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垃圾:膠樽回收點揀好? 環保達人評比5大途徑
【明報專訊】時下資源回收途徑五花八門,出門打算回收家中膠樽,有選擇困難的你我可能要停頓思考幾秒:我該放進「三色桶」、「智能回收桶」,交到「綠在區區」、「街角回收店」,還是「入樽機」?哪個可信哪個不可信?自從策劃「打開垃圾」系列專題以來,本來不特別注重環保的記者,都開始檢視生活每一方面。今次請來環保教育達人大便妹、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譚穎琳(Leanne),和綠惜地球助理環境事務經理陳永傑(Steven),一起答問題。
綠在區區回收量大 三色桶被質疑「假回收」
對精打細算的港人,上述疑難不是「蠢問題」。根據港府塑膠飲料容器及紙包飲品盒生產者責任計劃(下稱:生產者責任計劃),膠樽和紙包飲品盒的生產者,未來需要為每個容器提供不少於港幣1毫的回贈。相關法例《2025年促進循環再造及妥善處置產品(雜項修訂)條例草案》上月底在立法會三讀通過,政府將訂立法律框架。膠樽回收回贈點「入樽機」的多寡和方便程度,均影響扔樽決定。
即使不在乎回贈,效用也是要考慮的一點:多年來,熱心市民和媒體報道均指出,三色桶(路邊回收桶)的回收成效不足,批評嚴厲者甚至稱其為「假回收」。申訴專員公署2022年主動調查報告(個案編號 DI/444)便指出,傳媒有報道稱三色桶常混有垃圾,回收服務承辦商因各種原因將桶內回收物與垃圾一起棄置,打擊市民對當局有效管理回收桶的信心。環保署預期市區三色桶使用需求會下降,可能被綠在區區網絡完全取代。
目前全港有約18,000套三色桶,由環保署的承辦商或場地的負責部門(例如康文署)管理;近70個綠在區區回收環保站/便利點,由環保署的承辦商管理;約100套智能回收桶,由智能回收箱設置場地的管理公司管理;120部入樽機,由環保署的承辦商管理。另有私人屋苑回收點、街角回收店和非牟利機構回收點供選擇。
環保署回覆數據顯示,2024年三色桶共收170公噸膠樽(不包括由其他部門負責管理的公眾回收桶),綠在區區共收5810公噸膠樽,智能回收箱為339公噸,入樽機則為1610公噸。環保署回應記者提問指,市民可自由選擇便利或適合自己的回收方式,到上述的回收設施回收膠樽。有關回收設施的位置和資料,可瀏覽香港減廢網站(wastereduction.gov.hk/zh-hk/recycling-map)和入樽機先導計劃專題網站的回收互動地圖(hkrvms3.com.hk/hk/rvmmap)。
政府將以「市場主導模式」推行生產者責任計劃,飲料供應商或提供回收服務的計劃營運者須建立各自的收集和退還點網絡,以達成法定的回收目標,預期計劃推行後,市場將因應需求、業務策略等設立更多回收設施,例如入樽機和按重量回收的收集點,便利市民回收膠樽和紙包飲品盒。政府會適時更新香港減廢網站的資料,讓市民可按需要善用。
整合大便妹、Leanne和Steven三個星級回收用家以五星最高、零星最低來評價平時有使用的回收途徑,方便程度最高的收樽途徑是綠在區區回收環保站/便利點,平均得分3.7顆星;信任程度最高的為街角回收店,全取5顆星。當然,他們都強調環保最關鍵是源頭減廢,若果沒有製造膠樽,就不用回收。
/大便妹/
綠在區區最就腳 信任度取決於下游透明度
「普遍市民觀感就是很多途徑不是真的回收,不太信任。」大便妹說。她認為好的回收途徑,除了要方便還要能給人信任。她常使用綠在區區環保站/便利點,一來站點分佈廣泛夠方便,二來可以連同其他類別的回收物一同回收,三者量大也收得到,「不用擔心好似智能回收桶,去到才知道滿了」。另外,她信任經此途徑回收物能到達下游回收商。「也不是絕對信任,量大、純度低時都不一定處理得到。」起碼不會被扔到垃圾站。
她居所附近沒有入樽機,所以不常使用。「但今日遇到有個小朋友飲完膠樽飲品後,保留膠樽說要帶回家,放進樓下入樽機,用每個樽換1毫回贈。看來回贈價錢雖低,仍有一點誘因。不過,她又補充一句:『入樽機經常都會爆滿,帶一袋過去未必回收得到』。」
