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力變差是老化還是失智症前兆?醫:「這些狀況」可能是失智症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隨著年紀漸增,變得容易忘東忘西,這到底是老化的正常現象還是失智症的前兆呢?看似容易混淆,但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暨神經專科醫師王培寧指出,正常老化和早期失智症的症狀還是可以分辨,而且若在失智症早期就發現,就有相當的機會能延緩失智症的病程,甚至逆轉病情。
記憶力衰退是早期失智症警訊 而非「只是老了」
王培寧醫師表示,以六個項目作為檢測失智症警訊的觀察點,分別為:
- 日常能力改變:原本會做的事,譬如煮飯,最近經常忘記關瓦斯,或原本熟悉的事物,開始覺得困難複雜。
- 語言與對話障礙:說話講到一半就卡住,找不到詞彙,或突然忘記接下來要說什麼,以及難以理解別人說話的意思。
- 方向感與對熟悉環境出現障礙:到晚上方向感變差,認不得回家的路,或在熟悉的地區迷路。
- 工具與使用能力退化:原本會用的手機、遙控器、電鍋等日常使用的工具,換新的後就不會操作,或教過好幾次,還是無法學會。
- 社交與個性改變:變得安經退縮,不想出門,或對以前感興趣的事物失去熱情,以及開始疑神疑鬼,言語、情緒變化劇烈。
- 記憶與時間混亂:同樣的問題重複問,但仍印象模糊,或近期發生的事想不起來,對於人、事、物的記憶混亂。
這是在生活中可以自己觀察的簡易方法,若發現有許多吻合的現象,可能需要到醫院接受更詳細的檢查。
三高危險群與家族病史 為判斷失智症的重要依據
此外,王培寧醫師提到,聽力可以做為檢視失智症的第一道關卡,不過,要辨識是沒聽清楚,還是沒聽懂,還需進一步檢查聽力,且若視力也同時下降,以及患有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的人都有可能是失智症的高危險群。
且倘若家族中有成員患有失智症,那就必須仔細檢視上述六個觀察點,看符合的情況是否越來越多,或直接至醫院檢查。
認知功能退化是漸進的過程 盡早發現就有機會「逆轉」
王培寧醫師指出,早期失智症很容易被忽視,衰退的速度不容易掌握,所以時時保持自我覺察很重要。雖然醫學不斷進步,但目前僅能在輕度認知障礙(MCI)的階段採取有效治療,早期介入治療就有機會維持生活品質、延緩疾病發展。
此外,失智症也不只一種,包括以記憶力衰退為主的「阿茲海默型」、合併行動不便等巴金森症狀的「路易體型」、伴隨人格改變的「額顳葉型」,以及與中風等血管病變相關的「血管型失智症」。醫師會依靠病史觀察、認知評估、影像檢查診斷是否為失智症,以及是什麼類型的失智症,才能對症下藥。
分辨老化或失智有跡可循 早期發現及早介入
王培寧醫師表示,「可逆黃金期」非常重要,認知衰退的過程雖然不容易察覺,但依然需要評估自身與家人狀況,若認知功能退化症狀持續六個月以上,就需盡快至醫院做詳細檢查,在中度失智前,都有可延緩,甚至逆轉病情的機會。
同時王培寧醫師也強調,三高危險群和有相關家族病史者,應更積極就醫進一步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