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米其林主理人的一席話|從火烤到風味解構,鍾佳憲用料理語言為台灣肉食文化寫下新敘事
從炭火燒肉到風味小料理的轉向,台中米其林一星「俺達の肉屋」主理人鍾佳憲不只是廚藝路線的進化,更是對肉品語言與文化敘事的再書寫。他在第三品牌「肉料理・福」中,融合台灣在地肉品與多元料理技法,打開了一條介於割烹與居酒屋之間的風味場域,也重新定義了餐廳如何回應消費者對「風味」、「自由」與「選擇」的期待。這是一場來自料理人的感官提案,更是一種飲食文化的未來預告。
在鍾佳憲線的「新作」——「肉料理・福」坐下,在這個他形容為「赤陶色調」的空間中,我看到了一種介於「放鬆」與「嚴謹」間的有趣漸層。這種他定義的「小料理」介於傳統認知的日式居酒屋與割烹風格間遊走,其實你可以在「肉料理・福」的體驗中,找到屬於鍾佳憲的玩心。
在近年(尤其是台中)講求原肉與油花等級的燒肉文化走到高點之後,鍾佳憲反而決定選擇走另一條路,他從起家的「燒肉」,轉移到炙燒、燉煮與發酵,把肉重新擺回「料理」的語境中,「現在的消費者不再只追求和牛,而是想知道,這塊肉從哪裡來,它有什麼風味,它的性格是什麼。」鍾佳憲——那位從 YouTube 學分切、從便當店走進米其林的主廚——以「俺達の肉屋」打響名號,又以「燒肉本氣」詮釋內臟文化,如今,則以一間介於居酒屋與割烹之間的全新餐廳「肉料理・福」,試圖重新定義台灣人的肉食文化。
料理的下個階段,不只是「火」與「肉」而已
「台灣人對於肉的喜好,其實已經走到一個新的階段,大家不再只是看油花,而是更關心肉的來源、熟成時間、處理方式,甚至風味的個性。」鍾佳憲觀察到這樣的轉變,其實正在帶動餐飲業的另一股風潮——從直球式的「燒烤」,進化到風味導向的多元「料理」。這,也是「肉料理・福」誕生的原因。
不同於過去強調單一品項的專門店,「肉料理・福」主打的,是一種融合與解構的風味敘事——超過五成菜色不靠火爐完成,而是透過炙燒、燉煮、油炸、煙燻等自式技法搭配中西風格融合,例如以牛舌製作的港式叉燒、風乾雞腿的西式料理、再到結合台灣食材的小春捲,不一而足,「以前的燒肉,是『原料好就夠了』的時代。但現在,我們想提供的是風味的層次、料理的語言,以及一種舒適卻不單調的飲食體驗。」
品牌不是招牌,而是場域的對話方式
「我不是在複製自己,而是在擴大我對肉的想像空間。」鍾佳憲這一番話,確實能概括他經營三家不同餐廳品牌的策略思維——不是水平擴張,而是風味語言的多軌演繹。
2016 年,鍾佳憲創立了第一間燒肉品牌「俺達の肉屋」,主打全頭日本和牛直送,切割細緻、油花華麗,是經典日系燒肉文化在台灣的精準落地。「俺達」不只讓他成為摘星主廚,更奠定了他對肉品分切與熟成的專業信譽;雖然當初很多人看到他摘星,臉上都帶著問號:「燒肉也可以拿到米其林星星?」我承認,我當初也是滿臉問號。
確實,燒肉是一種「直球對決」,對於饕客來說,把這當成「料理」是不是太「小題大作」,的確不無疑問,但在幾年後他又開設的「燒肉本氣」,則似乎對於這個「問號」,稍微做出了解答。
以內臟燒烤為主體的「燒肉本氣」,風格比「俺達」更熱鬧、更「酒肉朋友」一些——對比「俺達」的精緻對切,「本氣」的「語言」是下酒菜與青春熱場的詮釋,代表他觀察到消費者在聚餐場景中對熱烈、彈性與真實互動的需求;但直到 2025 年推出的「肉料理・福」,才真正打開屬於鍾佳憲觀點中「料理」的第三條路——不是只談食材,也不只談火侯,而是讓「料理技術」的本質,與饕客進行對話。
