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戲達人}冼振東 導人也導己 演好人生每個角色
【明報專訊】脫下鞋子彷彿沒了枷鎖,我甫走進冼振東的工作室,就扮friend地問道:「那是電競椅嗎?」「是我兒子坐舊了不用,我拿回來坐的。」冼振東答道。與冼振東見面前,我只能從網上蒐集到的資料了解他,那些資料是我假想他人物設定的「劇本」——他綽號「大佬東」,是父親、導演、編劇、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戲劇、電影及媒體藝術、藝術教育)、香港舞台劇獎評審等,也曾是一間演藝教育中學的署理校長。想擺脫那分陌生的尷尬,我試圖為自己立下健談的記者人設,以周遭的事物與他攀談。人生如戲,全靠演技。大佬東說戲劇的本質是講故事,而我們是各自人生舞台的導演,亦扮演着不同人生角色。
自小喜歡講故事 做導演、企業培訓最滿足
大佬東讀中學時會寫故事、畫漫畫給同學傳閱,「我還會被催稿」。他說他自小喜歡講故事,其創作故事亦受同學歡迎,便「潛移默化」地對戲劇產生興趣。後來他報讀柏立基教育學院,主修中文和視藝,並加入了學院的劇社。在劇社做過一兩次導演,「我覺得似乎挺適合我」,於是大佬東完成學院教育文憑後,去報考香港演藝學院(APA),猶記得當初第一志願是導演系,其次是編劇,「最後收了我讀導演,那挺好的,我寫完劇本之後,可以自己導戲,掌握整個storytelling」。
那時讀APA,讀什麼major也好,「你都需要學習如何當演員」。大佬東說演而優則導,了解演戲是怎麼一回事後,更能做好編劇和導演。他減肥70磅前,「還是個胖子」,他發胖時常cast中做演員,胖子彷彿成了他的角色代名詞。大佬東坦言他沒太大表演慾,不算享受做演員的過程。從APA畢業後,大佬東投身於戲劇教育。
雖說大佬東不太愛做演員,但他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明明不是在演戲,卻在演戲。他說假如人人都能把自己的角色,例如子女、學生,職員等等演好,「你的人生就活得開心」。
我問大佬東自覺哪個人生角色做得特別好?「我覺得我的才能在於執導和訓練,所以我做導演和企業培訓時,會因為做得好或啟發別人,獲得莫大滿足感。」不過要演好戲,對手演員也很重要,「你做好自己的角色也沒用,但我們能控制的只有做好自己人生中每一個角色」。
用應用戲劇啟發他人自我探索
記者粗略定義大佬東所說的「戲劇」,分為娛樂和教育兩種,他說後者可透過應用戲劇(applied drama)啟發別人「說好自己的故事」。他曾於香港話劇團任外展及教育部經理,為學校和企業建構一套「應用戲劇」的培訓模式「StoryCAST Method」。他說其中一個訓練活動叫「故事定格」,將故事分為起、承、轉、合四格畫面,要求學生呈現故事最戲劇性的時刻。
以中文科賞析朱自清《背影》為例,大佬東認為文中最dramatic的畫面當屬兩父子道別,作者父親蹣跚地穿梭鐵道和月台,買橘子給作者吃,他說叫學生代入角色,重塑那場景,便能理解文章的內容,「不止是叫學生照着角色卡讀上面的字句」,從而刺激深層思考和表達。
說起來容易,但執行上偶有阻滯,例如有些頑皮學生無法投入,一演戲就發笑,「不相信自己有個角色」。學生沒受過演技訓練,能如何入戲?大佬東說這講求學生是否「入信」角色處境,他說引導學生建構戲劇世界並信以為真後,之後在課堂上也要反覆應用,形成「習慣」。
「應用戲劇」不是傳統教學模式,對教師和學生俱是挑戰,當他們玩熟了,大佬東說不單止是學生開心,教學效果也不錯。大佬東時常把3句說話掛在嘴邊:「Tell me and I'll forget; Show me and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ll understand.(口頭上跟我說,我會忘記;現場教我一次,我可能會記得;我有份參與,我便會理解)」這段語錄據稱是翻譯自《荀子·儒效篇》——「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大佬東額外加上一句:「Make me believe and I will think.」他說當你投入故事場景便會引發思考。
倘若用於企業培訓,大佬東則會按職業性質為職員「導戲」。大佬東以銷售員為例,他說銷售本身不止是賣物,還講求storytelling,「是在說那物品為何值得客人購入的故事」。銷售員有頂尖銷售技巧,卻沒做好業績,便要反思:「是否storytelling未夠好?會否太心急跑數而有少少hard sell?」大佬東續說人無法做好某些人生角色,大多與性格有關。透過應用戲劇讓職員自我探索(self-discovery),了解如何運用其「性格好的那面去幫自己做好銷售這角色,並隱去自己性格不好的那面」,人性本難移,大佬東笑言要演好不同人生角色只能「隱惡揚善」。
