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異常卻降不下來?新一代長效針劑突破治療瓶頸!
吃得清淡、天天運動就能控制膽固醇?事實上,有些人即使作息規律、生活健康,血脂異常仍難以改善。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心臟內科劉宜學醫師指出,這類患者可能受到遺傳或體質影響,導致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居高不下,即便使用傳統口服藥物也難以達標,讓治療陷入瓶頸。不過,近年出現長效降脂針劑,只需兩週或半年一針,即可有效降低LDL-C,為血脂異常患者帶來全新解方。
血脂控制應以LDL-C為核心指標,治療目標因風險等級而異
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簡稱ASCVD)是造成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的主要原因,ASCVD主要成因之一,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於血管內壁堆積形成斑塊,以及因血管慢性發炎導致狹窄、硬化,當斑塊破裂後形成血栓,進而阻塞血管。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心臟內科劉宜學醫師指出,ASCVD風險族群包含三高患者、具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慢性腎臟病患者、肥胖或缺乏運動者,以及高齡者等,上述風險族群在膽固醇控制上應採取更積極的防治策略,以降低未來重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
臨床上常見的血脂指標包括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其中與ASCVD相關性最高者為LDL-C,亦即「壞膽固醇」。劉宜學醫師指出,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風險因子,LDL-C的治療與控制目標有所不同:
- 一般低風險族群: LDL-C < 130 mg/dL
- 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或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LDL-C > 190 mg/dL者:LDL-C < 100 mg/dL
- 曾發生過心血管事件者,如:心肌梗塞、中風、裝過支架、周邊動脈疾病:LDL-C < 70 mg/dL
- 多重高風險合併症者(如心血管疾病合併糖尿病、中風合併心肌梗塞等):LDL-C < 55 mg/dL
過往曾有迷思認為膽固醇過低可能導致失智,然根據近期大型前瞻性研究,並無證據顯示低LDL-C與認知功能障礙之間具直接因果關係。相反地,若血脂控制得當,反而有助預防血管性失智症的發生。
飲食與運動可改善,但治療效果有限,高風險者須配合藥物介入
有些人明明看起來作息規律、無不良嗜好,或是身材勻稱,卻有壞膽固醇過高的問題,劉宜學醫師說明,這和自身的基因影響到體內的代謝有關,而LDL-C的生成約75%為體內肝臟自行合成,僅有20%至30%來自飲食攝取。因此即便執行極端的飲食與生活型態調整,其降幅有限,因此膽固醇過高的人,若即便調整生活型態,血脂仍沒有降到標準以下,勢必需要藥物介入。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降血脂藥物以Statin類為首選。如單用Statin效果不佳,常會合併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如Ezetimibe)進行治療。若經病人達到可耐受的最高劑量治療後仍無法達標,或病人因藥物副作用(如肌肉痠痛、橫紋肌溶解、肝功能上升等)導致治療中斷,則可考慮更進階的療法。
血脂控制進入新時代!長效針劑提供「兩週至半年一針」治療方案
當口服藥物效果不彰,或因副作用導致治療中斷,近年臨床上出現針劑型降膽固醇療法,為過去血脂控制不佳的患者帶來新選擇。劉宜學醫師表示,這類新型長效針劑已通過核准,可搭配原有藥物使用,幫助血脂異常的高風險患者更穩定地達到治療目標。與傳統治療方式不同,這類長效針劑可依個人病況選擇「兩週施打一次」,或是「每半年施打一針」的劑型,對於需長期控制血脂的患者來說,無論在用藥便利性或生活安排上,皆是一大突破。
劉宜學醫師分享臨床經驗,「一位38歲男性患者,無不良生活習慣卻突發心肌梗塞,檢查發現LDL-C高達190 mg/dL,在家族病史也發現其父親也曾中風。儘管已使用Statin合併膽固醇吸收抑制劑治療,LDL-C仍難以達標且出現肌肉痠痛副作用,後來改以長效半年一針的針劑輔助治療後,成功將LDL控制在安全範圍內,同時副作用也大幅減少。」
血脂異常是無聲殺手 對抗壞膽固醇是一輩子的課題
血脂異常屬於「無聲殺手」,通常在沒有症狀的情況下默默進行病理變化,直到出現急性心血管事件才被發現已為時已晚。因此,劉宜學醫師呼籲,民眾要定期進行篩檢,如果及早發現、及早控制,心血管事件風險也會大幅降低。他也提醒,如果已經開始用藥控制,應持續使用並定期追蹤,才能夠真正遠離心肌梗塞或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