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MS助攻心理韌性訓練 高壓職場迎來神經科技新解方
面對高速變動與高壓常態的工作環境,企業與醫療體系日益重視「心理韌性」的培養。所謂心理韌性(Resilience),是指個體在遭遇壓力、逆境或重大挑戰時,具備調節情緒、靈活應變並從挫折中恢復甚至成長的能力。不同於傳統強調「抗壓性」的單一承受力,心理韌性是一套多層次的適應機制,涵蓋情緒穩定、認知彈性、人際支持與目標導向等核心能力。
「心理韌性不只是撐過去,而是撐過去之後能夠變得更好。」桃園療養院臨床心理師謝文菁29日指出,當員工具備較佳的心理韌性,即便面對突發事件或長期壓力,也較能快速回復狀態,調整策略,繼續有效投入工作。反之,缺乏心理韌性的員工,常出現情緒波動、決策遲緩、甚至對組織產生疏離與倦怠。她強調,這並非意志力不足,而是心理資源已被消耗殆盡,且缺乏有效的內外在修復機制。
在過去,心理韌性的提升多仰賴諮商、正念訓練或組織文化調整,但近期醫學界開始關注重複性經顱磁刺激(rTMS)於心理韌性訓練之應用。這是一種非侵入性的神經調節方式,透過磁場脈衝刺激大腦特定區域,調整神經傳導與情緒反應,被廣泛應用於治療重度憂鬱症與焦慮症。
一般精神科詹佳祥主任指出,臨床觀察中,接受rTMS治療的患者不僅情緒狀態改善,專注力與情緒調節力也有所提升,而這些正是心理韌性的關鍵能力。「rTMS的核心在於調節大腦功能,特別是與情緒控制與認知靈活性有關的前額葉皮質區域。」他說。
此外,一般精神科醫師田耘也表示,心理韌性並非天賦,而是可以被鍛鍊的神經行為能力,透過rTMS技術刺激大腦可塑性,強化自我調節與壓力反應系統,未來有望成為高壓職群預防性心理介入的輔助工具,降低情緒耗竭的風險。
目前結合心理量表評估、生理指標監測(如心率變異性HRV)與rTMS腦刺激的介入設計,應有助於提升個體的神經彈性與調節能力,為心理韌性訓練提供嶄新的可能性。
在強調員工福祉與組織永續的今天,心理韌性不再只是個人議題,而是關乎整體團隊效能與抗風險能力的基礎工程。如何透過科學工具建構支持系統,幫助員工在高壓下穩定自我、回彈前行,已成為現代企業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更多新聞推薦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