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to Z藝術字典:H-Hyperrealism 超寫實主義
【明報專訊】每當大家看到一些畫得非常像真,好像相片的畫時,大部分人都會驚歎,表示欣賞。究竟有沒有一個特別的詞彙去形容這種「風格」?它的起源及發展如何?除了技術上的欣賞角度,還有什麼?當中又有什麼代表人物?今期我們談談「超寫實主義」(Hyperrealism)。
超寫實主義由來
超寫實主義(Hyperrealism)作品最顯著的特點,是以極高的精準度與細膩的細節描繪現實,無論是繪畫還是雕塑,往往與照片或真實景象無異。這種藝術風格起源於1970年代,是「照相寫實主義」(Photorealism)的延伸與深化。然而,這類作品並不僅止於對現實的單純模仿,藝術家的視角往往超越表象,融入了主觀的詮釋、情感甚至哲思,使觀者在凝視作品的同時,產生更強烈的視覺衝擊與心理反應。
「超寫實主義」一詞起源於1973年比利時藝術經紀人伊西‧布拉肖(Isy Brachot)在布魯塞爾舉辦的展覽Hyperréalisme,該展覽主要展出一批來自美國的「照相寫實主義」藝術家的作品。他們以極致精細的技術描繪日常場景,畫面幾可亂真。當時參展藝術家包括賴夫‧高恩斯(Ralph Goings)、卓克‧克洛斯(Chuck Close,)、唐‧艾迪(Don Eddy)、羅拔‧貝奇特(Robert Bechtle),他們各自以不同題材如美式餐館、人像、汽車、郊區生活與馬術主題,展現對現實極致還原的追求。自此「超寫實主義」一詞便被歐洲的藝術家與藝術經紀人用來指稱那些受照相寫實主義影響的畫家。
超寫實主義與照相寫實主義
「超寫實主義」與「照相寫實主義」雖然在視覺風格上極為相似,皆以極度逼真的手法描繪現實世界,但兩者在歷史背景、創作理念與藝術表現上其實存在明顯差異。
「照相寫實主義」興起於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的美國,其發展脈絡可追溯至「普普藝術」(Pop Art)的影響。它是一種對當時美國藝術界主流如「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與「極簡主義」(Minimalism)所提出的反思。當時部分藝術家對抽象表現主義的情感表達與形式漸感不滿。他們認為藝術應回到更清晰具體的形象及精湛技術。這群藝術家開始採用更寫實、更理性,甚至近乎科學化的創作方式,重新探索藝術的本質與可能性。
「照相寫實主義」藝術家通常以一張或多張照片作為創作依據,透過攝影這個媒介蒐集視覺資訊,進而將其轉化為畫作,體現對科技與藝術結合的探索。攝影作為一種客觀、精確的視覺記錄工具,為藝術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細節參考。藝術家透過投影儀、網格法等技術,將照片中的圖像精確地轉移至畫布上,並忠實再現畫面中的光線變化;焦距模糊、鏡頭變形、反光、色差甚至雜訊等,這些原被視為攝影缺陷的視覺特徵甚至被刻意保留,成為「照相寫實主義」的重要風格。
另一方面,「照相寫實主義」也是對20世紀中期攝影與大眾媒體影像氾濫現象的回應。當照片與影像充斥於日常生活,影像變得稀鬆平常甚至被視為廉價的消費品,觀者對視覺的敏感度逐漸下降。藝術家試圖這種影像轉化,重新賦予影像價值。
「照相寫實主義」先驅賴夫‧高恩斯(1928-2016)便以描繪美國日常場景聞名。他的靜物作品(still life)畫的是尋常不過物品,如咖啡杯、甜甜圈、番茄醬瓶、紙巾等,這些看似毫不起眼的元素,卻被他以極細膩的方式呈現放大,使觀者對「日常」產生全新的視覺體驗。另一位為香港人熟悉的代表人物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1940-2021),則以巨幅、超細節的人像畫馳名。
加入視覺元素 提醒「偽真實」
