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加熱食物錯誤害你變「塑膠腦」恐失智! 顏宗海和譚敦慈說「4材質」容器不能進微波

健康2.0

更新於 1天前 • 發布於 15小時前

根據刊登在《大腦醫學》期刊上的最新研究顯示,使用塑膠容器微波加熱食物,會使人暴露於大量微塑膠,這些毒素不只會沈積在器官,連大腦的血腦屏障也攔不住!研究結果顯示,失智症患者的大腦內微塑膠與奈米塑膠濃度比一般人高出3至5倍,含量約達「一湯匙」!

微塑膠危害健康 濃度高於其他器官數倍

微塑膠與奈米塑膠指的是長度小於5毫米的塑膠顆粒,這些顆粒可能會破壞細胞DNA並增加癌症風險。此外,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還發現,相較於肝臟或腎臟等其他器官,大腦內的微塑膠濃度高出7到30倍。

過去已有很多研究顯示,微塑膠與奈米塑膠與細胞死亡、腸道菌群變化、血栓形成及心臟病發風險增加有關。渥太華大學精神病學系的法比亞諾醫生表示:「從2016年到2024年短短8年間,大腦內微塑膠濃度急劇上升,這一現象極為驚人。」他強調,這與環境中微塑膠濃度的指數級增長相吻合。

避免使用塑膠容器微波加熱食物

研究者指出,除了塑膠微粒,以塑膠容器內加熱食物,還會釋放雙酚A與鄰苯二甲酸酯等有害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會透過空氣進入食物,再經由飲食進入人體。為了減少微塑膠的暴露,醫生建議改用玻璃或陶瓷容器來加熱食物,以避免塑膠容器在高溫下釋放有害物質,進而影響健康。

微塑膠不只是環境問題更是醫學問題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關於塑膠微粒在醫學上有嚴格的定義,一個叫微米塑膠,一個叫奈米塑膠。微米塑膠,它是直徑比較大的,小於Microplastics (< 5 mm);奈米塑膠nanoplastics (< 1 μm),它是更小的奈米,它小於微米。一般習慣講說微塑膠或塑膠微粒,正確應稱為微米塑膠跟奈米塑膠,統稱微塑膠。

顏宗海指出,目前在研究界上,大家認為微塑膠或塑膠微粒不單單是一個重要的環境污染問題,是個環保的問題,它也是個重要的醫學問題。平常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了很多種塑膠容器,塑膠材質分1號到7號,像保特瓶、保鮮膜、塑膠袋、PVC保鮮膜、聚丙烯、保麗龍等,這些到最後都會變成「塑膠垃圾」。

▲食藥署公告常見塑膠材的特性與耐熱溫度。(圖/翻攝自食藥署)

微塑膠能穿透血腦屏障 天天誤食恐成「塑膠腦」

這些塑膠垃圾經過環境中的分解,變成河川、海洋的微米塑膠或奈米塑膠,污染海水,被海裡生物吸收,再經由食物鏈回到人體內。目前在動物實驗和細胞實驗中看到微塑膠有毒性,但在人體上,醫界還不清楚微塑膠對人體的健康危害有多少。

顏宗海表示,今年初由美國科學家發表的最新研究,發現檢驗捐贈屍體後,不只身體器官內有微塑膠和奈米塑膠沈積,這些塑膠微粒竟可衝破醫界認為很難突破的「血腦屏障」,導致腦部也檢出微塑膠跟奈米塑膠,而且含量還不少,有人笑說「果然是塑膠腦」。

顏宗海說,以前的科技沒那麼發達,檢查不出來體內真的有這些微粒,所以以為微塑膠侵入人體沒那樣可怕,隨檢驗技術進步,可以驗到更小顆的奈米塑膠,才得以發現塑膠微粒侵入人體這麼多。不過目前的研究只能證明微塑膠在腦部中出現,到底微塑膠和阿茲海默症有沒有因果關係?臨床上醫生對於微塑膠對人體影響了解得還不夠多,目前只是一個觀察現象。

減少微塑膠暴露 少用塑膠製品

無論微塑膠有沒有毒害,但是微塑膠到底不應該存在於人體內,要如何減少微塑膠暴露?顏宗海建議要盡量少用塑膠製品。例如少用塑膠袋、少喝寶特瓶裝水、自備環保杯等。

即使現在為環保有紙杯可用,但是紙杯裡面也有一層PE層的防水膜,喝熱拿鐵也可能攝取到微塑膠。便當盒即使標註可微波加熱,顏宗海也不建議直接加熱,因為微波加熱溫度非常高,可能會讓塑膠微粒跟微塑膠釋出量更多。

顏宗海提醒大家一個觀念:「塑膠產品即使能耐熱,都不適合加熱」。他表示,根據食藥署公布的資料顯示,7種塑類容器不管是哪一種塑膠材質,包括標示可耐高溫的「5號」聚丙烯PP,最高耐溫也只有140°C。

微波爐加熱原理是利用微波使水分子振動進而產熱,雖然水最高溫度為100°C,但是微波食物裡面常常有油,高油的食物加熱後溫度可能會超過這個溫度,因此提醒,塑膠產品不要進微波爐,也不要進電鍋。若要加熱食物,建議改用玻璃或瓷器容器,泡麵也應該先放到碗裡再加熱水,避免直接在紙杯裡泡。若經常購買超商便當的民眾,最好自備玻璃或瓷器容器來盛裝加熱,減少微塑膠的攝取。

譚敦慈堅持「4材質容器」不進微波爐 碗麵泡麵也改用瓷碗泡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過去在《健康2.0》節目中就指出,她從不把4種材質的容器放到微波爐加熱,就是塑膠、美耐皿、金屬邊還有保鮮盒等4種容品,因為這些容器加熱後易產生毒素,即使是買超食微波食物她也會自備玻璃或瓷器容器,把食物從塑膠容器倒入後再微波,就算是泡麵碗麵也是一樣,要另外放到瓷碗沖泡,為了避免吃到毒、塑膠微粒千萬不能懶。

