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發於青壯年女性…偏頭痛經濟衝擊 超越心血管疾病
台灣的偏頭痛人口約200萬人,不少人直接買止痛藥服用,雖然能壓抑症狀,但過度使用可能引發「報復性頭痛」,或造成藥物濫用。成功大學藥學系教授歐凰姿指出,根據德國WifOR研究機構推估,偏頭痛每年對台灣造成相當於GDP 2%的生產力損失,經濟衝擊甚至超越心血管疾病。
偏頭痛好發於年輕、有生產力的青壯年族群,18至50歲患者占7成。歐凰姿說,偏頭痛更好發於女性,造成女性無酬工作的損失是男性的10倍。
多數人對偏頭痛存有迷思,包括「痛了再吃止痛藥就好了,不需要預防」、「頭痛是很普通的症狀,請假太小題大作」等。歐凰姿表示,偏頭痛不僅是頭痛,更是嚴重的神經性疾病,嚴重發作時,可能會導致工作或學習能力下降,需要請假休息,的確會影響勞動力。
偏頭痛還伴隨更高的心理健康風險,近來臨床建議指出,若每周發作一次以上或每月頭痛超過4天、影響生活,或止痛藥效果不佳,應接受神經專科評估,啟動預防性治療,以降低反覆發作與失能風險。
歐凰姿呼籲,政府應將偏頭痛納入健保給付與預防性治療體系,降低青壯年因病失能與離職的風險。偏頭痛造成的經濟損失已經超越心血管疾病,且伴隨焦慮、憂鬱、失眠等較高的心理健康風險。尤其偏頭痛女性明顯高於男性,有薪工作損失包含請病假、效率下降,無酬工作損失則影響家務、育兒等。
偏頭痛的治本,應著重於預防性治療藥物,定時服藥幫助頻繁發作的患者穩定症狀,另要積極治療,以減少偏頭痛發作頻率、嚴重性、時間長短。歐凰姿提醒,每周止痛藥吃超過2次以上,可能導致「藥物過度使用頭痛」,而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不僅可能降低藥效,亦造成胃腸不適,甚至增加腎衰竭風險。
臨床觀察,若能成功預防偏頭痛,顯著減少6個月內醫療利用與花費,包括門診次數、急診次數、住院次數、醫療費用。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