「三色桶我是零信任、最不信任。」她一定不會用街邊的三色桶,但在商場、地鐵站內的則偶爾會使用。「不知道它會被拿去哪裏回收,仍可以做做樣。它方便程度高,遇到的機會是高的。」她對入樽機的信任程度稍低。她認為提高信任程度的方法,是管理者主動提供下游資訊,但同時要確保承載能力,只有回收量升,下游回收場的處理量不變,未必真正回收得到。
/綠色和平 Leanne/
最信街角回收店 源頭減廢更關鍵
Leanne對回收的環保效用本身存疑。「過去幾年,政府做回收已經用了很多錢。」綠在區區的營運成本是用億計算,她認為要考慮成本和效益。「回收是要用額外資源處理,最後成品對環境效應未必高。」綠色和平倡議源頭減廢。日常生活中,她避免使用一次性膠樽,盡量自備容器,而在難避免使用這些膠樽的時候,如購買清潔劑或大支飲品,她會到就近的綠在區區回收,也會儲起回收物送給拾荒者。
「可以留意身邊都一些專門收回收物的街坊,他們是一pack一pack地拿去入樽機或街角回收店,格價看哪裏的回報比較多。」她指出,拾荒者對綠色產業貢獻大,會篩選且批量運送,讓回收物價值提高,政府應考慮支援這群市民,和配套的街角回收店。「我對街角回收店信任度好高,因為有價,代表有市場,不然不會收,市場不會讓自己虧本。」
「三色桶現在完全沒使用,常見到有垃圾如紙巾紙杯在裏面,有污染。」她補充,知道不少人質疑三色桶下游去向,但她也關心市民扔回收物進桶時的潔淨程度,「跟清潔工談過,他們說都想幫手銜接回收,但當源頭太髒,是真的不會浪費精力」。
條例回收目標低 對生產者規範不夠
對於生產者責任計劃法例三讀通過,她表示回收率目標低,第一年只是3成,而沒有隨後提高比例的時間表,對生產者的規範不足夠。「條例不應該只講回收比例,也要有最終減廢量的目標,去看最後廢棄的膠樽量是增加還是減少了。」香港已有玻璃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規範生產者使用重用玻璃樽,讓餐廳跟隨,有效減少廢物量。她說對膠樽也應考慮使用玻璃樽按金的做法,在銷售時預留膠樽按金,還樽可退回,而不是製造即棄用品後又提供回贈。
/綠惜地球Steven/
入樽機回贈誘因低 覆蓋率待提升
綠惜地球去年替龍舟盛事做回收時,使用綠在區區承辦商收膠樽和其他回收物,回收物送達指定回收商。Steven日常也會使用綠在區區回收膠樽,「真的近我,和信得過。他們有車,車回收物去回收場,有寫明回收場名字,都頻密的,貨如輪轉般,好難有造假成分,起碼去得到下游,監察回收場就另計」。他也信任智能回收桶,不過較少使用。
與大便妹和Leanne不同,他不抗拒使用居所附近的三色桶,因為相信屋苑回收管理質素。但也對街外三色桶不敢恭維,「回收成效取決管理者做法,而不是自己的行為」。他較少使用街角回收店,因為問過數間,對方都稱回收塑膠利潤不高且處理麻煩,寧願只收紙和金屬,「就算收都勉為其難」。
Steven用過入樽機。他說其不是對每個人都就腳,但剛好居所附近有一個,沒試過遇上機器爆滿,但每次上限30個,不夠多。他認為環保署對入樽機監察嚴謹,所以成效算可信。他觀察到不少入樽機設置在綠在區區附近,兩者(乃至與其他回收途徑)存在競爭關係,促進管理者做好回收和回贈,都是好事,便利市民。
他認為入樽機數量不夠多,誘因也要更高,如在新加坡的每個膠樽回贈額為6毫。生產者責任計劃定膠樽回收目標為3成,他說可以更高,「參考歐盟國家近年例子,回收率在2至3年後達到七成是不難的,關鍵是要及早部署增加入機機,第二誘因要夠多」。此外,他發現目前入樽機的入樽口在較高位置,管理者或許要多考慮不同人士需要,輪椅人士和小童或難順暢入樽。
就不同回收途徑的分工,Steven說入樽機回贈直觀,而綠在區區便利可能不太在乎回贈額的人,供他們帶同其他回收物一併處理,三色桶的靈活度則方便鄉郊地帶。他指近年街角回收店愈來愈少,本港上游回收生態主軸變為綠在區區,「都是分工清晰了,街角主要做紙和金屬,綠在區區就之外的都做到,未來應更清晰的」。就入樽機並非源頭回收的看法,Steven也認同,不過指出培養定點回收的習慣,有助過渡至更有效減廢的重用容器機制。
文˙ 梁景鴻
{ 圖 } 資料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梁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