「肉料理・福」是一間介於居酒屋與割烹之間的空間,更像是一種生活風格的場域,讓熟悉的肉重新以不同姿態登場,用燉煮、炙燒、煙燻、發酵,講出不同於火烤的溫柔對話。
這三個品牌的「定位」看似分散,實則構成鍾佳憲完整的品牌策略布局——「俺達の肉屋」代表的是對精準技術與和牛工藝的極致信仰,「燒肉本氣」提供的是內臟與煙火氣的生活節奏,而「肉料理・福」,則是料理手法與肉品文化的展演平台。這不是鍾佳憲「俺達」品牌的分身,而是視角的不斷擴展,從一般商業模式中複製成功的餐廳格式跳脫,更根據不同的飲食情境、消費者需求與料理語言,設計出不同的「肉的場域」與「吃的語氣」。
「對我來說,品牌不是一塊招牌,而是一種說話的方式。你要知道,這間店是跟誰說話、在什麼時候說、用什麼語氣說——這才叫品牌。」
台灣的肉品的「場域」與「語氣」
對鍾佳憲來說,料理不只是技術,更是對土地與食材的回應。他告訴我(其實這段話,還有更多餐飲從業相關人員也曾經這樣告訴我),台灣其實有非常多優秀的肉品供應者,從豬、雞、鴨到本地牛種,品質一點都不輸進口,「我們過去因為日系燒肉風潮,很多人覺得只有和牛才高級,但其實台灣自己養殖出來的肉品,其實有非常多獨特的風味,只是缺乏可以好好表現的場域。」在「肉料理・福」中,他大量使用在地肉品,像是台灣牛的百葉與牛心,並結合澳洲和牛等進口部位,以中低溫烹調與風味融和手法,以賦予這些肉品新的生命;同時,他也持續延續「俺達」在選肉上的精準眼光,引入褐毛和牛、百月經產黑毛和牛,以及特選金緗雞、烏骨雞與芳苑玉露鴨等台灣特色肉品,將「肉」的個性交織成一道道料理敘事。
除此之外「肉料理・福」完全不設套餐,「有些客人會說:『我不想被套餐限制。』這句話讓我印象很深。」鍾佳憲告訴我,現代人用餐不再只是「吃飽、吃巧」,而是追求一種「自在」與「節奏的掌握感」,因此餐點全品項皆為單點,讓每位客人都能從三十多道菜中自由組合,找到屬於自己的「風味譜系」,也是鍾佳憲本身的期待。
肉的未來是文化,不是等級
他舉例,有人偏好瘦肉、有些則愛油脂豐厚的部位,有人愛燉煮、有些則傾心炙燒或煙燻,「我們要做的是提供一個完整的肉品風味矩陣,而不是『教育』客人怎麼吃。」這樣的彈性,雖然也讓廚房設計更複雜,但他認為是「值得」的,「你不能期待每個人都喜歡你設計好的套餐,但你可以提供足夠的可能性,讓每個人都在你這裡找到滿足。」
從便當店孩子、YouTube 自學的學徒,到米其林星星的擁有者,鍾佳憲的廚藝歷程從未離開過「肉」,但他對肉的理解,卻從不只是烹飪的技術,更是文化的探詢與敘事的語言。
他的三間餐廳,你可以看作一本拆成三章的「肉食風味讀本」——第一章,是技術與原則,第二章是情感與炭火,第三章,則是語言與敘事。(推薦閱讀:勇敢說Yes!在每個未知裡,都比「昨天的自己更強大」|跟鄒開蓮聊聊,她的職場成長、家庭關係與人生哲學)
「我始終相信,肉的風味是會說話的,只是我們過去太忙著火烤,忘了去聽它在說什麼。」而「肉料理・福」,正是一個這樣用料理「聽肉說話」的地方,鍾佳憲也這樣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