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關稅談判 童子賢:高科技業較有能力轉移衝擊
(中央社記者吳家豪台北31日電)台美關稅談判完成技術性磋商,正研議聯合聲明,進入最後階段。代工大廠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今天受訪表示,台灣的高科技產業比較有能力去轉移關稅衝擊,但台灣還有其他產業值得持續關心與扶持,例如傳統產業和農業。
台灣電子業以出口為導向,美系品牌客戶不在少數,隨著8月1日美國關稅大限將至,台灣輸美產品將被課徵多少關稅,備受矚目。
和碩3大產品線包括筆記型電腦等資訊產品、智慧型手機等通訊產品、遊戲主機等消費性電子產品,童子賢的發言常被視為產業景氣風向球。他今天出席全台最大人工智慧(AI)展AI WAVE SHOW開幕典禮,面對媒體詢問關稅議題,並未顯露出太多憂慮。
童子賢從數據面分析,日本有1億2400萬的人口,南韓有5100萬人口,台灣有2350萬人口,這3個國家的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差不多,但是乘上人口以後的經濟規模,韓國大概是台灣的2.1倍,日本應該是4倍。
他提到,日本及韓國分別承諾對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約新台幣16.4兆元)、3500億美元,從台灣角度來看,晶圓代工廠台積電已經承諾對美投資,「那個比重其實再加一點點,應該是差不多」。
童子賢直言,過去24小時包含印度與韓國的關稅都陸續揭曉,「我們也很關心未來24小時台灣的關稅數字是怎麼樣」,無論如何,只要整個產業競爭力在,就算國際上有一些波浪或潮流會衝擊台灣的產業,也一定要持續努力把這一波挺過去。
談到美國以232條款發起對晶片產業調查,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影響,童子賢認為,台灣是全世界科技產業的好夥伴,也是全世界科技產業的深度參與者,台灣需要整個世界作為市場,但這個世界也需要台灣,當有新技術發生時,依靠台灣才能夠促進整個產業真正的深度應用。
此外,和碩集團自從淡出中國iPhone製造業務後,逐步擴大印度布局,媒體也關注印度輸美產品遭課徵25%關稅的影響。
童子賢直言,台商是依照品牌客戶的意願而在印度布局,但美國總統川普策略多變,不需要一次就下定論,可能過幾天出現新的合作或協議,又有新的關稅數字,現在要用印度25%關稅來預測台灣產業的生產基地會移到哪裡,都還太早,未來幾個月還會捉摸不定。
他強調,關稅的衝擊有很多混合因素,並非由台商單獨面對。(編輯:潘羿菁)1140731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