大佬東幫過不少大企業,包括專門提供神秘顧客服務的公司做員工培訓,也教過不善言辭的公司負責人如何面對公眾和傳媒,「我要做的就是讓他們相信自己的角色」。當然應用戲劇並非萬能,有人訓練完也無用,但這反而啟發他們審視自己目前走的路是否正確。
放棄入大學半工讀APA 欣慰子承父業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集體潛意識」的概念,指那些跨越時空流傳的文化、神話和童話等會無形中影響人的靈魂,「我們通過故事去學習如何做人、怎樣好好生活」。那些故事也可以是過來人分享的經驗。好的故事能牽動人的情緒,大佬東說通常dramatic的故事較能引人入勝,而故事其實「有套路」——情境、人物、行動,戲劇則會加上「衝突」元素。
我問大佬東,他有以應用戲劇的方式「導」過兒子的人生嗎?「我持續都有做。」大佬東提起兒子,藏不住眼裏的笑意,他說:「我猜APA史上未必試過,導演系會有個(畢業生的)下一代繼承衣缽。」大佬東說其兒子正升讀APA導演系二年級。回想兒子7歲時,大佬東曾受訪提及兒子對戲劇興致缺缺,也明確表示長大後不做演員或導演,但他要求兒子寫故事時,兒子倒也樂意。這種情節反轉頗為有趣,符合戲劇元素,看來大佬東兒子的講故事基因烙在血液裏。
遙想大佬東走上戲劇之路,過程也挺dramatic——有大眾愛看的衝突情節。想當年他讀完柏立基教育學院,除了APA,他也收到香港中文大學的教育學士學位錄取通知書。升大學是傳統父母冀盼的選擇,但大佬東沒順他們意,撕爛那封錄取信,當下與父母決裂,搬走租屋,半工讀APA。他說他當時追求自由,抗拒父母為他做決定,如今換成他教兒子,他不會過多干涉兒子的人生,只會讓兒子參與他的工作,例如兩父子曾同台演出,也會一起看電影和話劇。
大佬東說他不喜歡跟着教育體制走,也因此沒再做學校教師。那麼他為何會做明愛華德中書院的署理校長?他說他想讓欲投身演藝事業的學生讀上完整的高中課程,可惜學校去年因收生不足要停辦。「說真的,一名中三,十四、五歲的小朋友,怎麼會很強烈地告訴父母,他要走演藝這條路而入讀這所高中?」
不放下書 不放下筆
AI時代來臨,大佬東要教另一個「仔」。大佬東猶記得幾年前試玩免費版ChatGPT,他問:「冼振東是誰?」ChatGPT答他是香港五星級大廚,點進去的介紹網站則是404 Not Found。大佬東續說只有人類才知道人需要怎樣的藝術,而他要調教生成式AI什麼是好東西,「它生產的成品便會愈好」。我問他,教生成式AI跟教親兒子哪個難一點?「當然教兒子比較難,因為AI沒情緒,你教它什麼,它就學什麼。」
大佬東說生成式AI也能以應用戲劇的模式調教,他建議記者嘗試為生成式AI設定身分,「它便能生成出比較像樣的東西」。記者先問Perplexity「姚超雯是誰?」,然後着它以姚超雯的身分,寫一篇大約100字的自我介紹,它這樣寫道:「我是姚超雯,香港土生土長的記者與專欄作者,熱愛在城市每個角落發掘被忽略的故事。無論是走進老社區、對話基層人物,還是記錄自然生態與文化變遷,我都希望用文字和影像,將細微又真實的面貌帶給大家。記者的路或許不容易,但每一次採訪,都是探索世界、認識自我的旅程。」做記者、演員,執導電影戲劇等等也好,大佬東說這些都是講故事的方法,他認為AI工具目前仍未能取代這些創意產業。
不過孕育導演的短片比賽ifva暫時停辦、香港舞台劇獎連續兩年失去藝發局資助等,香港演藝發展前景似乎不太明朗。大佬東從書中讀過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給年輕導演的建議,有些年輕導演自嘆懷才不遇,無法籌集資金開戲,黑澤明說:「要是真的想拍電影的話就先去寫劇本,劇本只要筆跟紙就可以寫了。」
大佬東預想兒子從APA畢業時,行業環境或許更差,但他叮嚀兒子謹記:「無論環境多麼惡劣,你找不同工作維生同時,不要怕辛苦,在公餘時間不斷進修,即是看大量的書、大量地創作,用好故事讓自己在這行業做下去。」就如他那般有時寫劇本、有時做導演、有時做演員,有時教下書,但沒放下過書本和筆。
文˙ 姚超雯
{ 圖 } 李紹昌、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梁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