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免李彥秀失敗但「同意票超過門檻」 港湖罷秀:民主不是一次投票的終點
〔記者孫唯容/台北報導〕大罷免今(26)日投票,最終全台24位國民黨立委皆安全下莊,台北市第四選區罷免李彥秀委員案,以7萬8560票達法定門檻,不過不同意票達10萬5169票,最終未能通過罷免。「港湖罷秀」發言人李澤中表示,民主不是一次投票的終點,即使這次罷免未能通過,他們也將持續前進,因為改變不會立刻發生,但需要開始行動才會促成改變。
李澤中說,首先要向每一位出門投票的市民致謝,你們讓民主不只是制度設計,更是人民意志的具體實踐,他們也感謝所有站上街頭、走進社區的志工與協力團體,是你們讓這場行動得以成形、延燒至今。
李澤中指出,這次罷免投票將近60%的投票率,代表其結果具代表性,儘管多數民眾選擇不同意罷免,他們依舊誠摯期待李彥秀委員能正視這場罷免所揭露的民意聲音,努力以行動回應民眾期待,放下意識形態與政黨壓力,專注港湖、守護台灣。這次未能成功,讓他們看見了社會對民主制度的理解與多元選擇,也看見了罷免運動所帶動的基層政治能量。部分志工會持續推動公民參與、深化地方組織,透過民主實踐培養更多監督政府、建設地方的能量,迎接未來更多挑戰。
李澤中表示,這樣的結果,既是一次民主過程的縮影,也提醒我們,民主之路從來不易,需要更多的溝通與凝聚。他們誠摯感謝所有今天走進投票所的公民朋友,也向每一位志工、協力組織、支持罷免的立委、議員、反共護台聯盟,以及在這條路上並肩作戰的廠商與在地居民,獻上最深的敬意。因為有你們,他們才能一起為民主行動寫下篇章。
李澤中表示,這場運動的價值不只在結果,他們已成功促成港湖地區對民主制度的重新認識,並為未來本土陣營的動員與在地網絡建立了寶貴基礎,已凝聚出一個深耕地方、關注公共事務的網絡,我們也會繼續將這股力量轉化為民防組織與地方治理能量,推動文史保存、民主教育與本土價值的深根發展。「民主不是一次投票的終點,而是日常的耕耘。即使這次罷免未能通過,我們也將持續前進,因為改變不會立刻發生,但需要開始行動才會促成改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