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基孔肯雅熱埋身 病毒變異突破宿主 隨全球流動擴散
【明報專訊】近日國際上掀起一股熱——基孔肯雅熱,這種經伊蚊(Aedes)傳播的病死亡率低,但手尾長,部分感染者或受持續數周至數月的關節炎折磨。香港第一宗個案從佛山輸入,當地正嚴格防疫,包括向進入寓所的居民噴灑驅蚊劑,喚起佛山居民在新冠疫情期間經歷過的不快回憶。基孔肯雅熱會是下一波全球大流行嗎?「那又未去到(新冠疫情爆發的程度),呼吸道病毒一定是傳播得最快。」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臨牀教授陳福和說。不過記者關注的是基孔肯雅熱首次於1952年在坦桑尼亞發現,攜帶該病毒的蚊大概無法飛越印度洋至亞洲,這病毒是如何擴散?
蚊可承受長途運輸 隨人類擴張活動範圍
不同病毒在自然界裏各有宿主,基孔肯雅熱除了感染人類,還可以感染其他哺乳類動物,例如與人同屬靈長目的猴子。陳福和說基孔肯雅熱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但隨着全球暖化和極端天氣出現,經蚊蟲傳播的病毒近20年來「在全世界地理上的分佈愈來愈多,即以往不受影響的地方,也有地區性爆發」。
陳福和指他與同事每年到海外參與科學研討會,過往幾年他們留意到蚊蟲傳播的病毒如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每次都講」。陳續稱這些病毒以前較少見於北美和歐洲,「但現在接觸到的範圍大了」。又譬如內地,他稱過往未曾發生一個月內約8000宗基孔肯雅熱感染個案如此大規模的爆發。
陳續說有研究發現氣溫變化對蚊的活躍程度、活動頻率及生態有顯著影響。香港大學及InnoHK 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轄下免疫與感染研究中心副教授林讚育指蚊的生活圈子擴張,「尤其是長距離的擴張,與人類活動有很大關係」。林解釋,蚊的生命周期和自然活動範圍有限,若要自然地讓蚊到達幾百公里外的地方建立群體「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
人類搭飛機也好,陸路及水路貨運也好,林讚育說均有機會將蚊卵攜帶至遠方,譬如能傳播基孔肯雅熱病毒的白紋伊蚊,「它的卵挺能禦寒」,可承受長途的運輸過程。至於成蚊,林則表示現在來往各地的航程不算太長,「成蚊能在飛機上某些環境存活下來也不足為奇」。
伊蚊從卵變孑孓(幼蟲)、破蛹成蚊整個周期約7日,雌蚊和雄蚊分別約可存活30日和7日。攜帶基孔肯雅熱病毒的伊蚊吸人血時,病毒侵入人體,未受感染的伊蚊再叮咬血液帶有病毒的人類,便會形成病毒傳播鏈。此外帶有基孔肯雅熱病毒的雌性伊蚊或可經產卵將病毒傳至下一代伊蚊。
那麼能成為病毒宿主的蚊媒有共通之處嗎?林讚育說這部分較複雜,但單從邏輯上論述,大部分蚊媒傳染病都以人或動物為宿主傳播,即蚊透過叮咬人或其他動物染疫和播疫,經產卵在蚊子間「垂直傳播的機會相對少」。
初在埃及伊蚊發現 後隨白紋伊蚊傳播
本港雖未發現主要傳播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等病毒的埃及伊蚊,但國際旅遊及運輸頻繁,仍有病毒或蚊媒從外地傳入的風險。本地亦有可傳播以上病毒的白紋伊蚊(或稱亞洲虎蚊)。
根據食物環境衛生署網站的2025年分區、分4個級別的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64個監察地區有兩區於5月和6月均錄得白紋伊蚊廣泛分佈的第三級別指數,上個月則只有馬灣分區的誘蚊器指數高於20%的警戒水平。不過整體而言,2025年首6個月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比2021至2024年平均值低約2.5個百分點。
至於6個港口地區,包括香港國際機場和出入境碼頭等的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和密度指數,這半年內大致維持「白紋伊蚊分佈並不廣泛」和「在發現有白紋伊蚊的誘蚊器中,白紋伊蚊數量不多」的第一級別。
白紋伊蚊來自東南亞,東南亞屬於熱帶地區,但林讚育說白紋伊蚊現在也於地球較北面的寒冷地區建立族群,「這是值得關注的,大家也知道白紋伊蚊會傳播不少對人類構成威脅的疾病」。
