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熱、晚上涼怎麼養生?中醫師傳授「立秋」後飲食、作息、穴位全攻略
今年24節氣的「立秋」落在7日這天,象徵著由炎熱的夏季邁向涼爽的秋天。雖名為「立秋」,但實際氣候仍多處於「秋老虎」階段,白天炎熱、早晚轉涼,晝夜溫差逐漸拉大。
初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周大翔中醫師表示,立秋屬五行之金,對應肺臟,而肺喜潤惡燥,此時節的保健重點便在於「潤肺養陰、防燥護肺」。
他強調,此階段若仍大量攝取辛辣、油炸、冰冷之品,易傷肺陰、損脾胃,導致口乾、喉癢、皮膚乾癢、便秘等「秋燥」症狀,因此飲食建議轉為清潤、甘淡,白色或滋陰潤肺的食材特別適合,例如白木耳、百合、蓮藕、梨子、沙參、銀耳、山藥等,既可生津止渴,也有助保護呼吸道系統。
周大翔表示,若肺氣不足或氣機鬱結,更易出現情緒不穩、精神不振等問題。此時期更需重視情志調養,透過適當作息、飲食與穴位保健,使身心逐步過渡至秋冬。
睡眠規律、起居有節、運動調和
周大翔說明,隨著節氣進入立秋,陽氣開始由表往內收斂,人體的養生節奏亦應由「耗散」轉為「收斂」,作息方面建議「早睡早起」,以順應自然的陰陽變化。
他強調,晚上應在11點前入睡,有助於養陰潤肺、固護正氣;早晨可在日出時起床,接受晨光刺激,有助提神醒腦與肺氣舒展。起居方面,早晚溫差逐漸明顯,需特別注意保暖,尤其肩背、膝關節及腰部這些陽氣易外洩之處。薄長袖衣物與輕便外套在此時尤其適合,能避免受涼傷陽。
在運動方面,周大翔表示立秋後不宜再進行過度激烈的高強度運動,以免大量出汗耗傷陰液。「可選擇舒緩而內養的運動,例如太極、八段錦、瑜伽、快走等,既可鍛鍊肺氣,又能調整自律神經,幫助身心安定。」至於運動時間以清晨或傍晚為佳,避免在烈日當空下活動。
情緒方面,他建議可養成靜心習慣,例如每天花10分鐘進行深呼吸、靜坐、聽音樂或與家人交流,也可閱讀、書寫等幫助情緒出口的活動,讓心情自然舒緩。
日常茶飲與穴位按摩:平補肺氣、安神助調
立秋之後,除了食養與生活作息的調整,周大翔建議日常可透過平和的茶飲與簡單的穴位按摩,提升身體的調節能力,預防秋燥與免疫力下降。
以下2款茶飲皆性質平和,可作為日常調養飲品,適合在清晨與午後溫熱飲用:
1. 沙參玉竹潤肺茶
材料:北沙參10克、玉竹10克、麥門冬6克、甘草3克作法:以600毫升水煮沸後轉小火煮20分鐘,溫熱代茶飲用。功效:滋陰潤肺、生津止咳,適合喉乾、乾咳、皮膚乾癢者。北沙參、玉竹皆為潤而不膩的藥材,適用於秋燥初現的調養階段。
2. 桂圓紅棗養心茶
材料:桂圓10克、紅棗5枚、枸杞10克作法:加500毫升水煮沸後再煮10分鐘,即可飲用。功效:補益心脾、安神養氣,對於秋季情緒低落、易失眠、氣虛乏力者特別合適。紅棗與桂圓溫而不燥,有助於氣血生成。
搭配穴位按摩,進一步提升肺腎功能
周大翔也表示,若搭配穴位按摩,可更進一步提升氣機運行與肺腎功能,幫助身體調整內外節律:
1. 太淵穴:位於手腕橫紋上,靠近拇指側的凹陷處,是肺經的原穴。每日早晚以指腹按壓1至2分鐘,有助潤肺止咳、緩解咽乾鼻塞等秋燥症狀。
2. 足三里:位於膝蓋外側,髕骨下方約四橫指處,是健脾補氣、增強體力的重要穴位。每日按摩5分鐘,有助提升免疫力,減少秋季疲倦感、改善腸胃功能。
立秋不僅是一年中由陽轉陰的起點,也是身體由外向內、由動轉靜的重要階段。透過簡單可行的養生實踐,如潤肺食材、茶飲、穴位按摩與規律作息,不僅能緩解秋燥,更能提升整體免疫與情緒穩定、潤肺養陰、提升抗病能力,為即將到來的寒涼做好準備,以更安穩的步伐迎接秋冬的到來。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