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孩子問「我從哪裡來」不再用玩笑話帶過 父母可以這樣說

台灣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2小時前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我們用開放、尊重與平等的方式對待這些話題,孩子未來也更有可能用健康的方式,理解自己、尊重他人。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相信很多五、六年級世代,甚至有些七年級世代的人,在小時候常會聽到爸媽說:「 你是從石頭蹦出來的! 」再不然,就是媽媽摸摸自己的肚子說:「 你是從媽媽的肚子裡生出來的。」

有的家長可能會半開玩笑說:「 你是從路邊的垃圾桶撿回來的。」哎呀,千萬不要再說小孩子是從路邊撿回來的了! 在小孩的世界裡,爸媽就是他們的天與地,家長以為他們年紀小、還不懂,實不經意的一句玩笑話, 他們都會默默記在心底。在以前那個沒有社群媒體、YouTube 也不流行的年代,可能一時騙得了,但是現在這個年代,可不一樣了。說不定,小孩比爸媽還更會上網找資料,來解答自己心中的疑問。

但令人擔憂的是現在上網隨便一查,海量資訊鋪天蓋地而來,但也因此,很多答案似是而非,尤其是有關於性教育。與其讓不明的資訊誤導小孩,為人父母者,不如好好跟子女聊一聊有關「 你是怎麼生出來的? 」

從日常生活裡 讓孩子了解自己是怎麼來的

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主動告訴小孩,他們怎麼來的? 以前我媽媽跟我說,我是從石頭蹦出來的,我當時是相當懷疑,但也不知道該怎麼問下去? 後來上學後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好在我小時候很喜歡去科學博物館,一度想要當博物館館員,雖然後來當不成館員,但很多的科學與知識都是來自當初的培養。

因此,等到我自己當爸爸後,我便很認真的告訴小孩,他們是怎麼生出來的?

爸媽主動開口並不難,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情境,可以作為機會教育。例如,我們常帶小孩去科學博物館看恐龍,小孩一開始有點抗拒,因為他們覺得看恐龍不好玩,而且看到比他們高大很多的暴龍也會害怕。

我就用說故事的方式,吸引他們。

一個辦法,在博物館內的地板上塗上膠水,恐龍走到室內被膠水黏住了,就不叫了,也跑不掉了。

自己改編的故事讓小朋友覺得有趣,以後再也不抗拒去博物館看恐龍。於是看到恐龍蛋的時候,我們就會趁機告訴小孩,小恐龍是怎麼從恐龍蛋生出來,這也是為人父母的成就感!

如果沒有帶去博物館或動物園的場景,也可以在家裡觀賞動物影片,像是看到小狗在生產時,也可以跟小孩說,小狗狗怎麼生出來的? 再不然,家裡冰箱通常有雞蛋,也可以藉此讓小孩知道雞媽媽生下了雞蛋,小雞是從雞蛋破殼而出,雞蛋裡有卵⿈,⼩寶寶在媽媽懷孕的身體裡時,也是有卵⿈囊的。

孩子真的聽得懂 只要你願意說

女兒兩歲的時候就問我,她是從哪裡跑出來的? 我是這樣跟她說的:「 因為爸爸的精子跟媽媽的卵子結合後,變成一個小小的妳,因為妳還很小,要先住在媽媽的肚子裡的一個小家家,住了九個月,妳已經慢慢長大,就可以從媽媽的肚子出來,跟大家打招呼了。」

不要以為小孩還小聽不懂,他們都聽得懂

小孩子很聰明,跟他們解釋自己是怎麼生出來之後,他們在外面看到大腹便便的孕婦時,也會跟爸媽說:「 肚子裡面有住一個小孩子,」所以,我太太之前在懷第二胎的時候,我也會跟女兒機會教育說:「 弟弟現在住在媽媽的肚子裡哦! 」

小孩還小的時候,可以從生理面談起,但等孩子再大一點,至少是國小中高年級, 已經開始要進入青春期, 就可以從情感面談起,要跟孩子說,和自己喜歡的人才能結合,或說發生性行為。

正因為學校老師與醫師無法時時刻刻陪在孩子身邊,孩子真正接觸世界的第一扇門, 往往就是家。家庭是孩子最早學會「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的身體屬於我」的地方。這些問題的答案,不該只來自課本或網路,而應該來自每天最信任、最親近的大人―也就是父母。

所以, 當孩子提出關於身體、關於愛、關於性與生命的疑問時,家長不必慌張,也不用推給別人。可以坦然說明孩子想知道的內容,依照年齡與成熟度,從「 身體的構造 」到「 關係的選擇 」逐步帶領。這不只是教育,更是一種陪伴。

別忘了,孩子會從家長的語氣、反應與態度中,學會自己該如何看待性與身體。若我們用開放、尊重與平等的方式對待這些話題,孩子未來也更有可能用健康的方式,理解自己、尊重他人。

