫位,標準的醫療處理程序如下:
1.首先會進行物理檢查與X光或超音波檢查,確認脫位的位置與嚴重程度。
2.若為先天性或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DH),可能需使用支架(如Pavlik吊帶)固定數週至數月。
3.若是後天造成的脫位,輕微的情況可透過徒手復位及休息觀察;較嚴重的則可能需住院觀察或接受復健治療。
不少家長當孩子喊腿痛,第一時間可能聯想到撞傷、肌肉拉傷,卻很少往關節出問題去想。醫院X光若顯示正常,更容易讓父母放下戒心,然而,功能性脫位常常無法在影像中明確顯現,需要臨床觸診、經驗判斷才能發現。錯過黃金處理期,孩子不僅會走路困難,嚴重時甚至可能影響骨骼發展,留下後遺症。
延伸閱讀
.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全年不打烊!威脅嬰幼兒健康甚鉅,孕期接種RSV疫苗,讓寶寶帶著抗體出生
.嬰幼兒摔傷如何處理?預防寶寶摔傷9大守則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