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晚上喝咖啡恐變「衝動派」!女性影響更大 專家示警3族群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埃爾帕索分校(UTEP)的研究團隊指出,民眾若於夜間攝取咖啡因可能會變得衝動,進而做出魯莽的行為,其中女性比男性更明顯,因此輪班工作者、醫護人員與軍人等夜間工作族群需多留意相關風險,這項研究已於今年8月發表於科學期刊《iScience》。
《Medical Xpress》報導,這項研究由德州大學埃爾帕索分校生物科學系的埃里克薩爾德斯(Erick Saldes)、保羅薩班達爾(Paul Sabandal)與韓京安(Kyung-An Han,音譯)3名博士共同主導。薩班達爾表示,咖啡因是全球最常被使用的精神活性物質,光是美國就有約85%的成年人經常攝取。他與研究團隊希望藉由這項研究了解,咖啡因在不同生理與環境條件下,對行為控制的影響是否有所差異。
對此,研究團隊以果蠅作為模型,觀察牠們在不同情境下攝取咖啡因後的行為變化。韓京安指出,果蠅雖與人類不同,但在基因與神經細胞上有許多相似之處,是研究複雜行為的重要實驗對象。研究團隊針對果蠅設計多組實驗,除了讓牠們攝取不同劑量咖啡因,比較白天與夜晚攝取咖啡因的差異,及參照睡眠剝奪組合,藉此觀察牠們在強氣流下對抑制運動的能力,以此評估衝動性。
「正常情況下,果蠅在強氣流中會停止飛行。」薩爾德斯說,他與研究團隊發現,夜間攝取咖啡因的果蠅抑制運動的能力較弱,即使在惡劣的條件下,牠們仍會表現出衝動行為,例如魯莽地飛行。有趣的是,研究團隊表示,果蠅在白天攝取的咖啡因,並沒有導致牠們同樣魯莽地飛行,這樣的反應顯示咖啡因在夜間可能干擾生理節律與行為抑制機制。
此外,研究團隊也發現性別差異,即使體內咖啡因濃度相近,雌性果蠅比雄性果蠅更容易因咖啡因而出現衝動行為。韓京安表示,果蠅體內並無雌激素等人類荷爾蒙,顯示這種性別差異可能與其他基因或生理機制有關。她認為,進一步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釐清夜間生理狀態與性別如何共同影響咖啡因的作用。
這項研究已於今年8月發表於ㄎ學期刊《iScience》,由德州大學埃爾帕索分校韓京安教授實驗室團隊執行,該實驗室長期致力於神經行為學的研究,探討學習、記憶、成癮以及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針對研究結果,研究團隊也提醒夜間工作族群,包括輪班工作者、醫護人員與軍人,須多留意夜間攝取咖啡因,尤其是女性。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