本文來源: 《【漫畫圖解】50個不怕錯的性教育必修題:婦產科×泌尿科醫師聯手,陪你一起安心解答青春期的性疑問》,采實文化

查看原始文章

與家人談性好尷尬 諮商心理師提3建議幫助家庭性教育

台灣健康醫療網

2023年十大性與情感新聞事件:從新北逆倫性侵事件,談一輩子性教育的重要性

台灣健康醫療網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最新內容

30歲以下女性躁鬱症患者自殺率高達76.8倍!醫揭防治重點

am730

「這種先天心臟病」常到中年才發作! 醫警告:未治療恐致命

台灣健康醫療網

睡不好恐失智?72歲婦失眠1年「認知功能」就退化…深度睡眠啟動「腦內清道夫」,6招清除大腦毒素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1招減肥最易減到停經 恐影響生育!醫生教1招恢復月經

am730

記憶力變差是老化還是失智症前兆?醫:「這些狀況」可能是失智症

台灣健康醫療網

她臥床多年「滿頭壓瘡」深可見骨!家屬1原因「急救到底」…醫嘆:人間地獄在醫院深處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女性朋友動起來!醫推4跑法在家就做到 告別運動漏尿困擾

am730

告別難言的便秘之苦:從飲食著手 3步驟養成每日暢通的健康體質!

TopBeauty

小孩放暑假反而長不高?美研究4點分析 家長「這樣做」抓住成長黃金期

台灣健康醫療網

延緩老化 6個家居運動助你重拾年輕體魄(下)

am730

二價鐵、三價鐵差在哪?維生素C可加強吸收?一文看懂鐵劑選擇與服用須知!

台灣健康醫療網

北醫附醫完成北市首例 阿茲海默症單株抗體療法抗失智

NOW健康(TW)

【兒童增高】擔心孩子身高比同齡矮? 兒童增高黃金期必吃10種食物!

MamiDaily

週末運動好處不輸規律運動!研究:有效降低死亡率,但須注意易受傷

康健雜誌

不敢開口問性病問題?疾管署推:匿名聊聊 保護隱私不尷尬

台灣健康醫療網

常疲倦不是因為懶 醫生揭5大成因 教6招回復活力

am730

精神疾病不只需要治療 醫:社會的包容與理解更重要

台灣健康醫療網

以國已有 241 例死後取精!台灣曾准 2 例,精子終遭銷毀

Heho 健康(台灣)

職業醫學團隊量身打造復工計畫 三個月助職災女技術員重回原職崗位

台灣健康醫療網

腰痠背痛是警號!3個影響脊椎狀況 別讓小痛變大病

am730

長期維他命B12缺乏! 恐記憶力下降、認知障礙、失智

NOW健康(TW)

【影音】銀色海嘯 權威醫師甄瑞興解析「失智症診斷與健保、自費新療法」

Heho 健康(台灣)

心因性猝死無預警 七旬老翁「燒心」撿回一命

台灣健康醫療網

視力模糊、眼脹痛恐是3C症候群! 小心眼疲勞7大症狀

NOW健康(TW)

紙容器就安全? 專家:比塑膠袋還毒

中天新聞網

暴雨後襪全濕易惹香港腳!醫生教5招防細菌感染 4症狀須求醫

am730

右腳大拇指出現黑塊以為是瘀青 一查竟是皮膚癌

台灣健康醫療網

年邁米克斯犬高溫曝曬致熱衰竭過世! 動保處裁罰飼主

NOW健康(TW)

這5種麵包最健康?營養師教你如何挑選健康麵包的關鍵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頭暈、眩暈是天熱中暑嗎? 醫揭頭暈、眩暈成因與治療

NOW健康(TW)

轉型長照3.0!協助家庭照顧者 住宿型機構擬評鑑把關

NOW健康(TW)

彰化65歲婦「背痛往上跑」竟是主動脈剝離 緊急救回一命

中天新聞網

腳指「瘀青」5個月竟是黑色素瘤!3種皮膚癌屬它最惡,媒體人陳文茜也受害…哪些變化不尋常?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太震撼!暗夜猛盜汗以為太熱 37歲媽就醫竟檢出腸癌末期

中天新聞網

沒症狀也藏危機!醫示警「消化道癌6徵兆」別忽視 這些人該定期檢查

am730

睡不好、便秘、嗅覺變差?小心是巴金森氏症早期警訊!

Heho 健康(台灣)

我的爸媽是否適合自宅養老?住安養機構,是種孝順?有5狀況,可能讓溫暖的家變意外溫床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秋葵超黏液口感卻妙用多 醫師揭6大功效

中天新聞網

晚期肝癌無法動手術 醫用「這1方式」縮小腫瘤、重拾手術機會

台灣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