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戀愛論:廚師做什麼?
【明報專訊】從事過書籍編輯與廚師後,發現兩者有不少共通點。
技術上,兩種工作範疇產出的成品都十分具體:「書」與「餐」,但當問及兩者的工作細節,卻甚少人真正理解,甚至是我,成為廚師前,對廚房亦有頗多錯誤幻想。受眾往往只能看到成品的模樣,整個過程都被隱去,究竟兩者是怎樣由原稿/食材變成「書」或「餐」?很少人能夠理解。
曾被不少朋友問過書籍編輯的工作內容,牽涉到約稿、定稿至整個出版流程。反之,大家對廚師的認知較為直觀,不就是做菜嗎?在爐灶前甩甩鍋子?揮刀切切切?只對了30%,更多時候,廚師都在忙別的事。其中,奇妙的是我的編輯魂竟可完美地運用於廚房工作上。這次我將大致分享廚師的主要工作,繼上篇寫了廚師吃什麼後,來寫寫廚師究竟都在做什麼。
開工前10%
是抽風機的聲音為新一天工作展開序幕。
第一個到達廚房的人,首先要打開總電掣開關,接下來是性命攸關的鮮風機與抽氣機,然後是電燈、抽油煙機之類……風閘轟隆轟隆吹出呼呼的風,伴隨着廚師巡邏的腳步,把整個廚房走一遍,按序打開所有電器、爐具。炸爐尤其重要!那麼大一缸油,要是忘記預熱,將要等待很久很久。
可以先做一些拉伸動作,才把批發商送到後門的貨品一一搬入廚房。比廚師更早到達的往往是菜貨、乾貨:20L油桶、數個滿是洋葱番茄蔬菜極沉重的大型發泡膠箱、紙箱裏的鹽糖香辛,甚至是消耗品如保鮮紙、外賣餐具等等,都等着被仔細分類、整理、儲存。暫時未用得着的備品先入冰箱,調味料放入儲存盒或相應的貨架,當天要洗切處理的食材先放案頭,同事回來後便知道要收拾。其餘必須即時冷凍的材料,會在開檔後送抵,以致廚師們炒餐中途,得重新執貨。
終於回到所負責的崗位,廚師會檢查雪櫃,查看昨天有什麼物品已被用光或變壞,需要重新準備。每個站台,都由不同同事負責,假期時會由別的同事頂替,各人習慣不一,因此每天翻查雪櫃時我會順便把材料按自己手勢放好,如將裝有午餐食材的器皿放最前面,晚餐用的置後,方便存取,到轉檔時,再度調整位置。千萬別小看這麼小的動作,將大大增加炒餐速度。
都很瑣碎吧?還未將前天洗好晾乾的乾淨毛巾疊好,分派到各站台,或把洗碗姨姨前夜趕着洗完的餐碟工具歸位。這時,取過刀子、砧板以及今天需要用到的器皿後,廚師才回到工作桌上,看看同事寫好的「job list」,在心中盤算先後緩急,開始備貨。
此際,其他同事大概已經回到公司了,圍上圍裙,齊齊手起刀落。
40% Mis-en-place
我本科念的是電影,對「Mis-en-scene」(場面調度)一字早有認識。進入廚房後,被教導同樣是法語的「Mis-en-place」一字,兩者對比之下,將scene變成了place,不難意會其意思:Mis-en-place意指事物已被佈置好,一切都準備就緒。以我這數年的廚房經驗理解,Mis-en-place與空間有關,與調度有關,它是在混沌中建立出一套秩序與習慣,幫助自己以最流暢的動線以及速度出餐。簡言之,它是開檔前的一切準備,包括食材、醬汁、裝飾、工具,甚至是餐碟,都要在其位置。
比起實際在爐灶前做菜,Mis-en-place佔了廚師一天大概一半的工作,甚至更多。
《大熊餐廳》第三季第一集,便將廚師的Mis-en-place拍得極好,比起第一、二季那些吵鬧高壓的「殺檔」場口,更能描述廚師的真實日常。在刻意剪得零碎的片段裏,主角Carmy身處不同餐廳,做着性質一樣的工作,那些工序重複、精細、瑣碎,甚至是無聊:他默不作聲地剝十數kg青豆、以tweezers(鑷子)摘出香草花、把魚改薄、將雞隻綑緊、切紅葱頭……途中更寫了很多label為食材分類(這部分會另文再談),間中洗抹廚房,真實「埋位」做菜的時刻,其實不多。
當然,那固然是虛構的影集,但與我真實的工作無異,舉我近日工作的餐廳為例,日常備貨,我恆常負責的,光是蔬菜的洗切便有以下:椰菜與紫椰菜切細絲、2kg葱切極細、6至8條青瓜切絲、紅蘿蔔刨成麵條狀、薯仔甘筍切5cm細丁……魚肉雞鴨牛豬羊也要裁切,如在鴨胸皮面劃刀花醃後慢煮、豬扒解凍後打portion抽真空儲存(裁成適當厚薄與重量)、原魚打鱗清潔後起出魚柳並剔骨、將100隻鮑魚刷乾淨……從事着這些工作的廚師們,猶像進入孤島,鑽進那看似有意義,但一旦仔細思量後不免覺得虛幻的世界裏。要是沒有主廚在背後催促或同事談笑的聲音,有時還真有可能因為過分專注於透過手上的動作尋找感覺,練習提速,而進入禪定境界。
打醬汁、做甜品──任何要使用scale(磅)的工序──則是另一回事,需要極清晰的頭腦精確地秤量好配方中所有材料,分量和步驟皆不能夠出錯。數天前我在打某醬汁時,便因為搞亂了ponzu(柚子醋/柑橘醬酒)以及穀物醋,而要重新製作,浪費了早已秤入的材料。某些湯汁較為靈活,不用每種食材量秤,但要顧火。在現今慢煮與真空技術的幫助下,mis-en-place變得更容易,亦更加重要,如部分的肉類或醬汁,早已預先大量地半製作好存起來留用。雖然大大增加了前期工作,卻換來更快以及更穩定的出餐品質。
完美的Mis-en-place,除了洗切、處理食材、半預製好成品,亦包括估算當天的生意額與貨量,提前解凍存貨,取出備用材料。桌上已有一整套食材是不夠的,冰箱亦要有套一模一樣的作後備,用光了可快速填補;細心的廚師,會在轉檔之間(如午市進入下午茶時段),重新注滿各個醬料瓶、油瓶、鹽糖和碼兜,亦會將桌面以及所有工具清洗一遍,如湯匙,放湯匙的碼兜內,雖放有水以便清潔,但經過一個service後已經很髒了(所以謝霆鋒沒有錯,他伸出手背示意要試味,是業內的做法),在另一個service前必須清潔!