至於「超寫實主義」雖起源於一個以「照相寫實主義」作品為主的展覽,但其往後的發展已走出自己的方向。「超寫實主義」不僅追求技術上的極致寫實,更強調對現實的詮釋與深化,強調作品的情感表達與敘事性。與「照相寫實主義」強調對照片的忠實不同,「超寫實主義」往往刻意加入額外的視覺元素,使觀者意識到眼前的景象雖極度逼真,卻是基於虛構。這種手法可追溯至法國哲學家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提出的「模擬」(simulation)概念——旨在模仿一個從未真實存在過的現實。「超寫實主義」作品所再現的是一種由影像延伸的「偽真實」,在構圖、焦點與比例上進行重構,使作品成為一種既真實但又無法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視覺體驗。
「超寫實主義」的雕塑與繪畫往往刻意將比例放大,作品常為參考影像的10至20倍大。藝術家如朗‧穆克(Ron Mueck,1958-)便以其超大型的人體雕塑聞名。他出生於澳洲,早年從事電影和電視木偶製作,後轉向純藝術創作。穆克的作品通常以玻璃纖維、矽膠、聚酯樹脂和毛髮製作,並以極致的細膩度呈現皮膚紋理、皺紋、毛孔、指甲、甚至血管。他經常故意改變人物比例,例如將新生嬰兒放大至數尺高,或將成年人縮小至玩偶尺寸。這種比例扭曲打破了觀者對人體與現實之間的慣常認知,帶來強烈的衝擊。
畫技不是唯一標準
談到這兩種幾可亂真的風格,不得不提西方繪畫史上一種傳統的技法——「欺眼法」(法語Trompe-l'œil,直譯為「欺騙眼睛」)。這種技法可追溯至古希臘與羅馬時期,並在歐洲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時期達到巔峰。藝術家透過掌握精準的透視、光影、比例與材質,使畫中的窗戶、雕像、布幔、門廊,甚至整個建築空間產生立體幻覺,彷彿實體存在。它經常出現在教堂天花、牆壁、宮殿牆面與劇場布景之中。
除了建築裝飾,在繪畫上也有不少經典案例,如17世紀荷蘭藝術家康內利斯‧吉斯布雷希茲(Cornelis Norbertus Gijsbrechts,約1630-1675)的《倒掛的畫布背面》(The Reverse of a Framed Painting,1668)便是其中之一。這幅作品描繪的並非畫作的正面,而是背面。裸露的木框、帆布邊緣、釘孔、陰影與標籤等細節幾可亂真,整件作品本身就是一種視覺玩笑,甚具趣味。
台灣畫家司徒強(1948-2011)1980、90年代亦有一系列嘗試運用「欺眼法」的作品,如《仿杜尚的你…我》(1983)及《穿越來年的細雨和輕塵》(1992-1993),現為M+館藏。而定居香港的台灣藝術家卓有瑞(1950-),早年亦以「超寫實主義」油畫聞名,她的《香蕉》系列於1975年在台北美國新聞處展出時曾引起轟動。記得曾到訪她位於火炭的工作室,當時剛好看到一批從紐約寄回來的廣告修圖作品。在那個尚未出現Photoshop的年代,她除了從事藝術創作,在紐約居住期間也參與商業影像修圖工作。那天我們看到其中一幅作品是她以手繪方式「去除」相片中人所戴的眼鏡。要知道,在當時並無人工智能或數位工具輔助,所謂的「去除」,其實是憑藉精準的筆觸重新繪畫眼鏡遮蔽下的五官細節。那一刻,現場一眾年輕藝術家無不看得目瞪口呆。
時至今日,仍有不少藝術家持續運用「超寫實主義」或「照相寫實主義」的技巧創作,然而這些技法背後所承載的理念與動機已不盡相同。藝術創作絕不止是對現實的模仿或對技術的炫耀。當代藝術更強調創作背後的概念、情感深度與社會意義,單純的技術或直接再現,已難以成為衡量作品價值的唯一標準。去年倫敦國家肖像畫廊(The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舉辦的「赫伯特史密夫律師事務所肖像獎」(Herbert Smith Freehills Portrait Award),參賽作品中有一幅技術甚為高超的油畫作品Agnese(2023)。然而,儘管畫作技術精湛、筆法細膩,最終仍未能獲得任何獎項。這正好反映除了技術以外,作品的內容及藝術家的想法,往往更重要。
文˙ 葉曉燕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王翠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