林讚育指基孔肯雅熱最初在埃及伊蚊發現,但後來這病毒突變,「令白紋伊蚊也能傳播」。他說傳播病毒的媒介及宿主會隨病毒進化和演變的過程改變,「病毒會一直適應不同媒介」,這導致該病毒得以擴散至其他地域。
2022年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昆蟲醫科學部部長葛西真治與研究團隊發現,從越南和柬埔寨採集的埃及伊蚊樣本有基因突變,對除蟲菊精(Pyrethroid)產生超級抗藥性,或對蚊媒傳染病的防控造成威脅。林讚育說本港部分蚊種對某些殺蟲劑有抗藥性,「其實你一直用,那個群體就會慢慢產生抗藥性,但你停用後,那抗藥性有時會自然消失」。
積水、暖化 城市環境利蚊繁殖
水源、溫度和濕度等影響蚊的擴散,林讚育說每種生物有其習性,無法一概而論。蚊會選擇在靜止的水面產卵,水源是蚊完成生命周期的重要一環,故清理積水是防止蚊患的方法。氣候則是影響蚊分佈、生存和繁殖的主要因素,但除了全球暖化,林讚育指人類在城市製造不少適合蚊生存的環境。
林續舉例說,埃及伊蚊並不耐寒,本不太適應美國天氣,但牠們能覓得地下環境,又或是人活動的室內環境躲避寒暑;城市裏的廢棄車胎、膠樽和盆栽等則容易積水讓牠們繁殖。
根據廣東省氣候中心和廣東省公共衛生研究院2018年的研究報告,伊蚊對溫度十分敏感,氣溫上升會延長其活動時間及加快其繁殖速度,擴大其地理分佈,並增加伊蚊叮咬率,而21℃為適合登革熱傳播的最低溫度。
雖然夏天多蚊是事實,但對蚊來說不是愈熱就愈好。伊蚊生長的最適溫度(optimal temperature)介乎25℃至30℃,林讚育指超過最適溫度,例如35℃至40℃「對蚊都好大影響,蚊不能(承受)太熱和太凍 」。各地區的蚊帶有不同抗性,「就算同一品種,不同地區的蚊適應殺蟲藥和天氣的能力都不一樣」。
實驗室監測本地蚊群病毒
基孔肯雅熱在內地爆發大型感染,為擴散源頭的佛山上周四展開「愛國衛生運動統一行動」,佛山市政府要求居民做好大掃除和清積水等。有不願具名的佛山居民稱佛山不少村子有池塘,街坊習慣把餿水倒進池塘裏——這有機會惹來蚊蟲。她又說基孔肯雅熱在佛山爆發這段日子裏,有人員拍門要求入屋清掃。
本港截至上周五錄得5宗感染基孔肯雅熱個案,患者曾逗留佛山和孟加拉。陳福和說市民毋須恐慌,雖然本港目前尚未引入預防基孔肯雅熱的疫苗,也沒有治療的特定藥物,但他說基孔肯雅熱是已知、而非新發病毒。陳呼籲市民盡量避免去多人病發的高危地方,假如去完出現任何病徵,應立即求診,並告知醫療人員自己的出行紀錄。
他續說香港大學的研究團隊一直有篩查政府提供的蚊子樣本,檢查有否蚊媒傳染病的病原體,「幸好這幾年都沒有」。最近他們重新檢視手上的2023至2025年樣本,「暫時都沒發現基孔肯雅熱病毒」。
假如從流行病學上追查,陳福和則說各地政府通常會找出第一宗個案的源頭——了解患者的發病時間和潛伏期,或者哪一個是最早爆發的群組,然後問清他曾到訪的地方,再抽取病毒做核酸測試。
傳播速度較慢 感染後或有終生抵抗力
既然基孔肯雅熱無法直接人傳人,即意味要好多人同時被攜帶病毒的蚊咬,病毒才會蔓延開去?陳福和說他常到內地公幹,有次坐在被植物環繞的餐廳裏,30分鐘內被蚊咬了7口,「但你也要明白人有不同體質,有些人特別招惹蚊」。他說社區多人、多蚊,連日下雨,積水難清,「那(病毒)就可能會爆發得很厲害」。
陳續說,個別例子會有「人傳人」的感染情况,譬如母嬰傳播和移植傳播。2017年曾有一名接受肺移植的男子感染日本腦炎,「捐贈者捐器官時,其體內剛好有較高水平的日本腦炎病毒;受贈者則須服用抗排斥藥抑制免疫系統,於是受贈者感染病毒後病發得很嚴重」。
基孔肯雅熱與登革熱傳播途徑和病徵相似,不過陳福和指基孔肯雅熱患者感染一次後「正常就一輩子都有相對的抵抗力」,但登革熱病毒分4種血清型,「如果你第二次感染另一種血清型(登革熱病毒),你的病情有機會更加嚴重,最嚴重的情况是出血」。部分國家同時有基孔肯雅熱及登革熱病毒流行,陳福和說有研究做過全世界的傳染病回顧,估計最少有2%至3%人同時感染基孔肯雅熱及登革熱。
陳福和說蚊媒傳染病的傳播速度沒呼吸系統的病毒那麼快,但隨全球環境和氣候改變,病媒的生態也隨之轉變,「去到一些牠們以前不會住的地方」。愈多地方成為這些病媒蚊的共生環境,林讚育說理論上「自然會觸發到病毒適應不同蚊種(作為宿主)」。
【蚊傳人篇】
文˙ 姚超雯
{ 圖 } 資料圖片、明報記者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梁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