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北護團隊創新治療 改善慢性下背痛、有機會對抗「肌少症」
超高齡社會即將來臨,慢性下背痛是老年人常見症狀,原因包括長期姿勢不良、關節退化、肌肉無力、骨質疏鬆等。疼痛常被視為「老毛病」,也影響長者日常活動,台大北護分院的復健團隊利用「超音波導引注射」與「周邊磁力刺激」,初步研究證實可啟動肌肉與神經,有望進一步改善肌力與穩定度。
「主動運動是最好的方法,不過有些民眾肌肉耐力不足,甚至是罹患肌少症,想動起來卻力不從心。」台大北護分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張凱閔表示,團隊以非侵入性肌肉神經刺激技術,在使用超音波觀察磁場刺激時,屁股、大腿、背部等部位肌肉出現規律而明顯的收縮動作,確實有啟動深層肌肉與神經的可能,可望成為新的復健輔助方式。
張凱閔說,團隊嘗試將磁場刺激應用於大腿肌肉,初步觀察顯示,部分長輩的走路速度與下肢力量有改善傾向。這種物理治療方法雖然尚未正式定論,不過針對疑似肌少症族群,進行8周、共16次治療後,有受試者逐漸進步。改善慢性腰痛或肌肉無力等問題,
什麼是磁力刺激?張凱閔說,一種非侵入性的技術,不需穿刺、不會有刺痛感,也不用貼電極。止痛原理是根據「閘門控制理論」,疼痛的感知取決於物理刺激的強度,他舉例,就像被蚊子叮時,會用指甲掐十字來止癢,磁力刺激的止痛原理就是讓肌肉達到收縮效果。
磁力刺激並非每個人都適合使用,張凱閔提醒,裝有心律調節器、有癲癇病史、懷孕、惡性腫瘤、體內有金屬植入者等,不建議進行。此外,兒童、青少年、出血或傷口區域也要避免操作。在進行磁力刺激前,務必經過復健科醫師與物理治療師的評估再進行治療,門診就遇過有些長輩忘記曾動過手術。
台大北護分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韓德生說,「超音波導引注射加上磁力刺激」的混合模式,比單純進行超音波導引注射或物理復健的效果更好,不只止痛也讓肌肉功能變好、回到日常生活。以大腿部位為例,治療後,就像蹲站50下,增強腿部和臀部肌肉的力量。
台大北護分院復健科團隊近年深耕肌少症與超音波導引治療,目前結合超音波導引注射與周邊磁場刺激的研究,於近兩年在國際期刊發表三項成果,相關研究仍處於觀察與探索階段,尚須進一步大規模驗證。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