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琳罹癌難追病因 醫揭骨髓性、淋巴性白血病2大差異
記者邱俊吉/台北報導
藝人沈玉琳證實罹患白血病 (血癌),而以往有不少名人亦苦於此症,例如過世歌手高凌風、前職棒球星潘忠韋等,不過潘忠韋歷經2次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已成功戰勝病魔;醫師說,對於復發機會較大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若有適合的骨髓捐贈者,應考慮接受高劑量化療和造血幹細胞移植,可望提高根治的機會。
在國健署最新的2022年癌症登記報告中,白血病排名台灣男性十大癌症第9,當年新增1616例,對於民眾健康深具威脅性。
針對白血病成因,國泰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林哲斌說,其病因通常不明,目前已知可能與放射線暴露、接觸特定化學製劑、先前接受過化療等有關,但大部分的病人都沒有這些危險因子,屬於原發性白血病。
對於白血病種類,林哲斌則說,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其中急性白血病危險性較高,可細分為骨髓性、淋巴性2型,前者約佔所有白血病5成,後者約佔2成多。
目前有消息指出,沈玉琳罹患的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而抗癌成功的潘忠韋,罹患的則是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對於急性骨髓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差異,林哲斌說,症狀相當類似,病人因紅血球、白血球與血小板的功能受阻,常會出現倦怠、臉色蒼白、體力下降等徵象,伴隨反覆發燒、感染不癒、牙齦或鼻腔出血、皮膚瘀青等症狀,部分患者還會出現骨頭痠痛、淋巴結腫大或肝脾腫大。
治療方面,林哲斌表示,急性白血病需即刻展開誘導性化療,目標控制病情並恢復骨髓功能,若初步治療有效,後續將進行鞏固性化療,力求根除殘存癌細胞、降低復發機率;若屬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部分亞型,可根據基因變異調整治療策略;如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常合併中樞神經侵犯,需搭配脊髓腔內化療以防癌細胞潛伏腦中。
此外,對於高風險族群如基因異常明顯者,可評估是否適合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以期根治,另近年有部分療效顯著的新型療法已逐步應用於患者。
林哲斌指出,急性白血病來勢洶洶,但醫療進展已大幅提升治癒可能,不論是骨髓性或淋巴性白血病,透過及早辨識與積極治療,仍可望為病人爭取更多康復可能性。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