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不只20% 吳嘉隆:台灣未能掌握「交易型外交」 應主動大膽「開價」
台灣與美國的關稅談判進展緩慢,引發朝野各界關注。財經專家吳嘉隆昨(9)日接受華視節目專訪指出,台美關稅「卡關」主因在於,台灣未能掌握川普政府的談判邏輯與價值取向。他建議,台灣應主動出擊甚至大膽向美方「開價」,如用台積電擴大設廠來交換 20% 關稅下調至 9% 或 12%,不只半導體產業,應效法猶太人擴大對美投資,創造美國對台灣的依賴與利益連結,才可望打破僵局,促成更有利的關稅協議。
卡關主因:缺乏合適「對口」單位、談判策略失焦
吳嘉隆分析,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尤其是針對半導體的高達 100% 關稅,並非「固定稅率」,而是一種「談判工具」,目的在於迫使各國企業赴美設廠,藉此強化美國本土供應鏈與國安保障。一旦企業願意點頭投資,美方即可能調降關稅,因為過高的稅率,最終也會轉嫁到自身,進而損害美國的產業與消費者。
然而,台灣團隊在與川普政府的談判中,似乎尚未掌握這一「交易型外交」的核心邏輯。吳嘉隆指出,根本問題不在於外界所指的「台灣政府意識形態偏左」,而是美方難以在台灣找到一個具備「反共、右派、保守主義」特質的對口單位,好進行有效溝通。民進黨立場雖反共但偏左,國民黨則右派但親共,導致美方在台灣缺乏價值觀契合的合作夥伴,才會使談判進程受阻。
應採策略:主動談判、擴大投資、調整思維
面對談判僵局,吳嘉隆提出多項具體建議,認為台灣應轉變思維與策略,主動爭取美方信任與利益交換。
首先,台灣不應被動等待美方決定,而應主動「開價」,提出具體投資承諾以換取調降關稅。例如,台積電若承諾擴大在美投資,台灣可要求美方將目前約 20% 的關稅進一步下調至 9% 或 12%。這是一種雙向議價的過程,台灣應展現談判意志與靈活性。
其次,吳嘉隆建議台灣應效法猶太人在美國的投資模式,進行大規模且多元化的對美投資,不僅限於半導體產業,還可擴及重電設備、AI 伺服器散熱等傳統與新興科技領域。透過在美國各行各業的深度布局,台灣可在美國社會內部建立共同利益,培養影響力,進而「創造美國對台灣的需求與依賴」。這不僅是「買保險」,更是互利共贏的長期策略。
吳嘉隆指出,若台灣能達成總額約 2500 億至 3000 億美元的對美投資,相較於台灣 GDP 規模,已屬合理且具戰略意義,政府可透過擔保、融資、保險與貸款等方式,支持企業赴美設廠與擴張。
此外,分散半導體產能至美國、日本、德國等地,也是一種地緣風險管理策略。若中國對台實施封鎖,海外產能仍可持續供應晶片給美國軍工產業,降低中共封鎖的效力。同時,歐洲與日本等依賴台灣晶片的國家也將更關注台海穩定,間接促使北約國家加入維護台海和平的行列。
吳嘉隆強調,這並非「掏空台灣」,而是因應台灣本地工業用地、水電資源已趨飽和的現實,向海外擴張,也是台灣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政治策略:與川普接軌、聯手抵制中國電動車
在政治策略方面,吳嘉隆建議,民進黨作為執政黨,應調整與川普政府對接的思維,增加右派與保守主義的元素,以便與美方建立更穩固的合作基礎。他認為,台灣若能展現價值契合與務實態度,將有助於打破目前的談判僵局。
吳嘉隆強烈呼籲台灣應比照美國與歐盟,對中國電動車採取限制措施,甚至徵收高額關稅。他指出,中國電動車如比亞迪,不僅以低價傾銷打擊台灣汽車產業,更因搭載 AI 自動駕駛功能,可能大量收集環境與乘客資訊並回傳中國,對台灣軍事基地與政府機關,將構成嚴重國安威脅。
最後他強調,台灣不應以「環保」為由對中國電動車開放市場,而應參考美歐日等國的應對方式,進一步堅定捍衛自身的經濟安全與國家利益。
更多鉅亨報導
•揭關稅推升通膨謬論!吳嘉隆:美國具降息條件 看好台股AI爆發力
•232條款才是闖「關」大魔王 吳嘉隆獻策:台灣還有籌碼可過關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