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AI機器人產業大聯盟」啟動 拚2030年成新兆元產業
「台灣AI機器人產業大聯盟」22日在台北晶華酒店隆重舉行成立大會,象徵台灣發展Al機器人產業邁入新里程碑。聯盟也宣布,將以大競賽、大運行、大展覽三大行動方案,並透過國產化與國際化,擴大內需與出口規模,提升產品價值,目標2030年Al機器人產值可突破兆元大關。
今天的成立大會,包括副總統蕭美琴、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國發會副主委彭立沛、國科會政務副主委陳炳宇及經濟部政務次長何晉滄等人到場見證。
台灣AI機器人產業大聯盟由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台灣雲端物聯網產業協會、台北市電腦公會、台灣區電機電子公會、台灣機械公會與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共同發起,期能結合台灣在AI、機器人、資通訊、電機電子、機械製造與系統應用等產業強項,整合各界能量,帶領我國AI機器人產業邁向國際。
聯盟並提出四大願景、五大訴求,並透過三大行動方案落實,最終達成四大目標:推動機器人平台規格化、四大核心系統國產化、落實八大領域運行及導入、2030年AI機器人整體產值突破兆元。
蕭美琴指出,「AI機器人,是下一波工業革命的引擎」,未來將深度應用於空中、地面、水域等各類載具與產業場域,提升工作效率、解決高齡化、照護與缺工等社會挑戰。這場革命不在於取代人力,而是透過人機協作,創造更高價值。
蕭美琴說,AI機器人產業需整合感測、通訊、驅動、機械與應用創新等跨域技術,「團結台灣產業力量,以Team Taiwan精神站上國際舞台」。她強調,政府將持續推動法規調適、應用端開發與國際接軌,科技創新不斷進化,政府是最堅強的後盾,攜手產業打造台灣在全球的新戰略優勢。
江啟臣指出,當前最關鍵的課題是如何從傳統製造業轉型為智慧產業,AI不僅是一項技術,更是整合人才、科技、政策與國際合作的關鍵動能,是推動產業升級的核心力量。台灣擁有完整的產業鏈與堅實的基礎條件,唯有擴大視野、果斷決策,才能在全球AI競爭中掌握先機,為台灣產業開創全新定位,迎向智慧時代的未來。
智動協會理事長絲國一指出,機器人是AI技術落地的重要載具,也是Al結合晶片、機械、資通訊與軟韌體等跨領域技術的複合系統。台灣機器人發展至今已具有相當基礎的軟硬體產業鏈,在這個基礎上再加入AI將可使現有機器人產品升級。
未來再加上六個公協會會員的攜手合作,在AI機器人關鍵零組件、共用平台、系統整合共同協力,將可真正打造AI機器人生態系、讓國產化機器人落地應用與全球輸出。
台灣雲協理事長吳政忠認為,人型機器人是台灣科技產業下一個兆元應用的關鍵布局,台灣雲協特別成立「人型機器人SIG」平台,將以解構技術與生態系、定位市場與定義需求、分工合作與共創作為策略三步曲,積極推動ICT 與機械產業的跨域軟硬體整合。
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彭双浪表示,台灣擁有從半導體、晶片、感測模組到系統整合的完整ICT優勢,是推動AI機器人產業的最佳基地,隨著AI技術成熟,機器人應用正擴展至醫療、農業、餐飲、城市治理等多元場域,電腦公會將持續整合AI新創、晶片、雲端與感測資源,透過公會各項平台促進跨域合作,加速技術落地與全球接軌。
機械公會莊大立理事長指出,台灣在發展AI智慧機器人產業上,應以國家戰略思維推動產業整合,當前多數機器人硬體仍仰賴進口,亟需結合台灣長期累積的精密製造基礎與客製化能力,由政府攜手產業建立自主關鍵零組件體系,並協助拓展市場出海口,以利台灣在全球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陳伯佳理事長表示,工具機業者正積極由核心零組件供應者,升級為智慧模組與應用整合者,透過關節結構加工、減速模組與伺服控制等關鍵技術,切入高剛性動力模組市場,並結合雲端與應用端資源,構建模組平台,實現從精密製造邁向智慧應用的轉型。
電電公會秘書長林全能則認為,面對全球人形機器人發展熱潮,台灣在主機板、感測器、馬達與驅動模組等關鍵零組件,以及系統整合能量具備深厚實力,是推動AI與機器人融合應用的重要基地。
電電公會支持成立台灣AI機器人產業大聯盟,有助整合六大公協會產業能量,強化跨域合作與產官協作。未來,也將推動「大競賽」、「大展覽」、「大運行」三大行動方案,透過規格制訂業界出題,讓技術研發與供應鏈,往自主規格的產品發展。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