在一些較為嚴謹的餐廳,或新人剛上任時,開檔前,上司會前來檢查所有物資是否在它們該在的位置裏,小如一支測溫度的針,甚至是抹碟邊的濕紙巾亦要安放好,用後必須放回原本位置,免得忙碌時失蹤後又得花時間尋找。當所有食材、用具都在同一位置,身體漸漸熟習使用它們的流程時,便能夠建立所謂的「身體記憶」,不需多加思索,雙手已可暢通無阻地炒餐。
30% 炒檔
至此,當一切都準備就緒,廚師才開始按單做菜,這段被稱呼為「炒檔」、「炒餐」的重頭戲,講究高度專注力以及應變能力。某些師兄許經驗老到,總是氣定神閒,我仍在努力學習中,天生性急的我不喜歡單子囤積,非得與時間比賽,時常因此不慎開啟腎上腺,進入絕對領域,試圖以最快速度清空所有單。
如果mise-en-place是在混沌中建立秩序,炒餐便是通過那秩序去組合出一道一道菜,並將之送到客人面前。無論是在家炒的一道菜或在餐廳做的餐品,所有菜式都是不同食材的組合,兩者的分別在於在餐廳裏,廚師要把同一個組合重複製作,量產化之餘,維持同一水準。Mise-en-place因而變得重要,把各個細部準備好後,炒餐時才能好好地處理、整合、裝盤,加熱的加熱,冷凍的冷凍,雕花的雕花,最後送出。舉例,一道醃漬茄子冷盤,mise-en-place包括以下:
1)茄子事先洗淨、蒸熟、分切、醃漬,放盒子裏保存;
2)青葱切細、晾乾、入盒保存;
3)以木薯粉為基底製作的紫菜味脆片,經過蒸熟、切片並風乾的步驟,成為易於儲存的半製成品;
4)黑芝麻汁按配方調製好,放膠樽內備用。
起餐時,我做的事如下:
1)取一餐盤,按所需數量取出浸在醃汁裏的茄子,放廚房紙上印乾;
2)為茄子造型,把它們立起置盤中央,確保它們不會跌下;
3)在茄子頂部擠滿芝麻汁、撒葱花、灑芝麻;
4)紫菜脆片炸後作裝飾用,抹乾淨碟邊,送出。
整個過程大概花3分鐘。要是起的是主菜牛扒,步驟包括煎熟配菜翠肉瓜以及燙至半熟的小甘筍;以小鍋預熱薯茸、添入忌廉拌勻、調味;牛扒煎至適當成數,休息;把蔬菜裝盤,倒入醬汁;牛扒分切、裝盤,澆上鹽與橄欖油,送出。無論是冷盤、主菜、小食或甜品,出餐過程必須快,在同一時段,我們等閒要處理過百道菜式。有時候,以一人之力負責的一個站台,已有可能要出100道菜,意味着平均2分鐘要完成一道菜,腎上腺怎可能不升高,以釋放最高能量去完成這些任務?
如果與編輯比對,開檔就是開壇(編書寫稿當然要作法開壇),執貨無疑是分類,就像把握稿件結構、整理編章一樣;Mis-en-place是文字編輯的過程,並搜來圖片、插圖,準備好一切有用的材料,包括書的意念,設計的細節;「炒餐」正正是「埋稿」,衝一波!在最後階段,將所有材料整合,調整成最佳模樣,呈現在大家眼前。兩者同樣自虐,過程同樣刺激,而最終,我總是收穫了些什麼。
我由編輯變成廚師,看來並非毫無道理。
還有餘下的20%,是10%+10%,暫時先賣個關子,隔周再寫。
文、圖˙饒雙宜
編輯˙梁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