◎ 圖片來源/翻攝自食藥署.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諮詢專家.資料來源/顏宗海醫師.譚敦慈護理師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

延伸閱讀:

2025土地公生日拜什麼?供品、禁忌、補財庫攻略一次看懂

比市場還便宜!全聯1款進口水果只要10元 不用鹽1招讓削好蘋果不變色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深靜脈血栓藏風險

靜脈血栓是一種常見卻常被忽略的血管疾病,下肢腫脹、浮青筋都是常見症狀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46歲健身網紅睡夢中去世!年輕健身網紅多人傳意外 醫提出警示

健康2.0
02

夜貓子注意!研究揭「這時間入睡」慘了:害憂鬱、焦慮

三立新聞網
03

男肚子脹得像青蛙!醫手術幫卸載 20公斤糞便「洪水潰堤」狂噴

CTWANT
04

多種「癌細胞套餐」一堆人每天吃 醫師揭恐怖菜單:8成患者都沒症狀

鏡週刊
05

40歲後一半女性中鏢!醫點名「子宮肌瘤3大徵兆」 頻尿、便秘別忽略

常春月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台大團隊打造全方位醫學級減重計畫 助你建立易瘦體質

NOW健康

不是甜點配角!「它」是大腦專屬超級水果 營養師大讚:補腦又顧代謝

三立新聞網

醫起看/30歲男入珠一圈化膿!醫師嘆:像黃金流沙包

EBC 東森新聞

搭機時有發作機率!「這疾病」是靜脈殺手 醫曝「6危險因子」嚴重恐猝死

三立新聞網

看平板、滑手機「傷身」?他13歲竟中度脂肪肝 醫曝研究:風險暴增2.1倍

三立新聞網

OL「尿液全是泡泡」竟腎功能嚴重衰退 醫揭「3大風險」恐心梗、中風

三立新聞網

單單肥胖就能引發心衰竭! 專家給「四大護心措施」建議

健康醫療網

無糖也一樣!夏天喝「這飲料」消暑 醫師示警:恐引發蛀牙

TVBS

健康網》放寬申請移工資格 80歲以上長輩免巴氏量表

自由電子報

天氣太熱情緒也會中暑! 研究顯示每升1°C「憂鬱風險增7%」

CTWANT

30歲男入珠一圈「突腫痛急問GPT」 醫驚:像黃金流沙包

CTWANT

因應永續發展環境 北榮舉辦健保改革暨智慧醫療研討會

NOW健康

氣色差不一定是老化!吃「黑芝麻、深綠色蔬菜」有效補鐵

中天電視台

中風後疼痛不可忽視!醫師分享疼痛成因與最新治療攻略!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13歲童有脂肪肝?原因竟是暑假「狂做這事」 醫曝脂肪肝高風險族群

壹蘋新聞網

看似健康卻傷身!「5食物」是血糖炸彈 全麥吐司也上榜

三立新聞網

不是手搖飲!養生男日喝2杯「這飲品」 慘洗腎維生

三立新聞網

檳榔+菸不是法力無邊!口腔癌風險飆123倍 49歲男臉變「這樣」才就醫

壹蘋新聞網

挺罷方情緒低落 醫建議暫離政治訊息:選舉的影響才剛開始

ETtoday新聞雲

情緒也會中暑!醫曝研究:每升1度「憂鬱風險增7%」

ETtoday新聞雲

以為補鈣很健康?醫警告:小魚乾、吻仔魚膽固醇高需節制

中天電視台

週末戰士vs規律運動?研究揭「驚人發現」:它更能保命

三立新聞網

買菜回家先洗水果還是肉?無毒教母:錯誤順序恐食物中毒

中天電視台

牛奶營養豐富 但不是人人都適合多喝!有「3成分」腎友飲用要謹慎

健康醫療網

夏天食物腐敗風險增!醫揭「2舉動」是大忌

NOWnews 今日新聞

高溫工作當心熱危害! 熱危害預防勞資雙方需做好防護

NOW健康

每日3杯綠茶助預防失智!新研究:腦部白質病變少6%

中天電視台

父母生病時最擔心什麼?7旬婦看病只怕這件事:只求生病別拖累子女

優活健康網

關節炎=多休息?科學揭密!「4動作」讓膝蓋不卡卡還減重

三立新聞網

坐骨神經痛愈休息恐愈糟!醫破解「5大迷思」 這1招才有助加速復原

常春月刊

眼袋手術效果能維持多久?醫揭真相 做好這1件事撐更久

常春月刊

40歲後一半女性中鏢!醫點名「子宮肌瘤3大徵兆」 頻尿、便秘別忽略

常春月刊

改善血脂天然利器!醫揭1水果吃3個月大降膽固醇:控制效果顯著

CTWANT

女星敷面膜過敏險毀容! 她嘆「連防曬都不能塗」:臉上像十級火災

CTWANT

從不罵人的暖男院長 劉燦宏談行醫初心:希望媽媽好起來

ETtoday新聞雲

率萬芳醫院深耕「在家住院」有成 劉燦宏拋「醫療人力荒」解方

ETtoday新聞雲

護髮染(半永久性染髮)解析:低傷害染髮的新選擇

常春月刊

骨質疏鬆最怕骨折,早補鈣與負重運動助強健骨骼

常春月刊

萊克多巴胺是什麼? 為什麼要在動物飼料中加入瘦肉精?

信傳媒

賴床5分鐘更累?醫師教你5招起床秒清醒!

常春月刊